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十景

三塘十景

海安又稱“三塘”。到了清代,海安人似猶嫌“三塘”不足,又刻意蒐集佳處妙境而為“十景”。 海安之古,並不亞於鄰近的東台、如皋諸邑。尤其是近年來,海安境內青墩遺址的發現,更是海安絢爛悠久歷史文化的佐證。海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當在西漢以後,東晉及唐朝曾兩度置縣。而海安人煙漸稠,演化為鎮,則是在宋朝。北宋的《元豐九域志》載:“海陵縣,有海安、西溪二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塘十景
  • 地理位置:海安
  • 著名景點:芙蓉塘
  • 特色:“三塘春”
三塘起源,十景來歷,芙蓉塘,滄桑歷史,海安新景象,三塘十景,

三塘起源

“三塘”這一雅號不知起於何時。據傳唐時海安的芙蓉塘、白鷺塘、鷗鳥塘已頗有些名氣,而以芙蓉塘名聲最盛,所以也稱海安為“蓉塘”。“三塘”,本不過是三窪水塘。有水便生花草樹木,便有羽禽棲息,實是出於自然。海安既無名山,又無大川。故而水塘清洌,花木繁蔭,便足以使一班土生土長的文雅士駐足留連,賞讚不絕。可是一旦叫出了名目,小鎮便平添了幾許詩情畫意。

十景來歷

“十景”:東郊文社、南城桃塢、西寺晚鐘、北園菊圃、鳳山早霞、三里風帆、鏡虹水閣、韓阡翠柏、雙橋曲徑、桂嶺秋香。對此,那些飽覽山川名勝的人也許是不屑一顧的,但《泰州志》、《海安考古錄》、《古海陵縣誌》等史乘著作中,有關“三塘十景”的詩詞、文賦、圖畫、碑記,實是不少,足見海安人對自己的家園何等摯愛。
清人章士錦《鳳山書院會文賦》中,開篇即是:“吳陵巨鎮,厥為三塘……”而李襄則有詩云:“野鳥浮沉盡日閒,溪清屋白遠塵寰。沿堤柳市無邊際,近海桃源屬此間。”蕭海清更將“十景”——賦詩讚道,那勢態毫不羞赧!

芙蓉塘

芙蓉塘在原西寺(現海安米廠)北,沿塘遍植木芙蓉;鷗鳥塘即現在海園村的李家池,當年塘中有甘泉,汲之不涸;白鷺塘在原城隍廟(今河北招待所)北,昔日有洲有亭。有《望江南》詞寫出三塘意趣:“芙蓉發,風送畫船香。池畔泉甘鷗自浴,洲邊亭圮鷺猶翔,人艷說三塘。”“桃”、“菊”、“柏”、“桂”四景單表花草林木,,可謂是山水景物,土丘河汊而已,卻能勾引小鎮人的無窮詩興;富家別墅“鏡虹水閣”,前後臨水,左右依橋,取意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足夠風雅;“東郊文社”為明末清初一鎮老宿後生念文之所,名儒張符驤、章士錦曾被推為社長;“西寺晚鐘”是“十景”之一,而康熙年間西寺僧人竺堂又曾以詩讚詠“飛來神鐘”、“枯樹重榮”、“翠閣休雲”等“西寺八景”,景中有景,更見情趣。

滄桑歷史

時光消蝕,戰火摧殘,三塘“十景”中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則已蕩然無存。然而,古三塘曾養育出徐熠、陸舜、張符驤、陸儋辰、韓國鈞等風流人物,至今小鎮人仍能吮吸到深蘊三塘的靈秀之氣。當今的海安人自然不讓於古人,不滿足於修牆補壁的工匠之舉,他們要將古鎮建成流溢詩情畫意、屬於大眾的新城。

海安新景象

1956年冬,海安鎮脫胎換骨的工程,在萬餘名民工的號子聲中拉開序幕。原先淤淺彎曲的內城河填平拓寬成寬廣的人民路。這以後,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路逐漸形成,沿路高樓大廈,櫛比相銜,使得小鎮頗具現代城市的風格。古蹟、文物、陵墓、園林景點以及革命紀念物的修復和興建,使城區景觀更為豐富多彩。“聯合抗日座談會會”會址、“蘇北臨時參政會”會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玲瓏剔透的海陵公園,於鬧市中別開洞天,恰似給古鎮佩了一枚精巧別致的胸飾,新建的“七戰七捷”紀念碑,像巨鍔直刺藍天,與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遙相輝映……

三塘十景

然而,新一代海安人沒有把“三塘十景”完全淡忘。因為它畢竟是小鎮歷史文化的一種象徵。在新修的海安博物館院內的大青石上,便鐫有清人詠“三塘十景”的詩作。海安人又有特產佳釀名為“三塘春”,筵席之上,呷一口美酒,海安人會沉浸在對歷史的追憶、緬懷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