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二十四孝記載的漢代人物)

丁蘭(二十四孝記載的漢代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村(古代稱“小張橋”),自漢宣帝御封丁蘭為中大夫始,改據明版《豐縣誌》載:丁蘭,河南陳州人,後寓居豐縣東十里(今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早喪父,事母至孝。及母喪,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刻木事親,所表殼積極意所在,也是丁蘭孝道核心思想。丁蘭刻木事親由來已久,現在無錫、豐縣、杭州、襄樊臨澧馬鞍山、巍山、莆田潘溪洛南興平修武固始沁陽 這些地方都流傳著丁蘭盡孝的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陳州 
  • 主要成就:“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刻木事親,所表殼積極意所在,
  • 住址: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村
  • 性別:男
  • 來源:《二十四孝
  • 核心思想:子欲養而親不待
江蘇省豐縣丁蘭說,江蘇省無錫丁蘭說,浙江省杭州丁蘭說,湖北省襄樊丁蘭說,湖南省臨澧丁蘭說,安徽馬鞍山丁蘭說,雲南省巍山丁蘭說,福建省莆田丁蘭說,福建省潘溪丁蘭說,陝西省洛南丁蘭說,陝西省興平丁蘭說,河南省修武丁蘭說,河南省固始丁蘭說,河南省沁陽丁蘭說,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人物簡介,學術簡介,

江蘇省豐縣丁蘭說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村(古代稱“小張橋”,自漢宣帝御封丁蘭為中大夫始,改據明版《豐縣誌》載:丁蘭,河南陳州人,先遷無錫盪口,後寓居豐縣東十里(今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早喪父,事母至孝。及母喪,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刻木事親,所表殼積極意所在,也是丁蘭孝道核心思想。

江蘇省無錫丁蘭說

古文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二十四孝》)
白話丁蘭,故鄉無錫,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浙江省杭州丁蘭說

杭州市江乾區的丁蘭,南宋人吳自牧寫的《夢梁錄》卷十四有文字記載"丁蘭母冢,故居在艮山門外三十六里丁橋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東。在江乾區就有所丁蘭實驗學校。

湖北省襄樊丁蘭說

東漢時,當今的湖北省襄樊市南漳九集鎮泉水堰村,據同治版縣誌載:“刻木谷縣北六十里,漢孝子丁蘭故居之所,祠墓皆在南漳。”清光緒版襄陽府志也明確記載:“丁蘭橋距(縣城)七十里”、“丁孝子祠在縣東六十里”、“刻木谷在縣北六十里,漢孝子丁蘭故居之所巒嶂屏列,溪水環流,後因舊址改故居為觀祀銘刻木觀”、“丁蘭墓在縣北六十里刻木谷中”。因1958年在這裡修了水庫,丁蘭墓、孝子橋均被水淹沒。至今沒有任何實物或圖片佐證,致使丁蘭遺蹟蕩然無存。

湖南省臨澧丁蘭說

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官亭鄉刻木山自古流傳在臨澧縣官亭鄉刻木山傳說,興平村在東漢時期就曾經出現過中國二十四孝之一,的丁蘭。

安徽馬鞍山丁蘭說

安徽省馬鞍山市慈姥山,亦稱慈母山。乾隆《當塗縣誌》云:“王蘭廟,在城北慈姥磯,名慈姥,故立廟祀之,塑蘭夫婦於姥側。”按此說,慈姥山是因丁蘭慈孝其母而命名,即因此山有慈姥廟而稱為慈母山。明嘉靖《太平府志》:慈姥磯,在府城西北慈姥山,石欹江中,有丁蘭廟。

雲南省巍山丁蘭說

雲南巍山馬鞍山鄉的彝族信奉。“丁郎刻木”。他們接祖(丁郎刻木)儀式是隨著喪葬儀式進行的。

福建省莆田丁蘭說

《千家姓》一書介紹:漢族丁姓古代家族聚居地在河南蘭考的濟陽郡,後散居全國,自出丁蘭後,全囯丁姓者,必依附丁蘭後也!福建莆田丁姓首登科第者為丁亥先,宋寶元元年(1038)進士及第,官校書郎。 明末清初,福建丁氏族人逐漸有渡海遷至台灣者,現多居住在台灣的高雄縣高雄市台北市台北縣台南市等地區。都有丁蘭故事的傳說。

福建省潘溪丁蘭說

在福建潘溪,丁蘭故事講述平時哼喝打罵母親的丁蘭,一日見羊羔跪著吃奶,母燕嘴對嘴餵小燕,小烏鴉叼著小蟲給老烏鴉吃,頓然醒悟,後悔沒有善待母親。當他奔向為他送飯的母親時,母親以為丁蘭又是來打她,悲憤地跳進了潘渡溪,丁蘭也一頭栽進溪中,始終摸不到母親,只摸到一塊木頭,“知父母,父母忘。”丁蘭就用這塊木頭刻母親像,每日祭拜。後來,潘溪兩岸農民仿照丁蘭的做法,凡父母去世,都以木做靈牌放於大廳,以示哀悼;

陝西省洛南丁蘭說

陝西省商洛市洛南縣石坡鎮郝坪村,明朝時就建成一個寺廟在這個土坎上,從土坎下一個斷成兩截的碑上看到,寺廟叫丁蘭寺,孝子丁蘭的故事在當地傳流。

陝西省興平丁蘭說

陝西省興平市子孝村有丁蘭墓,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子孝村原有24戶人家,一字大門朝南,故有“丁蘭刻母子孝村,二十四個正南門”之說。丁蘭墓位於村東南500米塬沿上,民國二十四年,興平縣長段民達為丁蘭祠題“誠孝格天”牌匾,以倡“百善孝為先”。

河南省修武丁蘭說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方莊鎮有個丁村,傳說是封建社會二十四孝之一丁蘭的故里,至今村東尚有丁蘭墓。此地距上述水北村約80公里以上,一個焦作市,有二處丁蘭紀念地,也是匪夷所思喲!

河南省固始丁蘭說

河南省固始縣舊有“固始八景”之一“木墓秋蓬”(丁母墓),並有記載:丁蘭,漢代河內人,移居固始,早年喪母,以木刻像敬奉,“朝夕定省,事之如生”。鄰人張叔之女,向丁蘭妻借物,丁蘭妻“跪禱木橡”,木橡不悅,“不以借之。”張叔醉酒,以杖敲木橡頭。丁蘭還家,其像不悅。妻告以故,丁蘭即擊張叔。“吏捕蘭,蘭辭,像為垂淚。郡縣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詔圖其形。”

河南省沁陽丁蘭說

《丁蘭祠》中記載:“丁蘭,河內野王人也,”,其地在今河南沁陽市。公元596年隋朝將野王縣改為河內,1 913年廢府改為沁陽縣, 1986年改屬焦作市。“漢孝子丁蘭故里”碑,原立於河南省沁陽市北的懷慶辦事處水北關村湯帝廟(為太平軍指揮部舊址)內。丁蘭巷西頭的丁蘭祠前,後(20世紀40年代~60年代)置於丁蘭巷後的沁河大堤上,再後因村建,該碑幾經遷移,2003年,沁陽市文物局將該碑搬遷至湯帝廟內。丁蘭祠原建築規模史料無考,左側為立碑時間和刻碑人,分別為“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季春轂旦,河北鎮方城王普勒石”。
河內野王丁蘭說
蘭,河內野王人也。年十五喪母,刻木做母,事之供養如生。蘭妻夜火灼母面,母面發瘡。經二日,妻頭髮自落,如刀鋸截,然後謝過。蘭移母大道,使妻從服,三年拜伏。一夜忽如風雨,而母自還。鄰人所假借,母顏和即與,不和即不與。鄰人曰: 枯木何知? 遂用刀斫木,母流血。蘭還悲號,造服行喪。廷尉以木感死。宣帝嘉之,拜太中大夫者也。 (《孝子傳》)
河內丁蘭
丁蘭者,河內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仿佛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後鄰人張叔妻,從蘭妻借。看蘭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悅,不以借之。叔醉疾來,酣罵木人,杖擊其頭。蘭還,見木人色不懌,乃問其妻,具以告之,即奮劍殺張叔。吏捕蘭,蘭辭木人去。木人見之,為之垂淚。郡縣嘉其至孝通於神明,圖其形象於雲台也。 (《初學記》)

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人物簡介

丁蘭:女,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出生於1964年。從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細胞工程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細胞工程、天然產物化學與分子藥理學。在香茶菜屬植物二萜類的新化合物發現及其絕對結構確定,以及該類化合物抗腫瘤活性及其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同;同時對中國西北地區10餘種經濟植物,包括藥用植物、名貴觀賞花卉和油料植物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離體快速繁殖研究以及脫毒研究,為這些植物試管苗的產業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術簡介

近9年來,在國內外權威或核心刊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7篇,國核心心刊物發表論文53篇。
獲得主要科研獎勵
① “西北地區不同生境植物次生代謝產物與其生境相關性分析”獲2006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一等獎;
② “從西北地區植物化學成分中篩選天然抗氧化劑的研究”榮獲2008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一等獎;
③ “植物來源的抗癌活性成分及其機理研究”獲2010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三等獎。
④ “天然功能小分子的植物毒活性、細胞毒活性和細胞損傷保護及相關機制的研究”獲2012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二等獎。
鑑定成果① 卡德里亞蘭試管苗工廠化生產技術的研究(主持人);
② 百合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技術研究(排名第二)。
在研科研項目項目有:①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香茶菜屬植物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抗腫瘤活性及機理的研究;
② 教育部重點項目: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抗腫瘤活性及機理的研究。
代表性論文題目
丁蘭,劉國安,付華龍,卡得麗亞蘭試管苗工廠化生產過程中幼苗增殖與生長特性的研究,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丁蘭, 王麗,李淮;,祁林林,李娟,卡德麗亞蘭種子非共生萌發及萌發過程中原球莖發育的細胞學研究,廣西植物
丁蘭,郭艷,董剛,楊玲,張麗,劉國安,國產蝴蝶蘭種苗攜帶建蘭花葉病毒(CymMV)和齒蘭環斑病毒(ORSV)的調查及脫毒的初步研究,北方園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