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板牆

七十二板牆位於幔亭峰東麓,建於鹹豐八年(1858年)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十二板牆
  • 位於幔亭峰東麓
  • 建於鹹豐八年(1858年)春
  • 山寨面積:72平方米
鹹豐八年(1858年)春,三姑村和蘭湯村的鄉紳僱人構建一處頑拒太平軍的圍子(即山寨)。在通向幔亭峰、大王峰山徑的另一個寨門旁,豎立關於“七十二板牆”的石碑。內稱“三姑、蘭湯恪遵堅壁清野上諭,於鹹豐八年春月僉擇幔亭峰築圍捍寇……發寇未到時及敗之後無人看守,不得拆斷私毀。”山寨憑藉一處岩頂斜覆、岩腰收斂的山麓構築土牆。土牆自岩麓夯起,直聳並銜接岩頂,形成一個封閉性的寨堡。正面主牆高7.5米,寬8.4米,約63平方米。按照武夷山民築牆慣例,夯牆時用木夾板固定於築牆處,然後填土夯實,夾板高0.5米、寬2.1米,每板面積大約為1.05平方米,照此推算,正面土牆約需夯土63板,加上側面、邊角約需夯土9板,共約72板,所以鄉民俗稱“七十二板牆”。山寨面積72平方米,高12米,分為四層。頂層部分的牆頂與崖體之間橫架10根杉木,當年作為鋪蓋頂篷之用。時隔百餘年,杉木仍然不朽不蛀。寨門用條石砌成,高1.85米,寬0.73米,扼守要衝,可攻可守。七十二板牆(寨堡)為太平軍由贛入閩的戰爭史提供實物依據,也為清代地方建築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