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誠公編年紀略》書後

《何忠誠公編年紀略》書後

《<何忠誠公編年紀略>書後》是一篇清代散文,作者是黎庶昌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住時,獨山莫友芝子偲撰黔詩[2],於邦人事蒐討甚力[3],私怪何公忠誠為有明一代臣節勁殿[4],其事跡自史傳外,罕有能舉佚者。用就其家訪之,得公從孫琮“編年紀略”一卷,首尾完具,足補史氏闕遺,又因以考見全州、桂林兩大戰績[5],及主將招降不屈、從容殉節諸狀。曰:“噫,烈已!”子偲欲遂旁采他氏[6],為年譜一書,遭黔亂,客游江淮,未竟也。
《紀略》成於康熙末年,距公成仁之歲[8],已七八十年,其時忌諱之禁稍弛[9]。迨乾隆中詔修《通鑑輯覽》[10],史臣珥筆[11],一秉聖裁[12],書法至為矜慎[13]。余觀“輯覽”所附三王事[14],凡書定者六,克者四十二,入者三,至者五,襲者一, 平者三,圍者三,擊敗者二,攻者四,未嘗有言戰者。獨於攻全州也,曰“騰蚊率焦璉[15]、郝永忠[16]、盧鼎[17]、趙印選[18]、胡一青五將[19],合力拒守,大戰全州城下”;攻桂林也,曰“騰蛟督焦璉、胡一青等分三門力戰拒守”;於公之攻永州也[20],曰“圍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戰,遂為所陷”。
是王師入關後[21],放兵南下,觸之者皆若焦熬投石已耳[22],獨公堅不可撼。使史公督師江上時[23],即已能如公之守全州、守桂林,則揚必不失,揚不失而金陵尚可有為;不或二公易地以守,明之亡不亡,未可知也。晉畫守淮[24],決於肥水一戰[25];宋主和議,成於順昌、朱仙鎮的兩捷[26],從古未有不戰而能自立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公之竭忠盡力,不得令展於江淮用武之地,至全州、桂林則地利已失,以此挽回全局至難。吾於是不為公惜,而為明之用人惜也。廢興之際,雖曰天命,亦豈非人事措注有善不善哉[27]?雖然,彼弘光者[28],又烏足以語是哉!

作品注釋

[1]何忠誠:何騰蛟,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今黎平)人。南明大臣。明末聯絡李自成舊部同御清軍,退守廣西,曾一度收復湖南大部,後在湘潭兵敗被俘而死。謚忠誠。
[2]獨山:州名,今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縣名。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道光舉人,曾客曾國藩幕。撰有《黔詩紀略》。黔:貴州的別稱。
[3]邦:鄉邦。蒐(sōu)討:蒐集,尋找。
[4]勁殿:堅強有力的最後的軍隊或將領。殿,最後。
[5]全州:州、縣名,明清時屬廣西桂林府,與何騰蛟聯合的農民起義將領郝搖旗,公元1647年(永曆元年)在全州勇戰清軍,大捷。第二年清軍攻桂林,何騰蛟分兵三面出,大敗清軍,追殺二十里。
[6]他氏:此指別人的記載,其他書籍。
[7]年譜:用編年法記載一人生平。
[8]成仁:指殉難。犧牲生命,成全仁德。
[9]忌諱:此指清代的文學禁忌。
[10]《通鑑輯覽》:書名。清乾隆年間官修,編年紀事,從上古到明末為止,附南明唐王、桂王事三卷。
[11]珥(ěr)筆:史官、諫官入朝,把筆插在帽子上,以便隨時記錄,撰述。珥,插。
[12]聖裁:皇帝的決定。
[13]書法:寫書的準則和方法。
[14]三王:明亡後其殘餘力量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小政權,其中福王朱由崧立於南京,號弘光;唐王朱聿建立於福州,號隆武;桂王朱由榔立於肇慶,號永曆。
[15]焦璉:桂王永曆政權時的參將,清軍圍桂林,何騰蛟部戰守三月,焦璉功最多。
[16]郝永忠:即郝搖旗,原是李自成部將,因初在軍中為大旗手,故稱。後聯明抗清,改名永忠,在四川戰敗被俘,不屈而犧牲。
[17]盧鼎:左良玉舊將,永曆時封宜章伯。
[18]趙印選:總兵,永曆時封新寧侯。
[19]胡一青:雲南來增援何騰蛟部的將領,永曆時封興寧侯。
[20]永州:府名。今湖南零陵縣。
[21]王師:指清軍。
[22]焦熬:指燒焦、煎乾的物體,如鍋巴等,脆而易碎。
[23]史公:史可法。南明弘光時大學士督師江北,駐揚州,清兵破城入,不屈被殺。詳見《梅花嶺記》。
[24]畫:謀劃。東晉疆域得失無常,大抵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南屬晉。
[25]肥水:安徽境內水名,入淮。383年東晉與前秦戰於淝水,晉謝安率軍大破前秦苻堅。這兩句的意思是能戰才能守。
[26]順昌:宋代府名,治今安徽阜陽。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東京副留守劉錡大敗金兀於此。朱仙鎮:在河南開封縣西南境。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岳飛大敗金兵於郾城,乘勝進軍至此。這年冬天,宋、金雙方簽訂和議。二句意思是能戰然後才能和。
[27]措註:安排,任用。注,附著。
[28]弘光: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年號。這裡指朱由崧。

作者簡介

黎庶昌(1837-1896),字蓴齋,貴州遵義人。是中國晚清時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1862年,因應詔上萬言書論說時事,受到朝廷重視,被賞為知縣,派往安慶聽候曾國藩調遣,於是,黎庶昌便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同為“曾門四弟子”,踏上了仕途。1876-1880年,黎庶昌以參贊身份先後隨郭嵩燾、陳蘭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國,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1881-1884年和1887-1889年,黎庶昌兩次以道員身份出任中國駐日本國大臣,為促進中日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貢獻。
黎庶昌不僅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外交官,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詩人,史學家和散文家。他一向重視學術,在日本期間,他花重金蒐集了流傳到日本而國內早已失傳的唐宋及元代古籍26種,匯刻為《古逸從書》200卷,其刻印之精美,超越前古,一時震動海內外學術界,被譽為近代叢書之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