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寺(四川省南充市寺廟)

七寶寺(四川省南充市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七寶寺原名祁保寺,是由牌坊山門、前殿、大殿、文昌樓、奎星樓、南池書院以及廊廡組成,隨山勢而起伏,為四合院式殿堂,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中國旅遊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寶寺
  • 外文名:Qibao Temple
  • 位置:四川省南充市
  • 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 類型四合院式殿堂
  • 又名:龍台院
地理位置,建築特點,旅遊發展,歷史,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七寶寺位於南充市西北約65公里七寶寺鎮東南七寶溪畔的藏珠山上。
七寶寺又名龍台院,始創無考,是中國旅遊聖地。

建築特點

正殿於藏珠山頂,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建,系素麵石質 台基,木結構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五開間21.42米(明間寬4.2米,次間寬2.97米,梢間寬6.03米).進深8.8米,檐高5米,脊高8米,明間草架側樣為六椽屋,前後答刂 牽用四柱。建築面積270平方米,是七寶寺的主體建築。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脊高4.93米,面闊三開間10.41 米(明間寬5.19米,次間寬2.74米),進深10.09米,木結構穿斗式屋架懸山式屋頂,與正殿相距5米,明間草架側樣為八架椽屋,三穿四柱。建築面積約101平方米。
前殿外的山門始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1899)作過維修,面闊五開間17.35米,進深6.41米,為單檐歇山式屋頂,木構穿斗式屋架,明間草架側樣為六架椽屋三穿用四柱。正脊下懸一寬0.68米,長2.28米的木匾,上鐫刻清人杜伯宣所書的“七寶莊嚴”四字。
山門前5米的藏珠山腰上,立一木牌坊,牌坊為四柱三門重檐歇山式頂,抬梁式架,檐下施斗拱鋪作十九朵,為柱頭鋪作,補間鋪作。牌坊通高7米,面闊8.94米,青石素麵基座,高0.97米,寬2.71米。
大殿後的文昌樓,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與大殿相距3米,木構一樓一底建築通高7.18米,面闊五開間21.75米,進深8米,前後撩檐木枋相距9.82米,穿逗式屋架,前檐為單檐,後檐為重檐高5.04米,明間草架側樣為六架椽屋,三穿分心用五柱。
文昌樓後為奎星樓,地基低於文昌樓的2.8米,建築風格與文昌樓相同,於1952年8月改建。
七寶寺採用傳統的均衡對稱方式布局,以縱軸線為主,設牌坊山門前殿、大殿,文昌樓、奎星樓再用廊廡把這些建築接在一起,使七寶寺成為封閉性較強的四合院殿堂。

旅遊發展

1981年5月5日,南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0月20日,南充縣人民政府以南充府發(1990)168號文規定七寶寺(含附屬建築)四周的副階石為準,外建30米內為重點保護範圍,50米內為一般保護範圍。
七寶寺七寶寺

歷史

七寶寺原名祁保寺。1938年5月4日,也就是廈門淪陷前4天,弘一法師(李叔同)應邀來到漳州弘法。起先居住在南山寺,後住祁保寺。法師親書一匾,將祁保寺改名為七寶寺。
七寶寺七寶寺
七寶寺是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在明代已是南充勝跡。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34年),楊瞻任四川按察使,巡視川北,常住順慶、保寧兩府。他喜歡遊歷,一天,他來到藏珠山,看見七寶寺殿閣朽敗,於是責令住持重新修繕,以保存古蹟。他見山腳下的南池橋瀕臨倒塌,非常憂慮,便對南充知縣王信之說道:“此橋為南充、西充、蓬溪三縣之要道,倘橋壞而傷民,知縣之過也。”王信之深感慚愧,立即撥款重新修建,楊瞻將此橋命名為果南橋。百姓感其恩德,稱為“楊公橋”。此橋21孔,全長54米,宛如彩虹,橫跨兩岸。

地圖信息

地址:南充市嘉陵區七寶寺--金三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