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丘系

三叉丘系

三叉神經,一般軀體感覺纖維進入腦橋後交換神經元再次發出的纖維束叫三叉丘系。此丘係為三叉神經主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發出纖維,至對側而形成的。三叉丘系與脊髓丘腦束毗鄰上行,止於丘腦,自此再發纖維至大腦皮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叉丘系
  • 外文名:trigeminal lemniscus
概述:,1、三叉神經脊束核:,2、三叉神經主核:,3、三叉神經:,三叉丘系生理機能:,與三叉丘系相關的疾病:,

概述:

1、三叉神經脊束核:

三叉神經脊束核是細長的柱狀感覺終止核,自腦橋中下部延伸至延髓下部,上端連續三叉神經腦橋核,下端移行於脊髓后角的膠狀質,全長位於三叉神經脊束的內側。此核接收三叉神經及舌咽、迷走神經感覺纖維傳導的痛、溫覺衝動。由核發出纖維交叉至對側上升,參與組成三叉丘系,止於丘腦腹後內側核。並發出側支止於腦幹的運動神經核,完成反射活動。

2、三叉神經主核:

三叉神經主核系腦神經核之一。為一般軀體感覺性核,位於三叉神經運動核的外側。此核接受自半月神經節發出感覺纖維的升支和迷走神經的一般軀體感覺纖維。此核與三叉神經脊束核發出的纖維,越至對側,組成三叉丘系;此外,尚與三叉神經脊束核發出許多纖維止於腦幹的運動核,對於皮質下某些反射活動起媒介作用。三叉神經主核主要與觸覺有關係。

3、三叉神經:

三叉神經是一混合神經,含有較大的感覺根和較小的運動根。它的感覺纖維起源於半月神經節內的感覺神經元。半月節在中顱窩底部,靠近顳骨岩部的頂端。感覺神經元的外行纖維聚集成束,然後分為三支,即眼支、上頜支和下頜支。半月神經節感覺神經元的內行纖維進入橋腦,分為三束。①傳遞觸覺的纖維進入在橋腦蓋部外側的三叉神經感覺主核。二級神經元的纖維組成背側三叉丘系,終止於丘腦的弓狀核。後者的投射纖維達到頂葉皮質;②傳遞痛、溫和一部分觸覺的纖維下降到橋腦下部、延髓和頸髓的上段,進入三叉神經的延髓脊髓核。下降的幅度和感覺的部位有關。來自眼支的纖維下降最低,而來自下頜支的纖維終止於延髓脊髓核的最上部。二級神經元的纖維交叉到對側,組成腹側三叉丘系,也終止於丘腦;③傳遞深感覺的纖維,匯合其他顱神經中的深感覺纖維,進入中腦導水管外下方的三叉神經中腦核。以後的聯繫未明。三叉神經的運動核處於橋腦蓋部的外側,靠近感覺主核。它的運動纖維在橋腦側面穿出腦幹,在半月神經節下面經過,然後匯合下頜支。運動核受到來自雙側額葉皮質區的錐體束的支配,也接受其他皮質運動區域和底節的聯繫。此外,它與三叉感覺核,及動眼、滑車、外展、面、聽、迷走、舌下等核都有廣泛聯繫。

三叉丘系生理機能:

三叉丘系是自腦幹上升的感覺傳導束,由三叉神經腦橋核及三叉神經脊束核等發出的纖維交叉到對側上升而成。行於脊髓丘腦束附近,最後終止於丘腦腹後內側核。傳導頭面部疼、溫、觸覺衝動。

與三叉丘系相關的疾病:

三叉神經痛:
1、概述:又稱三叉神經痛性抽搐。三叉神經痛綜合徵,以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產生反覆發作的陣發性閃電式劇痛為其特徵。
2、病因與病理: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為致病因子使三叉神經脫髓鞘而產生異位衝動或偽突觸傳遞所致。過去認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並無特殊病理改變,近年來對該類病人進行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活檢時發現神經節內節細胞消失,神經纖維脫髓鞘或髓鞘增厚,軸突變細或消失;或發現部分患者顱後窩小的異常血管團壓迫三叉神經根或延髓外側面,手術解除壓迫後可治癒。
3、臨床表現:
①多發生於中老年人,40歲以上起病者占70%~80%,女略多於男,約2:1~3:1。②疼痛限於三叉神經分布區的一支或兩支,以第二、三支最多見,三支同時受累者極為罕見。大多為單側。通常無預兆,開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間歇期可完全正常。發作表現為電擊樣、針刺樣、刀割樣或撕裂樣的劇烈疼痛,為時短暫,每次數秒至1~2分鐘,疼痛以面頰、上下頜及舌部最為明顯,口角、鼻翼、頰部和舌部為敏感區,輕觸即可誘發,稱為扳機點。誘發第二支疼痛發作多因碰及觸發點如洗臉、刷牙等,誘發第三支發作多因咀嚼、呵欠和講話等,以致患者不敢做這些動作,表現為面色憔悴、精神抑鬱和情緒低落。③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患側,稱為痛性抽搐。並可伴有面部發紅、皮溫增高、結合膜充血和流淚等。嚴重者可晝夜發作,夜不成眠或睡後痛醒。④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期可為數日、數周或數月不等,緩解期亦可數日至數年不等。病程愈長,發作愈頻繁愈重,很少自愈。神經系統檢查一般無陽性體徵。
4、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應首選藥物治療,有人認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周圍性癲癇樣放電,可選用抗癇藥物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