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古兵寨

三峽古兵寨

湖北省宜昌三峽古兵寨是中央電視台《地圖上的故事》專題講述的著名景點。中央電視台及全國衛視台、新華社均做過全面報導。在曉峰風景區的崇山峻岭中,100多座古兵寨全部用巨石壘建於孤峰危岩之頂,凌空高聳,勢如懸寨,而且寨寨相望,烽煙互見,鼓角可聞,棧道互通,形成一條氣勢恢宏的兵寨長城。如此之大的古兵寨群實屬罕見,有始建、懸寨、兵法三大之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峽古兵寨
  • 行政區類別:湖北省
  • 所屬地區:中國中部
  • 下轄地區:宜昌
  • 政府駐地:湖北省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
  • 面積:10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曉峰風景區
  • 修建時間:春秋戰國
  • 數量:100多
基本簡介,發現,位置,構造,體系,景區簡介,景區歷史,歷史考證,文化發展,戰爭產物,兵寨群落,文化遺蹟,地圖信息,

基本簡介

發現

在宜昌市曉峰風景區內新發現一震驚全國文物考古界的驚世之謎──在大巴山脈的崇山峻岭中保存著一條
規模巨大的兵寨長城。 一百多座古兵寨全部用巨石壘建於孤峰危岩之頂,凌空高聳,勢如懸寨。關卡寨門、戰壕、兵居、箭垛、烽火台、瞭望孔齊全,結構厚重而精巧。而且寨寨相望,烽煙互見,鼓角可聞,棧道互通。古兵寨自東南向西北蜿延,與湘西南長城、鄖西縣楚長城互相呼應,氣勢雄偉,險峻異常,峰奇寨險,谷深林密,人文奇蹟與自然美景水乳交融。
三峽古兵寨三峽古兵寨

位置

曉峰地處夷陵西北,由於地質的運動,這裡形成了一條天然漫長的峽谷,加之地處大巴山余脈與江漢平原的結合線上,這種地理特點決定了它是古代部落之間、小國之間邊界線的可能,同時由於它扼三峽北岸旱路入川咽喉,又是夷陵西部的屏障,故每遇戰爭,這裡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起,至抗日時期石牌要塞保衛戰止,歷代兵家在這裡上演了10多次重大戰爭話劇,所以三峽古長城出現在曉峰絕不是歷史的偶然。

構造

古兵寨全由大小不等的毛石精心砌築而成,沒有任何填充物。再看一下它的內部結構:它由高大的寨牆、瓮城、兵居、巡邏道、戰壕、瞭望孔、箭垛、烽火台組成,功能齊全。站在烽火台上,上下幾十里的交通要道盡收眼底,寨內的狀況一清二楚。無論是舉信號旗還是燃烽煙,均可前後呼應。透過瞭望孔,對面的棧道和兵寨的一切歷歷在目。這裡有踏步,可以通到高大的城牆中間,以利射箭或投石。這邊是瓮城,瓮城設計非常精巧。它是戰爭實踐的產物,是築城工程的一大發展。

體系

三峽古兵寨不是孤立的據點,而是南北連貫、規模巨大有著作戰縱深的完備軍事防禦體系。兵寨的結構充
分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徵。兵寨的大容量、高難度說明是大規模的社會行為。兵寨的設計與構建反映出當時指揮者豐富的軍事見知,但它所體現的到底是《孫臏兵法》還是孔明兵法呢?它是諸侯時期的巴楚長城?還是三國爭霸的軍屯?或是明末清初闖王的堡壘、吳三桂的防線?這些歷史的謎團只能靠今後的歲月來破解。但三峽歷代的分裂、戰亂、匪患以及三峽民眾的生活狀態都能從古兵寨上看到一些歷史的影子,在清理寨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宋代的景德元寶,明朝的清花瓷片,清代的瓦牌和不知年代的陶片。
三峽古兵寨三峽古兵寨

景區簡介

長江西陵峽口北岸距宜昌市20多公里的宜昌小峰峽谷,關隘險峻,危峰如林。在這方圓約10平方公里的地
域內,百餘座孤峰險岩上,均有古人用塊石壘成的兵寨。這些古兵寨依山就勢,形態各異,卻有著共同的功能結構:周圍石牆上有箭垛、瞭望窗;寨門森嚴,外有多級石階,內有轉角通道;寨內有石木結構的房間,少的有10多間,多的有70多間;寨下有戰壕。寨與寨之間有哨口相望,有兵道相通。各寨有共同的哨所和石卡,重重設防。小峰古兵寨群落前冠以“兵”字,是名實相副的。每座石寨的箭垛、戰壕兵道、哨口,各寨共同的哨所和石卡,寨與寨相通以至成線成片,且工程宏大,規劃嚴密,工藝大體一致,儼然為同時期建成的以防禦為主、守攻結合的古代軍事建築體系。小峰古兵寨群落中,每座有10多間到數10間石屋,可容納數10人到100多人。按100座兵寨計算,可容兵10000多人。從其規模和功能分析,在工具簡陋的古代建成這樣的兵寨群落,已絕非單一小部落或小峰地區居民所能為,而必須從更大地域徵集兵丁和民夫,還要靠更大地域的民眾為這裡提供生活必須品。也就是說,這片古兵寨群落,當是古代強大的社會集團以至“國”的軍事遺存。
三峽古兵寨三峽古兵寨

景區歷史

歷史考證

據考,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三峽含宜昌小峰的先後國屬,除楚國以外,僅有夔國巴國了。此間所建的宜
昌小峰古兵寨群落,其功用顯然是抵禦楚軍從長江北岸小峰峽谷進入三峽腹地。公元前611年楚國西北部附屬國庸國(今湖北竹山縣一帶)聯合麇(音qun群)國(今湖北鄖縣西)叛楚。應楚國的請求,巴國和秦國派兵助楚,於臨品(今湖北均縣)會戰,大敗庸軍,麇國也潰敗倒戈。庸國遂滅,秦得庸北,楚獲上庸,巴據魚(今奉節縣)。由此,巴國打開了通往長江三峽西端的門戶——夔門。從公元前611年起,到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滅蜀後繼而滅巴止,其間295年,巴人憑藉三峽天險,居高臨下,數次與楚惡戰,終將戰場推廣出了長江三峽,巴人攻取或群居於長江三峽及東部宜昌、長陽等廣闊的地域。據《左傳》載,此間,巴與楚曾大戰於那於處(今湖北鐘祥縣內),大戰於尤(今湖北襄陽市北),大戰於津鄉(今湖北宜昌枝江市江邊)。巴師鋒芒所向,北達河南鄧縣,南達湖南沅、澧流域。此為巴國極盛時期。公元前377年,巴被楚擊敗,從長江南沿清江退入大本營川東,三峽一帶依然頑強固守。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惠王所滅,巴人依然守居於長江三峽一帶。故此,這一帶至今有巴王山、巴王坪、巴王店、巴王廟、巴人懸棺,還有出土巴人文物,如以圜底罐為代表的炊具,虎紋戈、柳葉形劍等銅質武器,虎紐釒享 於、虎紐鉦等樂器。在文化遺址方面,出現巴楚難分甚至名楚實巴的史實。西陵峽北岸有一處史傳為“楚王城”的地方,經我國著名楚文化專家楊權喜教授領銜發掘鑑定,竟是巴文化遺址。
三峽古兵寨三峽古兵寨

文化發展

長江三峽是川蜀咽喉,宜昌小峰是三峽東端門戶,歷史文化悠久。但這是戰國以前的歷史,特別是巴國長期轄三峽宜昌的歷史,卻成為鮮為人知的秘史。公元2000年秋,本人撰著的《小峰懸棺》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向世人公布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試的結論:懸棺年代為公元前270年,正負80年。書中還論證了小峰懸館的族屬是巴人。
三峽古兵寨三峽古兵寨
小峰每座古兵寨中均有不少石屋,多則達70多間,有的寨外還有大片石屋,既可屯兵也可住百姓。此兵寨群落後來被農民起義軍利用,被土匪利用,也被當地老百姓逃難躲災利用。佛頂寨尚存一塊清代石碑,上刻:“嘉慶元年(公元1796),逆匪蜂起,殺人放火,擾亂數載,屢害良民。眾姓商議,出資修理佛前出寨口,以為託命保身之所。”分裂、戰亂、匪患,歷代三峽民眾所承受的苦難,從古兵寨群落的始建、維修和利用中可見一斑。
大分裂、大動亂、大混戰,到最後大統一,是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歷史。這段悠長歷史的主題就是戰爭。在經典文化方面,出現了《孫子兵法》。在建築文化方面,似乎是萬里長城,但戰國時只有片斷,主要工程是秦統一中原後完成的,現在長城又主要系明代所建。小峰古兵寨群落則是地地道道的春秋戰國時建築,防禦體系嚴密,能守能攻,是一部立體的《孫子兵法》,是一部看得見摸得著的春秋戰國史書。
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合流,即巴楚文化,是三峽宜昌地域文化的根基。在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獨特的魅力。然而,人們大都認為,巴人只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三峽宜昌似乎與巴人無關。小峰古兵寨群落以確鑿的事實證明,巴人曾攻取或群居於長江三峽和宜昌小峰一帶,巴楚文化是整個三峽宜昌地區共同的文化底蘊。挖掘和借鑑優秀的巴楚文化,是三峽宜昌建設先進文化的必由之路。
小峰古兵寨群落古老、神秘、肅穆、悲壯,展現著2000多年前人們的軍事知識、建築工藝和指揮才華,展現著他們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整個山谷似乎還迴蕩著當年的拼殺聲,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這一帶山、洞、林、泉、古民居建築等,別具特色。小峰峽谷東側“九龍捧珠”的巨大畫屏,高約800米,長達3公里,惟妙惟肖,蔚然大觀,直令觀賞者嘆絕。另外,交通便捷,從宜昌市城區通往昭君故里興山、屈原故里秭歸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神農架的公路,剛好從小峰峽谷穿過。僅於該公路聶家河一點,就可看見獨石寨、羊角寨、九頭寨等奇異的兵寨。在我國文物風光景觀中,宜昌小峰古兵寨規模之大,歷史之久,震撼力之強,是極為罕見的。伴隨著保護、開發、利用、宣傳等工作的進展,小峰古兵寨群落必將名揚遐邇。其文物旅遊之前景無可限量。

戰爭產物

兩軍對壘。山寨下的將士仗著人多勢眾,欲攻下寨子,山風吹得戰旗呼呼作響。將軍在後面督戰,士兵們
吶喊著向寨子衝去,剛爬上半山腰。“嗖、嗖、嗖”,一支支利箭從山寨垛口射出,士兵們來不及哼一聲就滾下山崖……兵寨上的將士們則手舉長予、弓箭歡呼,慶祝戰爭的勝利。這是1000多年前發生在三峽的一場戰爭,它並非來自史書中的記載,而是來自站在宜昌市曉峰風景區古兵寨景點前的我的遐想。嗅著1000多年前的血雨腥風,觸摸著冰涼的石頭,不禁思緒萬千。只見宜昌曉峰周圍,方圓20公里範圍內,布滿了大小兵寨100餘座,全為方石、條石所築,每座兵寨猶如城堡、寨寨相望,棧道相通,寨內有射擊孔、箭樓、通道等,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兵寨四周,全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設計兵寨的聰明才智。古兵寨建築在孤峰獨石和懸崖峭壁之上,類似於北方的長城。據說兵寨西北至興山、神農架,一直延伸到秦嶺;東南到長陽、恩施,一直延伸到湖南湘西一帶。文物專家們認為,從兵寨分布來看,它是一種國界標誌,但究竟是巴楚國界還是秦楚國界,還是其他小國國界,有待進一步考證。從現場挖掘出的“景德元寶”、“嘉永通寶”古錢幣推斷,古兵寨至少有1000餘年歷史。
三峽古兵寨三峽古兵寨
難怪曾有考古專家稱:在曉峰幾十公里的區域內,有如此規模之大,點數之多,南北成線的古兵寨群,實屬三峽地區的一大奇蹟。
兵寨是戰爭的產物,古人為了生存,頻繁發動戰爭相互殘殺,倒也是可以理解。好在現代人似乎已將兵寨的此功能忘卻。在回程的路上,我看見一農戶的老人躺在竹椅上閉目養神,嘴裡還哼著小曲,正享受著陽光下這無憂無慮的太平日子。

兵寨群落

長江三峽的小峰地區有一片古代兵寨群落。在以小峰為中心,方圓不到20公里的範圍內,共有各類兵寨100多座。 小峰地區位於秦嶺余脈大巴山與江漢平原的交界線上,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山脈連綿,群峰聳立,山脈之上,孤山獨石特別多。加上這裡是長江支流黃柏河峽谷地帶。這些古兵寨就建在峽谷兩岸山脈的孤山獨石之上,基本系西北東南走向。西北至興山神農架,一直延伸到秦嶺,東南到長陽、恩施,一直延伸到湖南湘西一帶。從發現的兵寨來看,兵寨建築材料全用方石、條石等裸石所築,石縫整齊交吻,不用任何灰漿等填充物。兵寨群利用險峻山勢,依山傍石修建,自成一體。每座兵寨猶如一座城堡,寨前有寨門,寨下有多層兵道、戰壕,寨上有寨門,寨內有石房,寨周有射擊孔、瞭望孔、箭樓、通道。寨與寨之間以點帶線,有兵道相聯,有瞭望孔互相聯絡,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從寨上設施綜合判斷,是在火藥大量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時代建築,且被後人廣泛用於防匪、躲兵等。古兵寨群工程浩大,戰爭時期很難建成,系相對和平時期所建。據初步考證,古兵寨系古代巴人所築。公元前651年,北方秦國攻楚,楚請巴國聯合攻秦。凱旋後,這裡成了巴國的版圖。巴國(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與楚國有將近300年的和平時期,這裡成為巴國與楚國的交界處,是巴國沿邊界修築了這一防禦與進攻合二為一的古兵寨群。確切的建築時間還有待於文物權威專家進一步確證。湖北宜昌金足旅遊有限責任公司與文化、文物、旅遊部門緊密配合,在文物保護第一的基礎上,以小峰聶家河為基地,率先投資開發了孤石寨、雙丫寨、九頭寨等3座古兵寨,平均達1.5米寬的上寨石板路已修通,開始接待中外遊客。

文化遺蹟

在長江西陵峽,從湖北宜昌市江南的點軍區跨越長江上中游交界點南津關,向北延至興山縣,百餘公里的地域內,可以看到一座座孤峰險岩上成線排列著用塊石壘成的軍事塞障,這就是當地人稱之的 “巴楚長城”的三峽兵寨群落。據考古專家考證,該建築距今二千多年,其建築形式符合古長城的特點,是古代的軍事防線。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探險者到達三峽古兵寨的中心區宜昌市曉峰峽谷,以巴人特有的禮儀,舉行開寨迎賓儀式,將這裡確定為三峽古軍事文物旅遊景區。在宜昌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曉峰峽谷,方圓十平方公里內,就有近百座用塊石壘成的兵寨,這些兵寨有著共同的功能結構:周圍石牆上有弓箭垛、瞭望窗;寨門外有多級石階,內有轉角通道;寨下有戰壕,寨上備有石頭與滾木;寨與寨之間有哨口相望,有兵道相通;各寨有共同的哨所和石卡,重重設防。在半山腰及接近兵寨處,各設一道卡門,並由大石壘成護牆,堅不可摧。三峽古兵寨群落中,每座有十多間到數十間石屋,可容納上百人。按一百座兵寨計算,兵寨群落的中心區即可容兵民萬人左右。從其規模和功能分析,在工具簡陋的古代建成這樣的兵寨軍事體系,已絕非單一小部落或局部地區民眾所能為,而必須從更大地域徵集兵丁和民夫,還要靠更大地域的民眾為這裡提供生活必須品。
三峽古兵寨神秘、肅穆,展現著古人的軍事知識、建築工藝和指揮才華。據專家考證,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三峽含西陵峽一帶的先後國屬,除楚國以外,僅有夔國和巴國,此間修建的三峽古兵寨應為楚國抵禦巴軍的一道軍事防線。
三峽古兵寨圖片三峽古兵寨圖片

地圖信息

地址:宜昌市夷陵區312省道西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