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教

一音教

(術語)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說一切教之意。鳩摩羅什並菩提流支所立。華嚴經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師:一、後魏菩提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二、姚秦羅什法師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上之二師,初則佛音具異,後則異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然並為教本不分之意耳。’是即敘流支立大小並陳之義,羅什唱圓音異解之義者也。流支之說,並出於義林章第一,探玄記第一及五教章卷上等。謂佛於一音中,陳大小二乘之法,故稱大乘之機,聞大乘之法,而解其義,小乘之機,聞小乘之法,而解其義也。又法華玄義第十上,有曰:‘北地禪師,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教,但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一音說法,隨類異解。諸佛常行一乘,眾生見三。但是一音教也。’是即指羅什圓音異解之義乎。而謂為北地禪師,則羅什以後,似有敷演其說以唱之者。又一音之義,婆沙論第七十九,頗有其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音教
  • 來源:佛教
  • 定義:教判名
  • 佛經依據:《悲華經
一音教,佛經依據,

一音教

佛陀以一種語言演說一切法之意。又作一圓音教、一音說法。謂佛唯以一音說法,然眾生隨其根性之別,而有大小、空有、頓漸等教義之異解,故又稱一音異解。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大二七·四一○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印度部派佛教中之大眾部即採用此說。我國佛教則以此說作為判教之依據,謂佛教之所以有眾多分派,即由此而來。例如後魏菩提流支認為佛陀一音教中,包含大、小二乘之教法;姚秦鳩摩羅什則以為大、小二乘之分別,乃眾生於聽聞佛法時,由理解上之差異而產生,故華嚴五教章卷一(大三三·八○一中):‘北地禪師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教,但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一音說法,隨類異解。諸佛常行一乘,眾生見三,但是一音教也。’[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法華玄義卷十上]
佛陀說法,而聞者各作異解,故此詞含大小並陳、一音異解之意。
《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蓋印度部派佛教中之大眾部等皆有此說,然諸師解說不同。大眾部謂佛以一音說一切法,眾生各隨領解而得益。有部則以一音作一梵音解,謂佛所出梵聲音能應同一切聞法者各地的方言。
另外,《注維摩詰經》卷一謂︰佛以一音演法,乃一音適異之意(即殊方異解之意,與有部同);眾生隨類各得解,乃一法適異之意(即法門異解之意,與大眾部同)。
中國方面,菩提流支、鳩摩羅什等人以一音教作為判教之語,用以駁斥佛說法有三時、五時之別。據澄觀《華嚴經疏》卷一所述,菩提流支主張大小並陳,謂佛一音同時說大小二乘;鳩摩羅什主張圓音異解,謂佛以一音演說教法,眾生各隨所解而產生差異。故《法華經玄義》卷十(上)雲(大正33·801b)︰‘北地禪師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教,但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一音說法,隨類異解。諸佛常行一乘,眾生見三,但是一音教也。’此中,北地禪師或說即鳩摩羅什。

佛經依據

悲華經》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一音說法,或有眾生學聲聞乘,聞佛說法即得知聲聞法藏;或有修學辟支佛乘,聞佛說法便得解於辟支佛法;或有修學無上大乘,聞佛說法便得解了大乘之法純一無雜。
《中陰經》:爾時,坐上眾生作是念言:“佛獨為我說法,不為余者。”趣聲聞道者,得聲聞道者。趣辟支佛道者,得辟支佛道者。趣菩提道者,得菩提道者。
大般涅槃經》複次善男子。如來常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種種形類二足四足多足無足。佛以一音而為說法。彼彼異類各自得解各各嘆言。如來今日為我說法。以是義故名為父母。
複次善男子。如人生子始十六月雖復語言未可解了。而彼父母欲教其語先同其音漸漸教之。是父母語可不正耶。不也世尊。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隨諸眾生種種音聲而為說法。為令安住於正法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種種形像。如來如是同彼語言可不正耶。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所說如師子吼。隨順世間種種音聲而為眾生嘆說妙法。
各類佛經中的差異,正是眾生根基不同所顯現的差異。
一音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