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奠安宮

北斗奠安宮的媽祖又稱東螺媽, 與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齊名並列為彰化縣三大媽祖廟。 奠安宮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前身為東螺街天后宮(舊址於溪州鄉舊眉村)。北斗奠安宮為東螺之開基媽祖廟, 同時也是南彰化歷史最為悠久的媽祖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斗奠安宮
  • 又稱:東螺媽
  • 創建時間:清康熙年間
  • 前身:東螺街天后宮
  • 舊址溪州鄉舊眉村
基本信息,內部介紹,歷史,東螺街時期,北斗街時期,新廟重建,活動,

基本信息

明末清初,渡台先民於東螺溪(舊濁水溪)南岸昉建彰南第一古街-東螺街。然嘉慶10年(1805)東螺街遭罹兵燹戰禍,翌年螺溪洪水泛濫,街貌殆毀;武舉人陳聯登、文舉人楊啟元等地方仕紳為謀久遠經營,尋得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一處高亢河洲地-寶斗,考其天然清濁、大溪迥護,復以此地為南北通衢,且與舊街東螺同具河運之利,乃於嘉慶11年(1806)北向渡溪遷街寶斗,有計畫性地重建街肆。其時地方仕紳以為寶斗南一里許有文昌祠,符合「北斗魁前六星」的徵象,重建的街肆乃更稱為「北斗街」,並於四方設隘門,稱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街內道路交錯縱橫,屢屢形成井字型,號稱「台灣第一都市計畫街」。
北斗奠安宮
清治時期,北斗街扼踞東螺溪之鑰,為台灣中部平原首屈一指的內陸商港,更是南北商旅、山水物產的中繼站;其時媽祖廟前大街下鋪紅磚,街內糖廍、染坊(清朝北斗乃全台染布業中心)、油車間、米鋪、山料等店鋪櫛比鱗次,各路行旅比肩繼踵,繁華盛況空前;入夜之後,華燈初上,台灣最早的夜市由此蘊生。如此殷繁的街貌,堪與台南府城、鹿港、艋舺並列為台灣四大城市,是以古諺有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
然興衰更迭常變,日治時期日人導東螺溪源頭改道西螺溪,從此北斗渡船頭河運機能喪失,隨著東螺溪河床的淤積以及縱貫鐵路的避走等因素,北斗市況日趨沒落,復以戰後行政區域重劃,北斗街由彰南行政中心改制成為一般鄉鎮,風光榮景遂如江河日下。雖然實是變遷無常,然北斗街上文化資源豐富,成為一座處處有故事的古城。

內部介紹

開台軟身媽祖
奠安宮媽祖廟的最重要歷史文物就是軟身媽祖,地方視為「北斗鎮寶」。軟身媽祖神像乃台灣媽祖信仰史中極具價值之文物,充分彰顯「開台媽祖」之特色。軟身媽依人體關節比例塑造,全身皆可活動,內衣、外衣一應俱全,身著刺繡龍袍,足系三寸金蓮,細膩非常。北斗奠安宮計有7尊百年以上軟身媽,數量之多,堪稱全台之最。關於這7尊媽祖的來歷,除了開基媽(舊大媽)外,其它6尊軟身媽相傳是清朝前往大陸謁祖進香時攜帶而回。
北斗奠安宮
百年鎮殿媽祖
奠安宮正殿神龕內正中央聖尊乃北斗街時期(嘉慶11年遷建北斗街)所雕塑的鎮殿媽,為『北斗街鎮殿媽』,已有200餘年歷史。目前為奠安宮新廟的鎮殿媽祖。
北斗奠安宮
千年神木觀音佛祖
奠安宮除了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在後殿二樓則供奉觀音佛祖;這尊木雕的觀音佛祖高4公尺,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木雕觀音神像,系以台灣高山所產樹齡約1700年的檜木所雕成,法像莊嚴肅穆,是奠安宮相當特殊的文物。
北斗奠安宮
五文昌夫子神位
螺青書院文昌祠創建於嘉慶8年(1803),原為大北斗地區讀書人的信仰中心,後來因年久失修而傾圮,目前留有五文昌牌位安置於奠安宮文昌殿內。此牌位上彩有朱紅漆,以金字書寫「五文昌夫子神位」。
北斗奠安宮

歷史

東螺街時期

明鄭時期,北斗先民渡海來台,為保全然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乃至湄洲天后宮恭請聖駕,分靈殿內軟身媽祖聖尊,護航來台。先民進入東螺舊社(溪州鄉舊眉村、圳寮村一帶)屯墾後,發展有成,乃於康熙年間創建「天后宮」。至於東螺街天后宮的創建年代,《台中州寺廟台帳》第一冊北斗街「奠安宮(媽祖宮)」項下記載為康熙57年(1718)5月,奠安宮廟方早期發行《北斗鎮奠安宮概史》則宣稱創建於康熙23年(1684),此二種說法目前已不可考,然而《台中州寺廟台帳》載錄時間明其月份,或有其所本。
考諸東螺街漢人聚落之形成,康熙年間創建祠廟之說法亦有所對應,不過草創時期的宮廟規模應當不大,其後伴隨著東螺街肆的成型,東螺街天后宮才逐漸發展、興盛起來。以台灣而言,東螺天后宮媽祖廟是全省少數幾間於康熙年間即已建廟者;就南彰化而言,歷史最久,堪稱彰南開基媽祖宮。

北斗街時期

嘉慶11年(1806)由於水災、兵禍以及漳泉二族械鬥,東螺街傾圮,武舉陳聯登、文舉楊啟元勘查寶斗一地,卜示媽祖後,擇於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一處「寶斗」的高亢河洲地,購地重建街肆與天后宮,北斗街於焉發展成為一名勝古肆。北斗建街之初,考慮穩定人心,乃先於街肆中心,購買熟番土地,重建媽祖廟,並以媽祖廟為中心,擴展北斗街。待媽祖廟落成後,地方仕紳見於兵禍、水患連連,希望在媽祖的庇佑之下,街民從此安居樂業,故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意,將「天后宮」更名為「奠安宮」。
由於北斗媽祖廟從東螺街遷來,所以奠安宮重建時,溪州舊眉(東螺街舊址)村民乃奉獻屋頂的第2根樑柱與媽祖分身神尊,因此日後每當各地前往北斗媽祖廟登記請媽祖時,僅有舊眉村信徒可以不必排隊而得以隨意請神,從而可見溪州舊眉村與奠安宮的關係匪淺。
嘉慶年間,先民遷居寶斗,建街之初,亦著手規劃重建奠安宮媽祖廟,由於百廢待舉、經濟拮据,因此重建的媽祖廟只有一殿,建材以土埆、木料、古磚為主,外觀簡樸,少繁複雕飾,卻別有一股風味。這樣古樸的廟貌,反映了當時創業的艱辛,紀錄了先民開拓的血淚史,所以「奠安宮古廟」建物不僅僅歷史悠久,其中交雜著先民辛勞的建樹與共同精神的支撐力量,乃是北斗鎮民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地方情感之投射。這樣古樸的廟貌,由於全台所存不多,價值不斐,因此民國72年(1983)曾被列為國家指定之三級古蹟。由於奠安宮創建維艱,因此創建初期僅有一殿,到了同治7年(1868),秀才陳作舟倡議修建,並增建兩側護龍,始完成奠安宮古廟面貌。

新廟重建

民國63年(1974)地方倡議增建後殿,歷時10年,於民國74年(1985)落成。興建後殿期間,奠安宮前殿古廟因古樸廟貌,列為國家指定之三級古蹟,然而由於年久失修,安全堪慮,奠安宮管理委員會乃有重建新廟之構思,並鑒請內政部重新評估與解除古蹟認定。相對於此,地方另有保存古蹟之聲浪,認為奠安宮古廟對於北斗後世子孫具有傳承的意義,不容拆除或移往他處,其時亦有人提出折衷辦法,建議採取「廟中廟」的作法,既可擴建廟宇規模,同時亦能保存古蹟。最後,在管理委員會與地方政治人物的主導下,民國77年(1988)奠安宮解除古蹟認定,並將古廟拆遷至台灣民俗村內,新殿工程並於民國78年(1989)動土奠基,前殿歷經14年興建,擇於民國92年(2003)吉時入火安座,期盼衍派湄嶼,聖地重光。

活動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農曆三月是媽祖誕生的月份,各地組團前往知名媽祖廟進香相當普遍;往昔北斗街為南北水路之交通樞紐,因而全省各地進香團多會經過北斗街並同造訪奠安宮媽祖廟,復以奠安宮乃彰南地區各街莊的信仰中心,各地參詣、迎請媽祖隊伍不絕於途,因此奠安宮周遭總是擠滿著參香的信徒。目前往來北斗街的進香團以大甲鎮瀾宮媽祖南下繞境進香規模最大,這個維繫一百多年的進香隊伍在第二天會過境北斗街,並於華嚴 寺、奠安宮、七星橋渡船頭作短暫停駕;到了北上迴鑾第六天,大甲媽再度蒞臨北斗街,是日鎮內各宮廟伴隨大甲媽聖駕繞境北斗街,鞭炮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當晚大甲媽依例於奠安宮駐駕過夜,媽祖廟附近巷道皆是夜市攤販,恍若不夜城,堪稱是北斗鎮一年最熱鬧的時分,也將「寶斗三月迎媽祖」盛況推到頂峰。
奠安宮字姓戲
北斗街由於是一處相當熱鬧的街肆,各路過客絡繹不絕,因而奠安宮媽祖廟附近時常聚集不少參詣信徒,各地迎請媽祖隊伍甚多。緣於奠安宮是彰南地區最具指標性的廟宇,以北斗街為中心的各個郊行與姓氏宗親會,每逢媽祖聖誕期間都會組成祭祀團體前來參拜。根據日治時期的《鄉土調查》,可見其時有汽車團、賣冰團、蔬菜商團與各姓氏宗親會等祭祀團體存在,包含陳、林、謝、許、楊、王、劉、邱等宗親會各自由當年主事爐主擇日迎請會內媽祖並同牲禮祭品迴鑾至奠安宮祝壽、祭拜,同時並聘請布袋戲或歌仔戲表演,稱為「字姓戲」,藉以酬謝媽祖。不過,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與商業型態的轉型,各姓氏宗親會紛紛解體,今日奠安宮的字姓戲已經式微。
觀音佛祖祭典
每逢農曆6月19日觀世音菩薩成道之日,奠安宮都會舉辦慶典,頒發獎學金給鎮內優秀學子,發楊觀音佛祖的慈悲精神。
彰化縣媽祖遶境嘉年華
彰化縣政府自民國97年起,結合民間與公部門的力量,共同舉辦縣內媽祖聯合遶境,以宗教、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發展,賦予媽祖文化嶄新的生命力,由北斗奠安宮與彰化市南瑤宮、王功福海宮王功福海宮伸港福安宮、芬園寶藏寺、員林福寧宮、社頭枋橋頭天門宮、田中乾德宮、埤頭合興宮、二林仁和宮、芳苑普天宮等宮廟聯合辦理,並選定在媽祖得道升天紀念日(農曆9月9日)前後辦理一系列的遶境及文化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