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詩

三五七言詩

三五七言詩,詩體的一種指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於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詩曾被當代作家金庸寫進《神鵰俠侶》,在小說的結尾,楊過小龍女離開後,暗戀楊過的郭襄吟罷此詩,全書終。楊齊賢題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於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苹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係。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後人采入詞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五七言詩
  • 出處:李白詩詞 三五七言
  • 文學載體:古詩體
  • 創始人:李白
李白 三五七言,三言詩,五言詩,七言詩,

李白 三五七言

【一】秋風詞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秋天的風是如此的淒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葉飄飄,聚了還離散,連棲息在樹上的鴉雀都心驚。想當日彼此親愛相聚,現在分開後何日再相聚,在這秋風秋月的夜裡,想起來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是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以女子的角度來寫相思之苦。詩中暗懷落葉當能聚散,寒鴉可以飛棲,而人生何日相見的感嘆。
【二】其它
木葉黃,花漸褪。
流水與山靜,黛影隨心碎。
車與江水相低昂,寂寂蟲吟人不寐。
燈影殘,珠簾垂。
弱水自向東,相思漸成灰。
五糧酒好醉難歡,依稀夢影還相隨。
風一縷,愁一縷。
樹靜棲野鷺,水冷隱河魚。
未有江楓映漁火,但聞村笛斷腸曲。
小苑靜,漏斷催。
月殘樹影亂,岸遠水聲微。
秋風吹盡花濺淚,且待冬心聽雪醉。
天欲曉,思未了。
秋風瘦花影,流水亂岸草。
相逢未肯輕言笑,卻嘆青絲與花少。

三言詩

舊詩體的一種。以三字為句,故名。
清·趙翼《陔餘叢考·三言詩》:“三言詩,《金玉詩話》謂起於高貴鄉公 。然漢《安世房中歌》‘豐草’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練時日’、‘太乙貺’、‘天馬徠’等章,已創其體,則不始於魏末矣。 劉勰又引《喜起歌》為三言之首,而謂詩之有三、五言,多成於 西漢 ,蓋《國風》:‘山有’、‘隰有苓’,《周頌》:‘綏萬邦’、‘屢豐年’之類。古詩中原有此句法,特漢初以之為全篇,遂成此三言之一體耳。”

五言詩

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辭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詳見“五言詩”。

七言詩

詩體名。全詩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起源於先秦和漢代的民間歌謠。不過,漢、魏之際七言詩極少,在南北朝時期至隋漸有發展,直到唐代,才真正發達起來,成為我國古典詩歌又一種主要形式。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古詩,是對七古和歌行的統稱。古人所謂七言,並不是說全詩每一句都是七個字,而是只要詩中多數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李白《蜀道難》既有“噫吁嚱”三言,復有“危乎高哉”四言,“蠶叢魚鳧,開國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認為是七言歌行,而不認為是雜言詩。
明清以來的詩論家,對於七言古詩的劃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體,可以互相替代,如胡應麟詩藪》云:“七言古詩,概曰歌行。”王士禛古詩選》就徑直分五言詩與七言詩歌行鈔兩部分。明清詩話評論中,將七古與七言歌行相互代稱,其例更是不勝枚舉。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七古與歌行在體性上存在分別,這種分別而且甚大。李中華李會二位先生曾著文論述過這個問題,略曰:從形式上看,七古與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詩,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詩,故歸為一體,目為七古,似亦理所當然。然而就各自詩體的源流、體式與風格而論,二者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七律:
七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七字的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律詩每首有四聯(即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律詩的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必須同韻。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與古體有別而得名。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二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
七絕: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