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山景區

三仙山景區

三仙山是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東巡訪仙求藥、祈求長生不老的地方,是蓬萊神仙文化的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仙山景區
  • 地理位置山東省蓬萊市
  • 門票價格:120元
  • 著名景點:三和大殿
    蓬萊仙島
    瀛洲仙境
簡介,著名景點,地理位置,人文歷史,交通,

簡介

三仙山整個景區由三和大殿、蓬萊仙島、方壺勝境、瀛洲仙境、瀛洲書院、珍寶館、玉佛寺、十一面觀音閣、萬方安和等景觀組成,亭台樓閣、飛檐翹角、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園內古木參天、奇石各異、碧水蕩漾、珍禽嬉戲,既有北方皇家園林之雄,又有南方私家園林之秀,集中國古典園林之大成,展示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美妙絕倫的畫卷。其中重108噸的世界第一大整玉臥佛、重72噸的整玉立觀音、重260噸的十一面觀音為景區鎮園之寶,堪稱稀世珍品。珍寶館內珍藏有大量國家級藝術品,數量多、品位高,極具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令遊覽者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三仙山風景區是繼圓明園頤和園之後中國古典園林的又一個典範,被人們譽為“神話仙境,蓬萊再現”。

著名景點

三和大殿、蓬萊仙島方壺勝境、瀛洲仙境、瀛洲書院珍寶館玉佛寺、十一面觀音閣、萬方安和、三仙山溫泉。

地理位置

三仙山位於山東省蓬萊市海濱路9號,座落在著名的全國漁家樂示範村-抹直口村的海邊,同八仙過海風景區相鄰,同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咫尺相望。

人文歷史

三仙山景區
三仙山的由來,實起於戰國。《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上》中記載:“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仙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史記·武帝本紀》記載:“建章宮中,建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所說的三仙山,不同的時間應有不同的所指。從《史記》、《漢書》的描寫看,古代渤海沿岸的人民,看到渤海中的海市蜃樓,不明白它的科學成因,以為海中真的有這樣一些島嶼。他們便到海中尋找,果然發現一些原來不了解的新島嶼。從蓬萊、方丈、瀛洲這些名稱看,應是古代東萊人所尋找的地方。王獻唐遺書《炎黃氏族文化考》中指出:蓬萊猶風萊,為風夷、萊夷所居之地。方丈之方為風音所轉,丈即場字,方丈即風族也即是萊夷所居之地。瀛洲之瀛即嬴,為嬴族所居海中之陸地。嬴亦夷之。夷也為東萊的原有部族。《黃縣誌》說:黃縣堯時為嵎夷地。蓬萊、方丈、瀛洲都是萊夷在海中居住的海島。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學說盛行,方士們便把海市蜃樓現象加以渲染,說成是海中的神山,山上有長生不死藥。傳說三仙山上,禽獸及萬物都是白色,宮闕為黃金白銀所砌。傳得神乎其神。徐福對秦始皇稱海中有鮫魚阻止,不能到達神山。又曾說:海中大神對採藥之事說:“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話,批准徐福兩次入海尋仙。
宋、元、明時期以後,就有一些人指出:三神山是指的海中的海市蜃樓現象。元人於欽《齊乘》卷一說:“蓋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時,杲日初升,東風微作,雲腳齊敷于海島之上,海市必現,現則山林城郭,樓觀旌幢,氈車駝鳥,衣冠人物,凡世間所有,象類萬殊……嗚呼神哉!然則《史》、《漢》所稱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望之如雲,未能至者、殆此類耳。……斯言足破千古之惑也。”於欽的看法是正確的。清代道光年間,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載王仲瞿的話說:“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仙,終無有驗……後游山東登州,見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漢武俱為所惑者,乃此耳。”現代的學者也都認為:渤海中的三仙山就是海市蜃樓現象。
北海是遼、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宮苑。北海全園布局,包括團城和中南海在內,是按神話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而設計的。在元代是以瓊華島為蓬萊島,團城為瀛洲島,犀山台為方丈島。這樣就構成了太液池、蓬萊、瀛洲、方丈,“一池三仙山”的典型神仙宮苑。園內的中心建築是瓊華島。瓊華島又叫蓬萊山,白塔山,四周由太液池水環繞。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明廣寒殿遺址建一座喇嘛塔,因通體為色俗稱白塔,在瓊華島之頂,是北海公園最突出的建築。島東的綠蔭深處,樹立乾隆手書的《瓊島春陰》碑,碑陰為乾隆的詩。
在頤和園的建築中也採取了“一池三山”的理水傳統,湖中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等島嶼,分別象徵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三仙山。其中藻鑒堂位於昆明湖最南端水域中,它與治鏡閣,南湖島鼎足而立,寓意“海上三仙山”。清漪園時期,乾隆帝曾在此休憩品若,吟詩賞景。清末,慈禧太后在這裡宴請外國使臣夫人。
乾隆皇帝在修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時,仿照神話傳說,在昆明湖上修建了三座海上仙山:北邊四面臨水的孤島稱為“方丈”,西邊那個一面有路、三面環柳的土山叫做“蓬萊”,南邊的一座光禿禿的土丘名叫“瀛洲”。當地老百姓嫌這些名字太文雅太難記,就管方丈叫團城,蓬萊叫老公山,瀛洲叫鳳凰墩了。
從三神山的所在地分析,《史記》載:“其傳在渤海中”。所謂渤海,從歷史地域而言,包括了今之渤海和黃海,應為齊燕東部之海面。今渤海應排除,而擴至今日的黃海,當然不是向南,而是向東。那么戰國方士從登州出海,換言之即登州港為入海求仙的策源地當沒有問題。
早在戰國時期,齊燕方士們就說:“勃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列子·湯問》)。進而發展為“三神山”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山海經·海內北經》:“蓬萊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雲,在勃海中也。”(《史記·封禪書》)”當時的勃海範圍,比今天渤海要大得多,包括現今的渤海和黃海,但是與海市相聯繫,則只有蓬萊以北海面符合方士們所指。從他們描述的神山情形看,恰恰是海市的生動寫照。
王嘉在《拾遺記》中說:“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州也。”《史記》記“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引風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太平廣記·神仙》:“蜀女謝自然泛海,將詣蓬萊求師。船為風飄至一山,見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馬承禎,真良師也。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非飛仙無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禎受度。”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
《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言於上曰:……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既從臣(徐福自稱)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
唐代李賢注《後漢書·竇章傳》:”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徑秘祿皆在焉。”
拾遺記·高辛》(晉·王嘉):”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
從上述記載之,入海求仙的始作俑者當屬齊威王。若以齊威王即位之年算起,離越王從琅琊回吳(蘇州),亦僅20餘年,齊國的海港活動,主要當在北方,即登州一帶。秦漢兩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時期,而在追求的神山仙境中,獨重“蓬萊”。例如把三神山稱為“蓬萊諸神山”(《史記·孝武本紀》);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入海,求的也是“蓬萊不死藥”(《太平寰宇記》)、“蓬萊藥”(《史記·秦始皇本紀》)、“蓬萊神仙”(《後漢書·郊祀志》)、“蓬萊神人”(《史記·孝武本紀》);漢武帝多次巡遊至登州,也是“冀通蓬萊焉”(《史記·孝武本紀》)、“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所求仙境也多是蓬萊:“蜀女謝自然泛海,將詣蓬萊求師”(《太平廣記·神仙》);對仙島蓬萊及蓬萊仙人的描述也很細緻:“蓬萊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雲,在勃海中也”(《山海經·海內北經》);“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非飛仙無以到”(《太平廣記·神仙》);“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在八仙渡海口,存放著一顆樹齡達1700多年的巨棗樹,看到如此巨大的棗樹,那么安期生所食巨棗大如瓜,也就不足為奇了。由此可見,“蓬萊”不僅成了仙境、神山的代名詞,而且凡人世間欲求而不得之物,似乎它那裡全有。

交通

三仙山景區
門票:120元
自駕車指南:
(1) 上海方向:滬寧高速→寧連高速→同三高速→威烏高速→蓬萊出口下→向北直行至海濱→向東沿景區指示牌行駛→景區,下高速後約20分鐘可到達景區。
(2) 北京方向:京福、京滬高速→濟青高速→濰萊高速→威烏高速→蓬萊出口下→向北直行至海濱→向東沿景區指示牌行駛→景區,下高速後約20分鐘可到達景區。
(3) 濟南方向:濟青高速→濰萊高速→威烏高速→蓬萊出口下→向北直行至海濱→向東沿景區指示牌行駛→景區,下高速後約20分鐘可到達景區。
交通提示:
飛機火車輪船煙臺,轉乘煙蓬快車直達蓬萊市長途汽車站;可乘計程車抵達景區。
三仙山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