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烈士塔

三交烈士塔

三交烈士塔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三交鎮。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自1942年9月至1944年10月)三交犧牲的196位革命烈士,1945年4月,臨縣抗日人民政府在三交鎮修建了這座烈士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交烈士塔
  • 位置: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三交鎮
三交烈士塔位於呂梁市臨縣三交鎮正街。
三交鎮位於臨縣城南21公里處,湫水河中下游。北周時期為烏突、定胡、窟胡之交界,現在是臨(縣)離(石)、臨(縣)方(山)、臨(縣)磧(口)三條公路之樞紐。
三交烈士塔內石碑三交烈士塔內石碑
1940年,三交鎮為臨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1942年9月7日,日軍侵占三交,修碉堡,築圍牆,建工事,搞“維持會”,辦民團,備外援,進行“奴化教育”。以三交為據點,對臨縣各鄉鎮進行“掃蕩”“蠶食”,實行“三光”政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三交鎮附近軍民齊心合力,同日軍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終於迫使據點裡的日軍於1944年10月7日潛逃。
為紀念抗日戰爭中英勇戰鬥、壯烈犧牲的196位烈士,1945年4月,臨(縣)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三交鎮四渠溝南口建立烈士塔一座。
烈士塔坐北向南,順台階上去有個小門,門兩側有石刻對聯一副:勛功著就光輝史,熱血繪成燦爛圖。橫聯是:永垂不朽。烈士塔建在石拱洞台階上,台墩高5米,寬7米,長9米,塔高10米,呈六角形,為磚石結構。塔頂雕塑著一位莊嚴肅穆的八路軍戰士,手執軍號,作司號狀,為釉瓷塑像。塔內有紀念碑一通,碑上刻著196位烈士的姓名及碑文,碑文為時任臨(縣)南縣縣長王敖撰寫,其文云:
三交烈士塔正門三交烈士塔正門
新建圍擠三交敵寇殉國烈士紀念碑序:
三交是我臨南要鎮,又系臨離交通重地。民國三十一年(即1942年)九月七日,日寇鐵蹄踏進了三交,先則拆毀民房,修築牆堡,繼又要糧要款,姦淫燒殺,從此三交附近民眾身處流離失所苦境,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從敵寇盤踞日起,我黨政軍民在毛主席“把敵人擠出去”的方針指引下,對敵展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的鬥爭,敵寇蠶食陰謀受到極大摧毀,民兵組織到處發展,積極對敵圍困,聯防封鎖敵人,爆炸運動普遍展開,三交周圍滿布地雷。民國三十三年(即1944年),秋季,對敵展開戰役攻勢,襲擾追擊,敵偽死傷無計。泥圪凹山一戰,擊斃敵人大元司令,殘敵心驚膽戰,再不敢輕易出擾。同年十月六日,三交敵寇被迫潛逃,敵寇統治兩年又一月的數千同胞至此重回祖國懷抱。
三交光復是我黨政軍民艱苦奮鬥,流血奮戰的成果。先後有游擊大隊副政委李光照、縣府建設科長薛子芳等同志英勇殉國,可歌可泣的光榮事例不勝枚舉,諸先烈功績永留於全縣老幼心中。為表揚我中華民族正氣,繼先烈遺志,進一步加強對敵人的鬥爭,特建立烈士塔,並將烈士芳名永留金石,以傳國家民族於萬世。
縣長:王敖謹撰
高伯仁謄錄
陳漢昌
陳漢錄合刻
劉澤周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即1945年)四月下浣
三交烈士塔於1962年被臨縣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臨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臨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