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的短篇小說,故事相當簡單,在一個小餐館裡,在即將打烽的時候,兩名侍者談論著一個夜夜在小餐館酗酒、生活富裕、無優的老人卻意想不到地自殺了這件事,以及他們對深夜不歸的老人的態度。

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的小說,深刻地反思了在一個“上帝已死”、道德準則和宗教信仰已不復存在、人們失去生活目標、信仰和價值觀的社會裡,處處瀰漫著的一種絕望、幻滅和空虛的氣氛;人們陷於迷茫的空虛里,生活中涌動著虛無的暗流。小說遵循了海明威一貫的創作原則,故事情節簡單、文字簡潔洗鍊,但卻寓意深刻,蘊育著海明威對生命哲學的思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外文名稱: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 創作年代:1933年
  • 作品出處:《贏家一無所得》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美】海明威
  • 首版時間:1933年
  • 字數:18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午夜時分,兩位侍者在咖啡館裡閒聊,他們談論的對象是店裡唯一的老年顧客;老年顧客富有但孤寂苦悶,曾在家中企圖上吊自殺但獲救,他每天來咖啡館買醉,遲遲不肯回家;年長侍者同情老人,願意為了他推遲打佯的時間,但年輕的侍者卻因想急著回家睡覺所以提前打洋並粗魯地把老人趕出了咖啡館。故事的背景是一戰後的馬德里。一戰給歐洲人民的精神和肉體上留下了極大的創傷,他們對世界及未來失去了信念與希冀,處在一個無意義,無思想,無追求的虛無世界裡,思想迷失在對物質的追求中,人與人之間變得愈加冷漠。小說出現了六位人物,其中三位主要人物是咖啡館裡的年長侍者和年輕侍者及老年顧客,另外三位次要人物分別是大街上匆匆而過的士兵和姑娘以及酒吧的服務生。這幾位人物都無名無姓,作者分別以年齡或身份職業特徵指代,他們是戰後芸芸眾生的代表。作者通過對這幾位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刻畫,展現了戰後虛無世界的眾生百相,揭示了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創傷,表達了作者對一個光明、有序、有意義的世界的嚮往。

創作背景

該短篇小說寫於1933年,收在1938年出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說》中。親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海明威不僅身體受到重創(身中二百多塊彈片),更可怕的是心靈的創傷再也無法彌合,“像神聖、光榮、犧牲這些空洞的字眼總令我困窘……我觀察了很久,沒有見到什麼神聖的東西,原來光榮的東西也沒呈現出光榮,而犧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不同的只是把肉埋掉罷了”。戰爭的體驗使海明威這一代人對生活感到痛苦迷舊,對生命的本質和人的生存意義產生了懷疑。在《地方》中,海明威傳達的就是這一主題:生命的本質是虛無飄渺。

人物介紹

老年顧客
老年顧客已八十高齡,老伴已逝,雙耳失聰,幾乎和外部世界沒有交集。他很有錢,但是物質上的富足消解不了精神上的孤寂和絕望,經濟上的富有也無法幫助他找到生存意義。為了擺脫虛空帶來的巨大壓力,他企圖通過自殺來尋求解脫,幸而被侄女救下。自殺失敗後,老人害怕呆在黑暗、冰冷、空洞的家中,懼怕漫長的黑夜和揮之不去的失落感,他每天晚上都來到這個乾淨的、有著暖暖燈光的、令人愉快的咖啡館買醉且遲遲不肯回家,希望能尋求短暫的光明和寧靜以排遣心中的苦悶。在這裡,陌生人的陪伴是他與外部世界保持聯繫的唯一途徑,酒精的麻醉能讓他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痛苦,溫馨的燈光讓他遠離家的黑暗和冰冷,他的孤寂疲憊的心靈得到了些許的慰藉和短暫的安寧,他的殘存的尊嚴得到了保留。雖然年歲已高,沒有親人的關心和照料,老人卻毫不遨遏,始終保持著人的尊嚴和紳士的優雅:他喝酒時,酒一點也不滴出杯外;即使微醉,也不忘對他倒酒的年輕侍者表達謝意。在兩位侍者的眼裡,老人誠實守信,嗜酒成性但卻不鬧事。當急著回家的年輕侍者粗魯地催促著老人離店時,他雖不情願,但沒有爭執,而是支付了酒錢並且還留下了小費。他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但卻不失風度。離開咖啡館,老人又再次走入到現實的虛無世界,對老人來說,虛無意味著無希望,無人情,無追求,無意義。生活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沒有意義的虛無世界裡,一個乾淨的、明亮的地方對孤寂痛苦、沒有生存欲望的老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雖然他的這么一個小小的願望最後被年輕侍者的私心所壓制,但是老人還是很有涵養有氣度地接受了這一現實,沒有任何怨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也屬於海明威小說中的眾多“重壓下的硬漢”中的一個。
年長侍者
在三個主要人物中,年長侍者是唯一能夠清醒地、理智地看待自己及所處世界的人。年輕侍者認為年長侍者擁有一切,與自己無異,而年老侍者清楚地知道他和年輕侍者是兩種不同的人。他認為自己既沒有自信,也不再年輕,除了工作以外,別無他物。他喜歡這份工作,不僅僅是因為謀生的緣故,而是這個乾淨的、舒適的、有著縹緲樹影的咖啡館是能夠讓他暫時逃離虛無世界的一方心靈淨土。他的虛空感在這裡得到舒緩,尊嚴也得以保留,這也是年長侍者喜歡這個工作,不願意打烊的深層次原因。年長侍者同情和理解深陷虛無世界的老年顧客,由於有著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年長侍者比年輕侍者更了解和理解老年顧客的悲傷與痛苦,理解老人為何自殺和遲遲不肯回家的原因。他明白經濟上的富足不能等同於精神上的富有,對老人精神上的絕望感同身受,他認為如果老人有個老伴陪伴他,他的生活會好過些。他關心老人,希望能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那些身處虛無世界的類似老年顧客的人,為他們提供一個光亮乾淨的休憩站來躲避黑暗、無序、絕望的世界,因此他每天夜裡都不願意關店,願意為了那些有可能來店尋求慰藉的人們而推遲打佯的時間。即使打烊的時間快到了,年長侍者也不願驅趕老年顧客,因為他知道酒精的麻醉和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可以暫時驅散老人心頭的陰鬱。雖然年長侍者能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的虛無,但是他卻無力改變這一現狀。他無法改變年輕侍者對老年顧客的看法,也無法阻止年輕侍者對老年顧客的咒罵和驅趕。他雖不認同同事的行為,但對老年顧客的困境也無能為力。打烊後,年長侍者和老年顧客一樣,也想找到一個乾淨、明亮的飲酒場所逃避虛無的世界。他來到一個酒吧,然而髒亂、無秩序的酒吧無法給他心靈的慰藉,麻木不仁的酒吧服務員無法和他進行心靈的溝通。他只好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忍受失眠的煎熬。在這個莫大的世界上,連一個明亮、乾淨的地方都難以找到,這對於像年長侍者之類的能清醒地審視世界的人來說,不得不說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年輕侍者
年輕侍者是一個物質至上、自私冷漠、浮躁的人。由於人生閱歷欠缺,他對生活缺乏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停留在膚淺的物質層面。表面上,他有穩定的工作,有年輕的資本,有愛人的陪伴,有良好的睡眠,自認為擁有一切,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生活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事實上,他身處虛無的幸福環境中而不自知,他沒有意識到工作可能會失去,青春必然逝去,愛人也有可能某天背叛離他而去,而失眠也定會隨著幸福的逝去終將到來,這些構築幸福感的因素都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年長侍者洞悉他的內心世界,和他開了一個質疑他妻子的忠誠度的玩笑,他立刻斥責道:“你想侮辱我嗎?”年輕侍者的自信心建立在青春、工作、伴侶這些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才如此脆弱不堪一擊,他的敏感正好說明了他的潛意識中也覺察到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的不可靠。年輕侍者把金錢等同與幸福,他不能理解富有的老年顧客為什麼會選擇上吊來結束生命。當年長侍者問他關於老年顧客自殺的緣由時,他回答“沒事”;而當年長侍者再問起他如何知道老人沒事時,他回答說“因為他有很多錢。”在他看來,一個很有錢的人是沒有任何理由去自殺的,他看不到老人的精神上的絕望和物質上的富有絲毫沒有關係,這反映了在虛無世界裡,年青一代重物質輕精神,他們迷失在現代社會的物慾橫流中。同時,他的簡短回答也透露出他對老年顧客的漠不關心及對生命的漠視,談論此事也只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年輕侍者厭惡老人,對他毫無憐憫心,絲毫不在意老人忍受的孤獨;他埋怨老人待在咖啡館很晚,妨礙他早點回家;他當面咒罵失聰老人為何沒有自殺成功;他不能理解為何老人不買瓶酒回家舒舒服服喝個夠,而要在咖啡館流連至深夜;他譏笑老人即使有妻子,也無濟於事。他沒有要去探究老人的內心世界的興趣,也沒有幫助他的意願。他自私自利,一心想著趕緊回家睡覺,所以他在離打烽時間還有一個小時的時候就無視職業道德將老人粗魯地攆走了,冷漠地把老人最後一點渴望安慰和溫暖的願望抹殺了。
其他人物
作者對其他三個人物士兵、姑娘和酒吧招待員所著筆墨不多。在描寫士兵和姑娘經過時,作者特意提到街燈照在他領章的銅號碼上和姑娘沒帶帽子這兩個細節。領章的銅號碼暗示士兵還在服役,午夜時分還在街上遊蕩明顯是有違軍紀的,而姑娘沒帶帽子說明她很有可能是個身份低下的女人。在當時的西方國家,一個有身份的女人如果在公共場合如果不戴帽子,將被看成是十分嚴重的失禮行為,意味著她在向別人宣稱自己是個“下賤女人”,更何況她在午夜時分還在街上遊蕩。原本應該守紀的軍人和姑娘卻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冒著違反軍紀和道德批判的風險偷跑出來私會,這說明了虛無世界的無秩序和道德淪喪。兩位侍者對這對男女也抱有對立的態度:年輕侍者推崇享樂和刺激,認為只要士兵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就是被巡邏隊抓了去也無所謂;而老年侍者則同情理解士兵,擔心他會被巡警抓住。打佯後,年長侍者到了一家酒吧。當酒吧服務員問他需要什麼時,他回答說,“虛無。”酒吧服務員說:“又來了一個瘋子。”當年長侍者說起這個酒吧乾淨但不明亮,酒吧服務員只是看著他,但沒有談話。酒吧服務員的回答和沉默的反應表明他和年輕侍者一樣,身處虛無而不自知,麻木不仁,對生活沒有深刻的認識,這讓年長侍者又一次感到失望和孤獨,產生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令人萬般無奈和痛苦。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旨在突顯“虛無”的主題。“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之外的黑暗—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出賣了‘信任’,讓謀殺者得以安睡,讓有很多錢變得毫不重要—這種黑暗組成了海明威小說的基本的形而上的情境。”黑暗—虛無無處不在,構成了小說的主題或焦點。“焦點”根據故事中最使人感興趣的物體的移動而變化:在文本中,它或是處於文本的中心,或是占據著大部分的文本空間,或是使用非常明顯的偏離常規的詞或詞組。讀者主要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行為、清晰而明確的人物個性的發展和顯著的偏離風格抑制焦點的流失。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中的三位人物都處在虛無的王國里,在他們的生活中,虛無隨處可見。正如年長侍者所說:“全是虛無縹緲,人也是虛無縹緲的。”年輕的侍者感到虛無就是缺少實實在在的物質,故爾無法理解那位生活富足的老者為什麼依舊絕望並企圖自殺。對於老者來說,虛無就是孤獨和死亡,他忍受不了生活中的無希望、無友情、無真理、無憊義。相對來說,那位年長的侍者對虛無的反應比較複雜,“他不是怕,也不是發慌”,而是一種滲透的不安,一種對存在的優慮。在小說中,虛無象徵了這個神秘莫測、混亂無序毫無理性的世界。“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對老人和年長的侍者來講是一個可以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安全感的地方。儘管這個世界是黑暗無序的,但是在這裡他們可以暫時逃離黑暗,逃離塵世的煩惱。因此,這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避難所。從廣義上來講,對一個乾淨明亮地方的需求象徵著人們對秩序、理性的需求以及對希望、情感等美好事物的嚮往。這些具體意象和抽象意義的結合,使虛無成為貫穿《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整篇小說的主題。

藝術特色

敘事
海明威寫景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起到烘托與象徵的作用。這裡,老人的身份並不重要,但讀者感覺得到他是孤獨的,他不願回家,他喜歡這安靜的時刻,他留戀這乾淨明亮的餐館。總之,海明威以他獨特的選詞鍊句(夜、燈光、陰影)的方式成功地營造了一種孤獨的氣氛。此外,海明威在對話中大量使用簡單句、省略句、甚至不完整的句子,極少使用連線詞。
這篇小說雖然語言極其含蓄,但揭示了海明威譏諷的語氣,尤其在描寫年輕侍者的自私冷漠和年長侍者的關心同情時,讀者更能感受到他那含而不露的諷刺:年輕侍者總有一天也會面臨老人和其同伴同樣的孤獨空虛,這是每個人都擺脫不掉的命運:年輕時的什麼都有到年老時的一無所有(除了錢之外)。《地方》的對話更體現了風格和內容的完美結合:惜墨如金的寫作風格,卻能反映出海明威對人的生命本質和生存意義的深刻洞察。於平淡中見深遠,於簡約中見博大,是海明威小說的敘事風格,也是《地方》的語言特色。
對比
對比。在作品中,海明威使用傳統的對比的寫作方法。例如,咖啡館的乾淨、安寧與酒吧的嘈雜形成對比“光很亮,很舒服,不過酒吧不光潔”,樹葉的陰影與咖啡館的明亮形成對比;“光明亮,光線很好,而且現在還有樹葉的陰影”。再如,街道上嬉笑行走的大兵和少女與咖啡館低頭喝酒的老人的對比“老人坐在隨風微動的樹葉的陰影下—一個姑娘和一名士兵沿街走過去了”。此外,還有黑夜與明亮的對比;陰影與亮光的對比;老人的孤獨、迷惘與年輕侍者的忙碌、滿足及年老侍者的空虛、無奈的對比;年輕的侍者性急、有老婆、有信心與年老的侍者無老婆、無信心、沒有穩定感的對比。對比是文學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方法,但在海明威的小說里卻是別具匠心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黑夜,而人物本身追尋的卻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一切的對比無不顯示著小說主題的表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夢的破滅,許多人的迷惘、借酒消愁、追求刺激、精神上一片荒蕪,人們渴望關心和被理解,卻依然生活在空虛的陰影之下。
象徵
象徵。象徵代表某一特定的狀態、情況或概念,並喚起許多聯想和意念。例姐“玫瑰”代表愛情、理想、美好,“鴿子”代表和平。文學中的象徵手法通常是由某些具體事物、動作、語言等聯繫起來在人們心中產生聯想,作家便利用這些聯想來以具體事物為象徵代表相關的概念或其他事物。在《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中,西班牙露天咖啡館裡:有燈光且清潔,是保持尊嚴的地方。但在作者的心裡,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場所“乾淨”,象徵人的平靜狀態,以及對自我的堅定把握“光亮”則象徵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老人有清醒的頭腦,但他感到時間、環境、家對他的毀滅性的打擊,感到死亡帶來的威脅與空虛,於是他到咖啡館來“買醉”,因為這是“一個清潔明亮的地方”,他需要有個明亮的地方找尋安慰、友誼,他需要明亮的地方對抗心裡無邊的黑暗。
重複
重複。年老侍者在他的內心獨自中,多次重複“空虛”;在兩段祈禱文所有的主要名詞和動詞亦都用“空虛”一詞代替,“空虛”重複20多次的那段文字,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表達海明威思想的部分。海明威生活在理想、幻想破滅的時代,他一生都像一個勇士去戰鬥,對抗孤獨、黑暗與死亡。但另一方面,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沒有信心和穩定感的人們,這位作家開始思考人的心靈深處的東西:孤獨、麻木、沒有信仰,沒有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沒有具體方法擺脫現實處境的孤獨與無奈。此外“乾淨”和“光亮”也是小說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老人代表著飽受戰爭滄桑和摧殘的一代人,也代表著被戰爭毀掉的一代人,他曾自殺過,他曾試圖擺脫塵世的迷惘和空虛,他內心渴望平和、寧靜,於是在咖啡館—一個燈光明亮的地方尋求戰勝空虛和孤寂的力量,因為這裡“乾淨和舒適”。年老侍者深夜不肯回家,他知道自己的虛無“除了工作,我什麼都缺”。在咖啡館關門的時候,他來到酒吧,他需要的也是“乾淨和舒適”一一個有著亮光而不孤獨的地方去排遣自己的孤獨。這裡“乾淨”和“明亮”是人們追求夥伴和慰藉、抵擋黑暗的地方,是人心靈平靜的港灣,也是作家內心追求的那份平和、安靜的一種心態。
對話
對話的大量使用是這篇小說最為重要的敘述方法,也是其最特別的地方,對揭示小說的主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聚集於文中兩位侍者的談話和心理活動描寫,作者作為故事的敘述者完全置身於故事之外。大量省略了對話者身份的對話的內聚焦形式,使得故事簡單生動,而且更加客觀可信,並且故事的角色及人物心理狀態在對話中得以發展,並向讀者們一一展現。不置一詞,通過故事人物向讀者傳達一種觀點,抑或僅僅是引導他們去思考,這正是這篇小說獨特的技巧。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