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識住

佛學術語。 出《阿毗曇論》,識即心識。住者。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也。論中不及四禪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處在欲界。及色界三地。無色界亦然。是說為識住。(色界三地者。初禪。二禪。三禪也。無色界亦然者。謂亦有三地。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識住
  • 外文名:Seven knowledge
  • 性質:佛學術語
  • 出自:《阿毗曇論》
簡介,具體解析,

簡介

梵語saptavijn~a^na-sthitayah!。有情依果報受生三界,其識所愛樂、止住之處有七,又作七識處、七識止處、七神識止處。即:(一)身異想異識住,又作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禪天,此處之有情身相、容貌皆異,苦樂、不苦不樂之想各亦差別,故稱身異、想異。(二)身異想一識住,又作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指色界初禪之劫初起之梵眾天,彼等皆自想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諸梵眾皆我所生。同執一因無別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一一異於梵眾,故身異。(三)身一想異識住,又作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為色界第二禪。此中有情身相、容貌無異,樂與非苦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四)身一想一識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淨天,為色界第三禪。此中有情身相無異,唯有樂想,故想一。(五)空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有色處。(六)識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空無邊處。(七)無所有處識住,超出一切識無邊處。後三識住為無色界之下三天。此七處為識之安住處,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稱識住。[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俱舍論卷八]

具體解析

一欲界人天識住謂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識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身而住。又右因修戒善。感報而生欲天。此識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為欲界人天識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二初禪天識住謂於欲界修習禪定之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鹹報而生色界初禪天識住。三二禪天識住謂厭初禪覺觀動散。因攝在定。澹然澄靜。覺觀即滅。乃發勝定之喜。感報而生色界二禪天。此識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為二禪天識住。(覺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曰觀也。)四三禪天識住謂厭二禪喜心涌動。定不堅固。因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心發。感報而生色界三禪天。此識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為三禪天識住。五空處天識住謂既得三禪天定。猶厭身色系縛。乃轉加功力。觀察色身。猶如羅縠。內外通徹。一心念空。無諸色相。感報而生無色界空處天。此識即依空處而住。是為空處天識住。六識處天識住謂既得空處天定。識緣虛空。定心復散亂。即舍虛空。轉心緣識。心定不動。感報而生無色界識處天。此識即依識處而住。是為識處天識住。七無所有處天識住謂既得識處天定。此心緣識。無量無邊。能坏於定。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為安隱。感報而生無色界無所有處天。此識即依無所有處而住。是為無所有處天識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