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感覺傳導通路

淺感覺傳導通路

淺感覺傳導通路:是傳導皮膚和黏膜外來感覺(如痛覺、溫覺、觸覺和壓覺)的通路。軀幹、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構成脊神經中的感覺纖維,分布在皮膚內,其軸突形成脊神經後根。後根進入脊髓後,在脊髓灰質后角更換神經元(第二級神級元)。其纖維立即斜越到對邊,痛覺與溫覺在脊髓側索上行,觸覺和壓覺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組成脊髓丘腦束,上行至丘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再次更換神經元(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發出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再上行經內囊,投射至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上2/3軀幹和下肢的感覺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感覺傳導通路
  • 外文名:Superficial sensory pathway
  • 性質:感受器
  • 釋義:皮膚與黏膜的痛感覺
概述,淺感覺傳到通路的組成,神經元的分類,淺感覺傳導通路原理,

概述

1、感覺傳導通路:將感覺(觸覺、痛溫覺、深感覺)傳導到大腦皮質感覺區的神經通路:感覺感受器受到刺激時,衝動沿神經纖維上行至脊神經後根神經節內,進行第一級神經元換元後,沿神經纖維至脊髓后角第二級神經元換元;自此發出的纖維交叉到對側並上行,達丘腦的第三級神經元,此處發出的神經纖維再投射至大腦皮質感覺區。此通路任何部位出現病變,均可出現性質與程度不同的感覺障礙。
2、神經元:是一種高度分化的細胞,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衝動的功能。其形態多種多樣,但都具有突起,因此可將神經元分為胞體和胞突兩部分。胞體的形狀和大小差別很大,有球形、錐體形、梨狀、星狀和顆粒狀等。小的神經元胞體直徑僅4~6微米,如小腦顆粒細胞。大的可達150微米,如大腦皮質內的大錐體細胞。胞體的結構與一般的細胞相似,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構成。胞膜大多為典型的單位膜結構,在胞突處延續為突起表面的膜,在突觸處具有特殊的形態,形成突觸的前膜或後膜。胞核一般呈球形,位於細胞中央,異染色質少,核仁明顯。神經元的細胞質又稱神經漿或稱核周質,其中除含有線粒體,高爾基複合體、滑面內質網、中心體、溶酶體、脂滴、微管以及脂褐素顆粒等細胞器外,還含有兩種為神經細胞所特有的成分,即尼氏小體和神經原纖維。

淺感覺傳到通路的組成

淺感覺傳導通路是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的。第一級神經元在脊神經(腦神經)節內,第二級神經元在脊髓灰質(或腦幹神經核)內,第三級神經元在丘腦內。脊神經(腦神經)節內假單極(雙極)神經元的周圍突與皮膚和黏膜相接觸;中樞突伸入脊髓(腦幹)灰質內。脊髓(腦幹)灰質內的神經元軸突進入側索中,形成脊髓丘腦束(腦幹丘腦束),向上終於丘腦。丘腦中的神經元軸突,向上終於大腦皮質的中央後回。

神經元的分類

淺感覺傳導通路是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的。有些神經元軸突末端釋放的化學信使(特殊的化學顆粒物質)進入血液中,這種化學信使稱為激素,它通過血液循環到相應受體的效應細胞,這種神經元稱為分泌神經元或神經內分泌細胞。
神經元可按其形態和功能進行分類,通常有三種分類方法:
1.按胞突(又稱為“極”)的數目,分為單極神經元、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四種類型。
2.按神經元軸突的長短,可分為高爾基Ⅰ型細胞和高爾基Ⅱ型細胞兩種類型。
3.按神經元的功能,分為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三類。

淺感覺傳導通路原理

頭面部痛、溫、觸覺傳導通路/頭面部的淺感覺是經三叉神經傳入的,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三叉神經半月節內,其樹突構成三叉神經內的感覺纖維,分布至頭面部皮膚感覺;軸突經三叉神經根進入腦橋後,其中傳導觸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感覺主核,而傳導痛、溫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二者均為第二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交叉至對邊上行,組成三叉丘系,經腦幹各部止於背側丘腦腹後內側核(第三級神經元),更換神經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下1/3的感覺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