三峽肥魚

三峽肥魚

三峽肥魚:即宜昌長江肥魚。一般生活在江河的底層,覓食時也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冬季多在幹流深水出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為食肉型魚類,喜夜晚捕食,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齡,一般為4-5齡。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峽肥魚
  • 拉丁學名:Common Aenetus
  • 別稱:長吻鮠
  • :動物界
  • :三峽肥魚
生物學特性,生態習性,原產地繁殖習性,(1)魚至此則聚,(2)魚至此則肥,生態養殖模式,美食特徵,營養價值,

生物學特性

即宜昌長江肥魚,學名長吻鮠,屬鯰形目,鱨科(亦稱鮠科),鮠屬。體略似紡錘形,吻錐形,並向前顯著的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背部琥珀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3齡魚體重約1-1.5千克,體長約30-50厘米。
三峽肥魚
三峽肥魚原產地

生態習性

三峽肥魚,一般生活在江河的底層,覓食時也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冬季多在幹流深水出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為食肉型魚類,喜夜晚捕食,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齡,一般為4-5齡。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
三峽肥魚是生長較為緩慢的亞冷水魚,生存溫度0℃-38℃,最適生長水溫為24℃-28℃,20℃以下攝食量減少、生長緩慢,冬季進入冬眠期,魚苗需要3年才能長到2斤左右。已知的最高年齡為22年,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

原產地繁殖習性

三峽肥魚是典型的長江洄游性魚類,俗稱長江鮰魚、江團、肥頭。宜昌長江三峽段是長吻鮠的主要產卵場,大自然賜給宜昌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宜昌長江三峽江段成為我國長吻鮠的搖籃和原產地,也構成了當地漁業兩個特有的現象:

(1)魚至此則聚

每年春天,長吻鮠和一些大型經濟魚類一樣,他們成群結隊從長江中下游開始生殖洄游,上溯到宜昌南津關口外開闊的洄水區內,它們在洄水區內等待產卵的生態環境,積蓄力量,做最後的上溯衝刺。只待上游的桃花春汛下來,他們互相擁擠、上溯到長江三峽西陵峽內產卵。因此,宜昌的西陵峽口外的開闊水面,他們聚集在一起,形成宜昌江段特有的魚訊。

(2)魚至此則肥

產卵前,魚體內必須存貯大量脂肪,用於性腺發育於生殖過程中的能量消耗。特別是長吻鮠,其體內脂肪含量本身比一般魚類高,他們洄游到宜昌江段時,體內脂肪含量達到最高點,個個都是膘肥體胖,再加上長吻鮠的魚瞟不同於其他的淡水魚類,特別肥厚,魚肉細嫩鮮美,所以宜昌人形象的稱呼其為“肥魚”,並引以為傲。

生態養殖模式

在長江三峽庫區進行網箱養殖,庫區水溫偏低,常年水溫控制在5-20℃,水質達到國家二類以上水標準;所用魚苗均為純種魚苗(子一代),養殖周期為3-4年。同時利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使網箱物質循環和能量消耗保持平衡,實現養殖水體“零污染、零排放”的環保標準,實現生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採用生態養殖模式,生態的長江肥魚,肉味鮮美,肌肉含量高,其風味與宜昌江段天然的長江肥魚相仿。

美食特徵

長吻鮠與刀魚、鰣魚、河豚並稱為長江四大名魚。宜昌長江肥魚肉質細嫩、無肌間刺、肉滑如玉、入口即化、味淡雅甘醇;尤其所燉魚湯,白若瓊漿、潤澤爽口、甘如玉液;其鰾肥厚,自古以來為食中珍品。

營養價值

(1)宜昌長江肥魚的肌肉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3.7%,比一般淡水魚類高1%以上;含有18種胺基酸,而且其胺基酸的組成比例與人體相似,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宜昌長江肥魚的肌肉不僅富含脂肪,而且它的脂肪是有益脂肪——主要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含量不高於3.32%,被人體吸收率可達95%;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俗稱“腦黃金”,它們參與人類大腦新陳代謝,食用含EPA和DHA豐富的宜昌長江肥魚,有利於增強大腦的記憶功能。
(3)宜昌長江肥魚的鰾,碩大厚實,富含膠原蛋白,曬乾後製成的“筆架魚肚”,是享譽海內外的珍品。
(4)宜昌長江肥魚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每百克可食部位含鈣39毫克、磷143毫克和熱量101千卡,其肝臟中則含有大量維生素A和維生素B。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