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湖北鄂西武陵山區的宣恩縣境內,位於洞庭湖水系湖南沅江第一大支流酉水的發源地與長江中游重要支流清江的分水嶺,北與恩施市河溪村交界,東北屬宣恩縣椿木營鄉管轄,東與鶴峯縣太平鎮接壤,南與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毗連,西與宣恩縣長潭河鄉和沙道溝鎮相連。

保護區總面積34550公頃,主要保護以大面積原始珙桐群落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貓科動物為主的珍稀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的森林生態系統,和以保存最完好的810公頃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為主的濕地生態系統。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90年,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居住著苗族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很多地區居民依然保持著傳統古樸的民俗風情,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北宣恩縣境內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
  • 占地面積:34550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珙桐、金貓、斑羚、紅腹角雉等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保護範圍,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機構,生態地位,

歷史沿革

1990年,為了保護近萬畝的天然珙桐林,根據中國國家加快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有關決定,湖北宣恩縣始建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最初為縣級自然保護區,隸屬於宣恩縣林業局管理,下設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面積僅為1700餘公頃。宣恩縣人民政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組織華中師範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聯合對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進行多次科學考察,初步查明在這裡分布有近萬畝的原始天然珙桐群落,以及大型貓科動物、林麝等各種珍稀野生動物活動蹤跡。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
2002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七姊妹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至55173公頃,使該區域內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2005年,宣恩縣啟動了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在新一輪科學考察中,於酉水源頭的發源地椿木營曬坪發現了810公頃亞高山濕地。並出台了《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關於加強椿木營高山濕地保護的通告》。將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調規為34550 公頃。
2006年,接受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專家的工作檢查。
2007年6月22日,七姊妹山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票通過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終評。
2008年元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08]5號文批准成立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屬鄂西南山區,為雲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地處武陵山脈余脈是宣恩縣的第一高山,總面積150平方千米。因七峰依次排列似傳說中的七仙女而得名,其最高烽火燒堡2014.5米,最低處巴山坪1230米,相對海拔734.5米。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全境地勢表現為西北高西南低,最高峰火燒堡為全縣最高峰,海拔2014.5米,最低海拔650米。保護區境內由喀斯特地貌發育而成,地貌類型豐富多彩。境內山系主要由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三個大的山脊繞貢水支流和酉水源頭構成。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岩層主要由石英砂頁岩、頁質層岩、砂質層岩所組成,保水性極差,植被遭破壞後,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決定該保護區內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境內有許多複雜的地質構造現象和豐厚的沉積岩石,以北東、北北東向的褶皺、斷裂最為發育。有沙坪的小溪溝斷裂,出露的地層以志留系和二疊係為主。

水文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內河網密布,縱橫交錯,有大小河溪30條,總長度144.4公里,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有4條。保護區以中部的雞公界、龍崩山為分水嶺,形成宣恩縣相對獨立的南北兩大水系:北部貢水水系流歸清江後入長江;南部酉水水系流進湖南省沅江,匯入洞庭湖。

氣候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氣候呈明顯的垂直差異。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帶年均氣溫15.8℃,無霜期294天,年降雨量1491.3毫米,年日照時數1136.2小時;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年均氣溫13.7℃,無霜期263天,年降水量1635.3毫米,年日照時數1212.4小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年均氣溫8.9℃,無霜期203天,年降水量1876毫米,年日照時數1519.9小時。

土壤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黃棕壤棕壤、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6個土類。其土壤隨海拔高度變化而不同,海拔1500米以下的區域為山地黃棕壤,海拔1500米以上的區域屬棕壤。其中,黃棕壤、棕壤和黃壤是保護區的主要土壤,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5.9%、26.8%和12.2%。

保護範圍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宣恩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09°38′30″-109°47′00″、北緯29°39′30″-30°05′15″之間。總面積3455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1560公頃,緩衝區面積11700公頃,實驗區面積11290公頃。
東自椿木營鄉張家灣主峰起,向南經小窩盔主峰、穿孔子、李老四灣山樑,至木營村河西山脊,再轉向東3公里至宣恩縣與鶴峯縣的縣界,再沿縣界南下至湘鄂兩省省界,經省界與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交界,沿省界南下至海拔1418.2米的土地埡,向西經風車口、桂竹梁,至沙道溝鎮紅旗坪村蘭花洞北面1185米主峰。
西界為向東北經廟灣、埡楠坪、茶樹堡、顧家埡,至火燒坪,再向北經大觀山、楊家河、核桃灣、周家壩、文家台、茶園北山、五架山、大坪山、蘆家界,越過後龍山和大峰尖,至保護區最北面長潭河鄉貓子莊村的杉樹堡;北界為向東經木林溪至宣恩縣與恩施市的交界處,再由縣界向東南經樺桿坪西,至保護區東北椿木營鄉張家灣海拔1938米的主峰止。

保護對象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以大面積原始珙桐群落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貓科動物為主的珍稀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的森林生態系統,和以保存最完好的810公頃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為主的濕地生態系統,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植物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維管束植物183科752屬2027種,分別占湖北省維管束植物科、屬、種數的78.88%、51.86%和33.44%,占全國維管束植物科、屬、種數的53.82%、23.69%和7.29%;其中,蕨類植物計有24科47屬119種,分別占湖北省蕨類植物科、屬、種數的58.5%, 48.5%和33.7%,占中國蕨類植物科、屬、種數的35.8%,20.7%和4.1%;種子植物計有159科705屬1908種,分別占湖北省種子植物科、屬、種數66.0%、48.6%和31.5%,占全國種子植物科、屬、種數的45%,22.2%和6.9%。種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8科16屬20種,被子植物151科689屬1888種。
珙桐珙桐
保護區地處中國“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核心地帶,珍稀瀕危物種繁多,共有中國特有種子植物屬32屬,保護區內有特有植物宣恩牛奶菜(Marsdenia xuanenensis)和宣恩盆距蘭(Gastrochilus xuanensis)等。區內有28種野生植物被列入1999年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包括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蓴菜伯樂樹珙桐、光葉珙桐7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和黃杉篦子三尖杉連香樹水青樹花櫚木、紅豆樹、香果樹等21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同時,保護區內有29種珍稀植物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上述受國家明文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總計41種。
保護區植被生境豐富多彩,植被類型多種多樣。按照《中國植被》的分類原則,據初步統計,保護區的自然植被共有5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30個群系,且植被的垂直分布現象明顯。海拔1200米以下為保存較為完好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帶,主要樹種為鉤栲林、甜櫧栲林和木荷林,海拔1200~17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也是保護區植被的主體,基本保存其山地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原貌,其中1200~1500米地段,常綠樹種的比例較高;在海拔1500~1700米,落葉樹種成分較高。由於特殊的地貌條件及小氣候的作用,常綠闊葉林群落類型與落葉闊葉林群落類型常常鑲嵌混生。海拔1700~2000米為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分布在坡頂及山脊,群落類型以茅栗杜鵑為主。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濕地位於椿木營的天花板、落兒坪等地,海拔1650米~1950米之間,呈大斑塊狀分布,每個斑塊面積不等,總面積810公頃。濕地周圍分布有較大面積的日本落葉松林,為90年代初人工栽種。濕地內物種組成可分為兩個群落類型:大理苔草—泥炭蘚群落和野燈心草—泥炭蘚群落,並伴生有雲景杜鵑、湖北海棠等矮灌木。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中國特產的珍稀樹種,屬於單屬的珙桐科(Davidiaceae),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珙桐分布極狹,數量日益減少,研究其生態特性是保護這一基因型的重要措施。早在新生代第三紀,世界上許多地方廣泛分布著珙桐,經第四紀冰川的摧殘,大部分地方珙桐匿跡,只是在中國西南自然環境變化較小的地方還有其蹤跡(主要間斷性零星分布在我國西南山區),多呈單株零星狀分布,但在七姊妹山保存有大面積珙桐群落,其面積約500公頃,大多與紅豆杉、鵝掌楸、連香樹、水青樹等珍稀植物群落呈斑塊狀混生在一起,尤其七姊妹山珙桐灣分布著200公頃珙桐原生純林。

動物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陸生脊椎動物有355種,其中兩棲類2目8科26種、爬行類3目10科37種、鳥類15目40科225種,哺乳類8目24科67種。據初步統計,保護區有魚類2目4科24種,昆蟲22目177科1312種。
紅腹錦雞紅腹錦雞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華中與西南地區交匯處,處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區域,是我國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古北界相鄰,上述陸生脊椎動物中屬東洋界的種類有192種,屬古北界的種類有84種,廣布種有79種,所占比例分別為54.08%、23.67%和22.25%,以東洋界物種為主,與保護區屬東洋界華中區相一致。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中,屬於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雲豹、金錢豹、華南虎、林麝和金雕共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貓斑羚紅腹角雉大鯢等51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Ⅱ、Ⅲ物種共62種,其中附錄Ⅰ10種,附錄Ⅱ41種,附錄Ⅲ11種;保護區內有216種陸生脊椎動物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管理機構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屬納入地方財政撥款的正處級公益性事業管理單位,下設椿木營、長潭河、沙坪、雪落寨、龍潭河5個管理站和木營、棕溪、野溪溝等8個保護點。

生態地位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屬中國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有利於對原始珙桐純林群落、泥炭蘚森林沼澤濕地以及華南虎等大型貓科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