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社

七星社

七星社(La Pléiade)又名七星詩社,是七位法國詩人組成的,代表16世紀法國人文主義貴族作家一個詩歌團體。這個團體奉里昂詩人為先驅,以提高法語的質量為目的,被視為法國文藝復興詩歌最早的代表。七星詩社七位成員均為詩壇新秀。除龍沙、杜·貝萊外,還有杜·芒(Peletier du Mans,、貝洛(Rémy Belleau)、若代爾(Etienne Jodelle)、巴伊夫(Antoïne du Baïf)和蒂亞爾(Pontus de Tyard)。他們的團體原名為“旅(LU)”,是不久前從義大利語移植來的一個新詞。後來龍薩用北斗七星稱呼他自己和同伴們,遂有七星社這個名稱。七星最早也指希臘的七位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星社
  • 外文名:La Pléiade
  • 又名七星詩社
  • 七星社簡介:在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法國人
七星社簡介,代表人物及作品,

七星社簡介

在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法國人都主張新詩應有一定的規範和原則。1549年,比埃爾·德·龍沙(Pierre de Ronsard)和若阿西姆·杜·貝萊(Joachi, du Bellay)以七星詩社代表的身份發表了有名的宣言:《保衛與發揚法蘭西語言》 (La Défense et Illustration de la langue française)。因為杜·貝萊出身名門,有一定知名度,所以宣言由他一人署名。宣言提出七星詩社的主張:謹慎地模仿和借鑑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作品和古典的文學形式與語言,使法語更加豐富多彩。宣言認為,法蘭西文學至少應和義大利文學並駕齊驅;使用法語也可以創作高尚精美的詩歌。
龍沙和杜·貝萊當時都很年輕,也都是著名的柯克萊學院的學生。他們的老師多拉是一位出色的希臘語學者,熟讀晦澀難恐懂的古希臘詩歌,但他本人卻是一個拙劣的詩匠。龍沙和杜·貝萊也跟老師一起學過希臘古詩,但他們主張推陳出新。他們認為,用法語寫的詩,無論在語言上或境界上都要更上一層樓,才有希望趕上並超過義大利詩歌的水平。他們還提出,在文學作品中不排斥專門術語和新詞;而且適當地引進新詞和專門術語,有助於詩歌形式的革新。
其實,在七星詩社宣言發表之前,托馬斯·西比萊特(Thomas Sibilet)已經在1548年發表了《詩藝》一文,提出靈感是神聖的,詩人必須效仿古人。他對中世紀的詩人抱諒解態度。他認為,凡是人類創造的語言都各有長處,人們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希臘語和拉丁語表現能力強,表達手段豐富,但這是幾代人工作努力的結果。人們應努力用法語創作不朽的詩歌,從而為法語增輝添色。要寫出好詩,單憑靈感是不夠的,必須具有運用語言的能力。中世紀詩人的詩歌格律已經是明日黃花,人們期待著新詩歌的出現。
七星社的成員們不僅發表宣言,而且身體力行。他們為了創造新的詞語、新的表達手段,到各地採風,在民間語言中吸取營養。同時還鑽研古人的著作,借用或利用原有的詞根,自行創造新詞。他們還認為在創造新詩歌時應遵循音韻和諧的原則,即“耳順為先”。詩人要刪繁就簡,當然不押韻的自由體詩也應當允許存在,但這種詩反倒是最難寫的。
七星社的宣言在當時沉寂、泥古的詩壇投下了一片青石,激起層層漣漪。保守的文人們紛紛發言反對他們,可是人們並沒有忽視其中包含的合理成分。

代表人物及作品

七星社的代表人物是比埃·行·龍沙。龍沙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詩人。他貴族出身,少年時沉湎於跳舞和騎射。自幼在法蘭西斯一世宮廷中當幾位王子的侍從,遊歷過蘇格蘭和德國。1553年他右耳失聰,教士們為他行剃度禮使他能享受僧侶的優厚待遇。他進入教會辦的柯克萊學院接受嚴格的教育,研讀古代希臘、羅馬詩歌,並且與一些同窗好友結成七星社。
龍薩的處女作是《保衛與發揚法蘭西語言》,從此一鳴驚人。後來龍沙的教師多拉向他推薦古希臘詩人品達爾為體育冠軍創作的詩歌。這首詩氣魄宏偉,隱喻巧妙,難度很高;內容跌宕起伏,更迭自然,變化莫測。龍沙讀後感到迴腸盪氣,五體投地,並以此為榜樣投入頌歌的創作。在16世紀,頌歌的對象多為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但龍沙卻選擇神和傑出人物。龍沙於1550年出版《頌歌集》,出現不少水神、詩神的奇特場面。他還根據七星社宣言,創造了不少新詞和新的表達手段。
龍沙還從羅馬詩人賀拉斯和希臘古詩人阿納克里翁的作品中汲取靈感。賀拉斯的詩歌唱田園生活、友誼和藝術,阿納克里翁的詩抒寫愛情和宴樂。龍沙把其中最精彩的若干首譯成法文並加以改寫。經過他譯述和改寫的詩篇,聲調較原詩柔和,詩節較短,朗朗上口。其中法國杜萊納的山光水色取代了義大利和希臘的景色,但保留了原詩中引用的神話、傳說和異教徒的宗教儀式。
龍沙寫了不少情詩,最著名的是《給卡桑德拉的情歌》(Les Amours de Cassandre),於1552年出版。卡桑德拉是一位銀行家的女兒,1545年她父親帶她進宮。龍沙在一次舞會上見到她,從此終身難忘。幾個月之後卡桑德拉出嫁,龍薩寫了幾首十四行詩獻給她,在詩中他把義大利某詩人的作品整節整段翻譯移植過來;他還用描寫和列舉等修辭手段,加深讀者之懸念,到末一句才道出原委。龍沙在抒情詩的技巧上刻意求工,在內容中情真意切,使視愛情為生命的時髦青年十分傾倒,認為龍沙表達了青年男女內心的激情。龍沙的詩篇在青年中廣泛流傳,一時洛陽紙貴。
《給愛蘭娜的十四行詩》於1578年問世。當時龍沙已不復為翩翩少年,而愛蘭娜卻是新進宮的年青女官。王后鼓勵龍沙去追求這位姑娘,起初不過是開個玩笑,不料龍沙卻十分痴情,弄假成真,愛上了愛蘭娜而難以自拔。愛蘭娜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子,有很高的文學修養。而這時龍沙的寫作技巧已經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他改進了十二音節的亞歷山大詩體,使之具有能夠表達哀怨情懷的古典形式,悲愴激越。《給愛蘭娜的十四行詩》是龍沙最好的抒情詩。此後查理九世去世,愛蘭娜離開宮廷,詩人愛情之火也就隨之熄滅。
1555年龍沙出版《哀歌》(Les Elégies),該集除描寫悲傷或哀怨之情的作品外,還包括讚美公主、女官們美麗的讚歌。他還為王后寫過一首哀歌,雖囿於禮儀,但還是細緻入微地描寫了王后的丰姿。龍薩於1556年發表了另一部《頌歌集》(Les hymnes)。這是一部由若干首乾二詩組成的詩集,詩韻流暢壯美,節奏鏗鏘有力,很像古人的凱旋歌曲。
龍沙的詩作體現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文人的興趣、風味和情調。他博學多才、作品極豐,生前被尊為詩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