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實驗記錄片)

三元里(實驗記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元里》是一部實驗紀錄影片,導演是曹斐、歐寧。 本片主要展開了對廣州城市化進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攝和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元里
  • 導演曹斐歐寧
  • 音樂:李勁松
  • 製作:緣影會
影片信息:,內容介紹,作品評論,導演訪談,影片評價,

影片信息:

《三元里》項目由以下部分組成:
錄像 :黑白,中英文字幕,40分鐘,2003
導演:曹斐、歐寧
音樂:李勁松
製作:緣影會
平面攝影 :彩色,2003
曹斐、歐寧和緣影會成員
出版物
黑白,中英文,384頁,2003
出版:緣影會
主編設計:歐寧
製作:Sonic China
配樂唱片
Noise Asia出版發行, 2004
監製及作曲:李勁松

內容介紹

本片是曹斐、歐寧應邀為第50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而創作。
它以緣影會名義製作,採取個人創作與群體協作相結合的製片方式。《三元里》從三元里這個城中村開始對廣州進行切片研究,它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態,探討歷史之債、現代化與嶺南宗法聚落文化的衝突與調和、都市村莊的奇異建築和人文景觀,最後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詩篇。

作品評論

由歐寧、曹斐和緣影會會員合力完成的數碼錄像作品《三元里》,並沒有以浮光掠影的紀實手法帶出三元里的特殊“路標性功能”,亦非直接利用批判的態度來推動事物的發展 ,而是從一種視覺藝術角度來呈現和體會一個地域生態的內在涵義。所以說,《三元里》的影像其本身正在建構出一種新的影像解構作用,同時亦與我們所經歷著的周遭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或許來自作品的觀影方位之故,影像並沒有直接從母題開始,而是由“小谷圍”的河道始動,進行著河道兩旁都市化的社會學式取樣,然後進入城市新中心,記錄著都市人群的實相。主創人歐寧談及作品主題時說,“我們從郊區出發,從最新鮮熱辣的都市化現場開始,繼而進入城中村”。影像作品將兩種新舊的城市規劃作一個橫向的有機連結,如“小谷圍”面臨的困境與數年前的“三元里”錯位規劃。對此,我們在此不去探討兩者的相關點,反倒關注作品的“取樣研究”的可貴態度以及民間
隨著極其跳躍的畫面進入三元里的一瞬,一切變得出奇地安靜,猶如走進異域般讓人感到不安,這裡是另外一種的生態呈現。只有時而從高空中投射的昏暗光線,從建築物的狹間掠過的飛行物,為絕望的生活帶出一份情緒化的空間。但創作者的視線並沒有停留在這些“城中村”的特殊空間內,整部作品猶如一個完全開放的文本,記錄片所需承襲的形式與標記,在個與個的影像組成中亦被一一化解。在昔日的三元里大街上,充滿象徵意味的性別軀體畫面,似乎帶出團體合作的個體與個體的意識衝突,策劃人侯翰如的“隱含著城市發展的另類理解和實踐”這一象徵性功能,由內在空間形成了一種自我秩序的偏離和連結,與這些跡象的演繹一起,影像開始出現走向意識形態的讀解方向。
可喜的是,接下來的一系列人物靜態攝影鏡頭,平行羅列的方法富有詩情般的意義,同時也使整部作品重返母題的方向。這一刻,城市表層的憂愁,或濃或淡地,在記憶的時空里與世相的面孔融會一起,成為一種可生時代的記錄風格,不禁讓我想起上世紀三十年代德國攝影家桑德(AUGUST SANDER)的“人物肖像”的記錄神韻。
在作品的最後,以字幕帶出“三元里”的歷史大事記:從一個世紀前的革命歷史意義(由鴉片戰爭而引起民間的抗英運動),到一個世紀後的邊緣化社會問題(城市發展伴隨著深刻的黃、賭、毒環境),“三元里”這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生存環境,成為一個城市巨大變遷不可避免的矛盾過程。影像結束了,三元里的將來到底是什麼顏色的?依然是無從知曉。或者,通過一系列的光影跳躍,能夠讓我們內心發生共振情懷的,是最後那一幕幕呈現了人性光輝以及觸動心靈的靜態一面。

導演訪談

廣州,學而優書店,另外咖啡館。
這是緣影會的一次例行活動,也是《三元里》的首映式。
這是一間整潔的觀影室。歐寧與曹斐在前邊調試機器。大家等著,有人小聲說話,可是不吵鬧。作為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緊急地帶”的一個組成部分,《三元里》剛剛從威尼斯回來。
看完後,十來位主創人員坐在台前,開始了與觀眾的交流。歐寧一如既往地從容清晰,曹斐穿著黑T恤,腳上是一雙明黃色的平底鞋,他們的長處,在於創造力與行動力的結合。
一個半小時的交流,達到了相當深入的程度。其中的關鍵字,是“紀錄片”與“全球化”,事實上,它也指涉了這個影片的內外兩個方向的存在意義:一方面,它達成了怎樣的展現,另一方面,它達成了怎樣的溝通。
問:為什麼這個紀錄片用黑白影像?
答:這個一方面是客觀條件造成的,我們用的是幾台機器,不統一,也都不太好,到後期合成在一起時,色比色調有很大差距,因此就都調成黑白了———去除彩色後,質感要更好一些。另一方面,我們推崇早期紀錄片大師如維爾托夫、尹文思等人的作品,在30年代城市生長的時期,他們用手中的攝像機所進行的真誠的記錄是非常動人的,我們的影片,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拍攝的一個散文詩式的城市紀錄片。這部黑白的《三元里》,也是對紀錄傳統的一個回歸。
問:這部影片沒有對白,文字說明也很少,你們是怎么考慮的?
答:我們反對論證式的紀錄片,將論證的工作,用出版物來完成。而且這個片子是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片,與“視覺藝術展”的主題要有所聯繫。片子是印象式的,詩歌式的,在類型上不能說有多么大的創新,但它適合藝術大展這種形式。
問:《三元里》剛剛從威尼斯回來,請問歐洲人是怎么看這個片子的,我個人覺得,它不是非常的“民間”。
答:在威尼斯展場,許多人表示喜歡這個片子,覺得“挺好的”,但他們並沒有深入地說出理由來。這也是我們非常重視它在本土反應的原因之一。至於“民間”色彩,我更喜歡用的一個詞是“獨立”,也就是幾個人沒有酬勞,出於興趣走在一起,不去迎合策展人、西方觀眾,也不去迎合中國觀眾的種種想像,而只說出我們自己的觀察所帶來的結論。“民間”並不一定意味著激進。
問:中國影片在國際影展上,通常會被認為取材或者手法有“迎合”西方文化想像之嫌,你是怎么看待這一點的?
答:將東西方二分,並將具體的作品嵌合到“迎合……想像”的模式中去的說法,實際上已經過時了。我們在實踐的,是在一個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的對話,西方尋找傳奇性“他者”的觀念正在被顛覆,我們希望自身能行理性的思考,真切的表達,同時在國際舞台上,尋找到了解與溝通的可能。
問:在這個影片中,音樂很好,請問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答:做音樂的李勁松的創作是與拍攝同時進行的。他原來做的是概念性很強、觀念相當前衛的音樂,我們在不斷的溝通中,確定音樂的基調與風格,反覆修改,使之能與影像融為一體。在影片中,還用了大量的快慢鏡,讓城市化運動的速度與密度,從節奏中得到體現。最後的那段木吉他唱的民謠風格的《三元里》,是歐寧的詩歌舊作,這個影像作品的拍攝是最近的事情,但創作人員的感受與思考都有了相當長時間的積澱。
問:關於DV拍攝,攝影師有什麼經驗可以傳授嗎?
答:要儘量運用手上的機器,了解它的全部性能。鏡頭穩,不亂晃,明確內容,向前推進。技術是重要的,不同的機器會帶來不同的空間與形式。技術也不是最重要的,觀念引導著技術。最後,要像用口用筆一樣用你的攝影機。
問:對“紀錄片”你是怎么看的?
答:剛才有觀眾對這個片子是“紀錄片”提出了懷疑。事實上,紀錄片的寬泛定義應當是“非虛構作品”,素材直接來源於現實。它有各種形式,而定義的內涵與外延還處於不斷的擴展之中。在影片中的笑臉與合影,表達的是我們的感受與態度。對被拍攝對象,我們所有的,是認同讚美。

影片評價

關於歐寧的《三元里》計畫,自從6月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首次展示後,獲得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報導,受到許多藝術愛好者的關注。然而,眾多的關注大多著眼於整個計畫的紀錄片部分,而對這個計畫整體關注較少。事實上,《三元里》是一個由集體完成,包括了影片、配樂、書籍、網站和展覽於一體的跨媒體藝術作品,為此信息時報特約撰稿人Edging走訪了《三元里》計畫的策劃人歐寧和曹斐,以及為紀錄片配樂的音樂人李勁松,對《三元里》計畫的其它部分的製作進行深入細緻的了解與探討。
三元里計畫
《三元里》是歐寧、曹斐應邀為第50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而創作的實驗紀錄片。它以緣影會名義製作,採取個人創作與群體協作相結合的製片方式,展開對廣州城市化進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攝和研究。《三元里》從三元里這個城中村開始對廣州進行切片研究,它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態,探討歷史之債、現代化與嶺南宗法聚落文化的衝突與調和、都市村莊的奇異建築和人文景觀,最後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詩篇。《三元里》項目同時把緣影會帶入威尼斯雙年展,展場中的開放圖書館主要用來陳列展示緣影會的文獻、會員作品、網站和《三元里》的同名出版物。
集眾多觀點於一體的《三元里》
《三元里》計畫其實是一個由緣影會集體創作的作品。針對如此多人的參與,曹斐回憶道“原來有如此之多的視點集中在一起的時候,給自己的反差很大,有許多的驚喜。這也令我更加有興趣去組織這部影片”。集體創作,這種鮮活的創作形式的確為《三元里》計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多元構成。
信息時報:拍攝和記錄三元里的想法是在侯翰如“廣東快車”這個展覽計畫之前還是之後產生的呢?《三元里》計畫具體是怎樣產生的呢?
歐寧:侯翰如與我在此計畫以前已經有過合作,包括策展和製作一些書籍等。在2002年底他向我們提出用“廣東快車”的概念,把廣東當代藝術介紹到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經過溝通,我和曹斐就向他提出了以緣影會的名義,進行《三元里》計畫的創作以供參展。
信息時報:曹斐過往的作品帶有強烈個人風格,這次的《三元里》給人的感覺更像是集體創作,你會覺得其中有你的妥協嗎?
曹斐:我覺得這不應該說是一種妥協。我是第一次嘗試集體創作。在集體創作中你必須把很個人的東西隱去。你必須顧及團隊其他成員的想法,達成一種共識。這時候就需要學習如何跟大家進行協作了。但由於剪輯依然是我來完成的,因此在剪輯上依然很有我個人的風格。
信息時報:《三元里》的拍攝是一個群體共同完成的,而這個群體又是來自一些不同的行業,這樣的拍攝過程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對後期處理工作有什麼影響嗎?
曹斐:如果是我個人拍攝的話,所有東西都是在我的預想之中。但是由於這次拍攝是許多人一起參加的,而負責剪輯的是我一個人。當開始後期製作的時候才了解,原來有如此之多的視點集中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關注的東西,鏡頭運動的方式等等都不一樣,這些給自己的反差很大,有許多的驚喜。讓我學習到許多東西。這也令我更加有興趣去組織這部影片。集體創作會產生更多的想法,更加多元化,給人的感覺也更豐富些。
音樂去講述影像以外的故事
與李勁松聯繫時,他正在北京。這個與國內獨立音樂圈交往密切的香港實驗音樂人,有著豐富的音樂經歷,《三元里》的配樂由他來製作,算是最合適的選擇。當然,《三元里》播放後,一些人質疑其音樂與影片的聯繫,對此,李勁松說“不必重複影像已經講過的東西;配樂只是一個補充,去講述影像以外的故事。”也許,配樂本身就體現了他內心對廣州的感觸。
信息時報:首先是一個題外的話題,你作為一位香港人,你有類似於在廣州城中村的生活經歷嗎?
李勁松:有。在1995年前後,我與(廣州樂手)王磊合作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在城中村中住了1周左右。
信息時報:策劃人歐寧在邀請你參與配樂工作的時候,他對作品的要求如何呢?
李勁松:其實合作的開始是我提供了一些我的作品小樣給歐寧,他用這些作品嘗試進行影片的剪輯,其中一首作品他們覺得相當適合。而那首作品是偏向簡約音樂的概念,節奏感較強的。於是歐寧就向我提出了希望能夠創作一些漸進式的、節奏感較強的音樂。而我按照他的要求採用了更多簡約音樂的手法進行創作。
信息時報:據了解,相當有意思的是你在創作的時候並沒有看到《三元里》的成品,而是看著原始素材進行的。這對你的創作會有什麼影響呢?是否會令你喪失了對作品整體的把握,還是為你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呢?
李勁松:嗯,的確相當有意思。我們的合作方式是我製作完成一段音樂,然後交給他們,他們進行一段影片的剪輯。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們雙方都感覺這種方式很有意思。我並不覺得這樣的製作方式會令我喪失了對作品整體的把握,但的確為我的音樂創作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
信息時報:歐寧說《三元里》的影片部分是片斷式、散文式的,而你的配樂是整部作品的線索,把影片的意向貫穿起來。你自己怎么看待最終出來的成品呢?是否達到了歐寧所說的狀態呢?
《三元里》是一項社會學的調查
在談到《三元里》計畫之一的書籍編排創作時,歐寧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講述了大量三元里傳統文化中有意思的地方:當年抗英的由來,以及三元里原居民DIY組織聯防隊的故事。最後他概括說:“面對同樣的現代化問題,中國人有自己的邏輯,自己的現代性和自己的思維,因此我們不需要一定走西方的路子。”
面對現代藝術的創作,歐寧和他的緣影會也走出了自己的方向,以跨媒體的創作概念,有效地囊括了一個關於城市問題的表述。
信息時報:《三元里》計畫是一個包括了影片、書籍、網站和展覽在內的跨媒體藝術計畫,網站和展覽部分相信看過的朋友不多,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些這部分的情況呢?
歐寧:網站的內容方面,我們主要考慮到書和網路兩者的媒體不同,因此素材大都來源於計畫中的書本內容。同時網站也兼容了一些緣影會的介紹。展覽以緣影會的介紹為主。我們認為,這部分是作為影片集體創作者的介紹。內容包括了緣影會的歷史、會員的構成、運作模式,以及它對中國電影生態的影響等等的內容。在現場還有一台電視機,播放我們所選取的五部會員影像作品。同時展覽也有兼容了一些《三元里》的介紹。
信息時報:上述的四個部分分別在計畫中擔當著什麼角色呢?它們各自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會有各自的敘述重心嗎?
歐寧:最重要是影片,書籍部分也相當重要。在創作開始的時候,我們已經意識到影片無法容納所有的內容,特別是對城中村問題的論證,我們不可能用40分鐘就能講清楚城市化的問題。因此我們決定要做一本書與之輔助。影片和書籍的內容是各自獨立的。甚至包括其中的圖像部分,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也是攝像機與相機分離的,各自有各自的拍攝。而展覽則是為了說明《三元里》作為一部集體創作,其背後的創作團體的內容。彼此之間是既有聯繫,又各自獨立的。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信息時報:能跟我們談談書籍方面的東西嗎?該書包括了大量的圖片和扼要的背景資料文字補充。能詳細談談這本書的創作嗎?你會如何判斷這本書在整個計畫中的價值地位呢?
歐寧:從一開始製作我們已經確立了影片和書籍兩個方向。這個項目不單單是一個影片,對於我來說,它是一個社會學的調查和研究。影像只是其中一個手段。影像部分我們是希望突出它的視覺效果,顯現對聽覺和視覺的衝擊。而書籍部分我們集中了一些論證性的東西,把理性的東西都放到這裡面來。
參展及放映紀錄:
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6月
緣影會首映,廣州學而優書店,2003年7月
珠三角影像展,廣州學而優書店,2003年8月
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特別放映,北京盒子咖啡,2003年9月
2002-2003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南京藝術學院/南京紅色經典美術館,2003年9月
公共與個人:新視覺藝術展,漢堡Kampnagel藝術空間,2003年10月
珠三角影像展,上海東大名藝術中心,2003年11月
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特別放映,上海電影101工作室,2003年11月
第10屆日內瓦影像雙年展,日內瓦當代影像中心,2003年11月
自製天堂:中國當代藝術展,法國LE PARVIS藝術中心,2003年11月
法國巴黎藝術院線MK2(國家圖書館)特別放映,2003年11月
法國當代藝術地方基金會(FRAC Aquitaine)第24屆夏季校園巡迴放映,2003年11月
2002-2003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澳門婆仔屋藝術空間,2003年11月
珠三角影像展,北京大學影視協會,2003年12月
不一樣的一樣:當代藝術交流展,上海多倫美術館,2003年12月
傳統與衝突:亞洲新錄像,荷蘭IMPAKT電影節特別節目,2004年1月
透過窗戶:亞洲當代藝術展,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亞洲中心(東京),2004年1月
中國當下:中國當代影像展,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2004年2月
傳統與衝突:亞洲新錄像,比利時布魯塞爾ARGOS藝術中心,2004年2月
透過窗戶:亞洲當代藝術展,韓國漢城Darling Art Foundation, 2004年3月
香港MAP OFFICE特別放映,2004年4月
開放的姿態,廣東美術館,2004年4月
Tatig|sein,柏林NGBK,2004年5月
中國人:中國當代攝影與錄像,德國Wolfsburg美術館,2004年10月
顛倒的過去:東亞當代藝術展,美國聖地亞哥美術館,2004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