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詩會

丁香詩會

北京法源寺“丁香詩會”起源於明、清踏青時節詩人吟詩唱和活動,至清代極盛。每年春天法源寺內丁香盛開之時,僧人備好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對詩。當時赫赫有名的紀曉嵐、洪亮吉、顧亭林、何紹基、龔自珍、林則徐等人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在這裡留下過流連的足跡和詩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香詩會
  • 出自:北京法源寺
  • 起源:明、清踏青時節
  • 極盛:清代
法源寺與丁香,丁香詩會的發展史,學者觀點,

法源寺與丁香

法源寺是北京城內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千年古剎。初名憫忠寺,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為征遼陣亡將士所建,明代時歷經四次重修,改名為“崇福寺”,至清雍正十一年更名為“法源寺”。當時寺內種植的牡丹達百餘種,尤以前庭後院的丁香極為繁榮,乃至號稱“香雪海”,因此,法源寺又名“香剎”。寺內遍植花木,精湛的建築藝術與園林藝術珠聯璧合,顯示了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成為當時詩人文士賞花、遊春的好去處。游法源寺的最佳時間是春末夏初,那時的丁香號稱香雪海,曾與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並稱京畿三大花事。
法源寺的明清古建風格,漢唐遼金明清各代塑像、石刻、經書手跡等珍貴文物交相輝映,更有唐松、宋柏、海棠、龍爪槐等名貴花木的烘托,造就了法源寺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從唐太宗憫懷忠烈建憫忠寺的初衷,到“靖康之難”宋欽宗、徽宗皇帝被金兵所俘囚禁在法源寺;從明末忠臣袁崇煥的頭顱被秘送法源寺,到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法源寺的名字一直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沉浮聯繫在一起。台灣作家李敖的小說《法源寺》更使法源寺揚名海內外。

丁香詩會的發展史

1924年4月26日,著名詩人徐志摩陪同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到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剎,成為中國文學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泰戈爾到北平後,在真光劇場進行了演講,其中有一段精彩的預言,“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們都將分享這個將來帶給你們的快樂。”隨後,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音、梁思成等陪同下遊覽法源寺,參加北京佛化青年會為他舉辦的賞花會。此後,由於社會動盪原因,寺廟的大型文化活動都已停止。解放後,寺廟一直處於恢復時期,沒有舉辦過大型詩會。
2002年,為繼承和弘揚宣南文化內涵,增強宣南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力,創造文化品牌,由著名作家、學者李金龍先生提出恢復舉辦“丁香詩會”的創意策劃,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當年4月10日,法源寺丁香盛開,首屆“丁香詩會”隆重舉行,京城藝術名家、詩人、作家等集聚法源寺,吟誦詩篇,讚頌時代的主旋律。法源寺丁香詩會得以恢復,成為轟動京城的一件盛事。之後,每年4月10日準時在法源寺舉辦丁香詩會,成為北京民眾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目前,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成為每年春天北京市民踏青賞花,開展詩歌吟誦活動的主要活動場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八屆,內容越來越豐富,規模也愈來愈大。陽光明媚、花香襲人時節,法源寺內遊人如織,摩肩接踵,詩人、書畫家與廣大市民在一片丁香花海中吟詩作畫,彈琴奏樂,弘揚民族精神,吟詠太平盛世,整個寺院,洋溢著和諧美好的氣氛,令人流連忘返。

學者觀點

法源寺丁香詩會歷史悠久,自2002年恢復以來與時俱進,形式和內涵不斷創新,貼進生活,貼進百姓,是繼承和發展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