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梁

壺梁

壺梁,是傳說通往神山的橋樑。奇書《列子》記載,海上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嶠,流入海底。留下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而蓬萊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了人們尋仙求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壺梁
  • 拼音:hú liáng
  • 注音:ㄏㄨˊ ㄌㄧㄤˊ
  • 釋義:傳說中的仙山
讀音,釋義,壺梁神話,

讀音

hú liáng ㄏㄨˊ ㄌㄧㄤˊ

釋義

壺梁(壺梁)
傳說中的仙山。《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壺梁神話

鼇魚,在遠古傳說中鼇魚負載大山或大地,鼇魚移動就會發生地震或滄海桑田,山川變遷。神話中天帝治下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遠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並不相連,經常跟隨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動,沒有一刻穩定。神人和聖人們都討厭此事,便報告了天帝。"帝"(這稱號早在殷代已見文獻)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極",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強驅使十五頭巨鰲分為五組,分別用頭頂住神山,六萬年一換,這樣五座神山才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但是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抬起腳幾步就到了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鉤就釣上了六隻巨鰲,由於龍伯國巨人釣走了六鰲,致使"岱輿"、"員嶠"失去了負山的巨鼇,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三座。《楚辭·天問》篇對此而問曰:“鰲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傳》中亦有“巨靈之鰲,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
神仙思想產生於周末,盛行於戰國。 戰國時,民間已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說,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先民認為海上有五座神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中說:“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三神山的說法對中國古代苑囿的水面布局起到了較大的影響,最早始於漢朝,《史記》記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直到封建社會後期,仍然不絕,如明清的西苑(三海),布置有瓊華、水雲榭、瀛台三島,清漪園中的昆明池裡布置龍王廟,藻鑒堂、治鏡閣三洲,圓明園的“蓬島瑤台”,神仙三島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