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

《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

《與六朝文化思潮(修訂本)》是一部自成體系的文論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具有濃厚文化意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能夠引起後人的廣泛關注,至20世紀後半期,已經成為世界性漢學研究之“顯學”。對於這樣的“龍學”盛況,北京大學中文系張少康教授主持撰寫進行了全面系統修訂。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318頁
  • 開本:32
  • 定價:38.00
  • 作者:楊清之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330996
  • 品牌:齊魯書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楊清之所著的《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是一部自成體系的文論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具有濃厚文化意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能夠引起後人的廣泛關注,至20世紀後半期,已經成為世界性漢學研究之“顯學”。對於這樣的“龍學”盛況,北京大學中文系張少康教授主持撰寫進行了全面系統修訂。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玄儒道佛多元並存的文化思潮與劉勰的身世經歷
第一節玄儒道佛多元並存的文化思潮
一、方興未艾的玄學
二、逐漸復甦的儒學
三、由“學”而“術”的道教
四、後來居上的佛教
第二節劉勰身世經歷及《文心雕龍》成書年代概述
一、劉勰的身世問題
二、《文心雕龍》成書年代
三、劉勰的生卒年及主要經歷
第二章文學自覺與劉勰的文學理論
第一節文人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
一、文人憂生心態及其對創作之由的理論探討
二、珍重情感與“緣情”論的提出
三、自我個性的張揚與創作的個性化
第二節審美意識的崛起與文學批評鑑賞
一、審美意識的崛起
二、文人聚談與文學理論批評
三、劉勰的文學批評鑑賞論
第三節“文筆之辨”與劉勰的文筆觀
一、南朝“文筆之辨”
二、劉勰的文筆觀
第四節文學史意識的自覺與劉勰的文學史論
一、南朝文人文學史意識的自覺
二、劉勰的文學史論
第三章玄學與劉勰文學理論
第一節王弼玄學本體論與劉勰文學本體論
一、以“無”為本的玄學本體論
二、以“道”為本的文學本體論
第二節“崇本舉末”與劉勰以“道”統“文”
一、王弼的“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
二、劉勰論“文”而“原道”
第三節“因物自然”與劉勰的文學自然觀
一、王弼“因物自然”的自然觀
二、劉勰的文學自然觀
第四節“言意之辨”與劉勰的言意觀
一、由玄學走向文學的“言意之辨”
二、劉勰文學理論中的“言意之辨”
第五節刑名學的復興與劉勰的“論文敘筆”
一、曹魏“名法之治”與刑名學的復興
二、“論文敘筆”中的名理之辨
三、“循名課實”:論歷代創作的得失
第六節“才性之辨”與劉勰的才性風格論
一、逐漸走進文學的“才性之辨”
二、劉勰的才性風格論
第四章儒學與劉勰的文學理論
第一節“徵聖宗經”的文學主張
一、“徵聖宗經”提出之始末
二、“徵聖宗經”的內容及其理論價值
三、“徵聖宗經”與文學的教化功用
第二節“正緯”、“辨騷”及其理論價值
一、讖緯之風與劉勰“正緯”之旨
二、騷學的盛況與劉勰的“辨騷”
第五章道佛二教與劉勰的文學理論
第一節從《滅惑論》看劉勰“崇佛抑道”思想
一、佛、道之“真”、“偽”
二、佛、儒之“精”、“粗”
三、道家之“三品”
第二節道教生命哲學與劉勰的養氣說
一、道教生命哲學的基本內涵
二、劉勰的養氣說
第三節佛教與劉勰的文學理論
一、佛教向文學的滲透
二、佛學與劉勰的文學理論
餘論超拔於時代的文學理論體系
第一節從《序志》篇看《文心雕龍》的結構框架
第二節以“道之文”為核心的文學理論體系
一、“道之文”的提出
一、道之文”與“徵聖宗經”
三、“道之文”與“論文敘筆”
四、“道之文”與“文之道”
主要引用及參考書目
附錄論劉勰對駢文理論的貢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文章體勢,如斯而已。是以模經為式者,自人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艷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蘊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文章的體勢是自然而成的,是根據作者表情達意的實際需要來確定的,因此,給文章定勢,應遵循這一“自然”規律,“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而“近代辭人”因好奇、反正而導致“訛勢”的產生,對此,劉勰提出批評。他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也就是說,“訛勢”的產生是因為辭人好奇競新,違反了文章體勢的“自然”之道。
《聲律》篇論述的是詩文創作中的聲律是本於人聲,所以創作中對音韻的處理應該合乎人的唇吻,具有自然和諧之美。文曰:“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也,聲含宮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既然音律本於人聲,那么,以音律文時,必須做到“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也就是合乎唇吻,和諧悅耳。如果違反人聲,則變成“文家之吃”了。
《麗辭》篇論文學創作中的駢偶亦合乎自然之道。文曰:“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劉勰從人的肢體的對稱想到文辭的駢偶,並認為這些都是“自然”之道的體現。因此,文學創作中,對偶必須精巧允當。他說:“是以言對為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若兩事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為右服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