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長矛”反潛飛彈

“海長矛”反潛飛彈

“海長矛”能攻擊各種潛艇,也可攻擊水面艦艇,射程65公里,攻擊水下深度為600米。飛彈長6.1米,重1409千克。飛彈運行的彈道為水下一空中一水下,在空中飛行時速度為超音速,它能在較惡劣的海情下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長矛”反潛飛彈
  • 攻擊:各種潛艇,水面艦艇
  • 射程:65公里
  • :6.1米
  • :1409千克
飛彈簡介,發展歷史,飛彈性能,組成部分,彈體,魚雷核水炸彈,核深水炸彈,制導與控制系統,武器系統,作戰過程,

飛彈簡介

潛艇在海戰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發展也相當迅速。目前它的續航時間能達3個月,潛深可達600米,水下航速可達30節,並能從水下發射各種魚 以及戰略與戰術飛彈。因此,反潛任務顯得非常重要。在眾多的反潛武器中,魚雷仍然是潛艦艇的剋星,如果把魚雷“飛彈化”,則更能極大地打擊潛艇。於是,美國研製並裝備了“阿斯洛克”、“薩布洛克”反潛飛彈。隨後,又要求反潛飛彈遠射程、智慧型化、大威力、高航速,於是就提出用“海長矛”飛彈來代替“薩布洛克”等,目的是為了對付蘇聯新的A級潛艇。
“海長矛”反潛飛彈

發展歷史

“海長矛”由美國波音公司負責研製,是一種從水下在敵方防區外發射的彈道式反潛飛彈。“海長矛”原稱防區外發射的反潛飛彈,在1979年10月開始進行探索性研究,1980年海軍批准作為飛彈型號發展,總費用為26億美元,計畫90年代初投入使用,生產1050枚。飛彈將裝備在鱘魚級潛艇、洛杉磯級潛艇、海狼級潛艇,以及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阿利。
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上。在研製過程中考慮到“海長矛”能從潛艇現有的魚雷發射管發射,並能與艇上的現有數字式火控系統相配合,這樣就大大節省了研製經費,可使更多的潛艇與水面艦艇裝備它。

飛彈性能

“海長矛”能攻擊各種潛艇,也可攻擊水面艦艇,射程65公里,攻擊水下深度為600米。飛彈長6。1米,重1409千克。飛彈運行的彈道為水下一空中一水下,在空中飛行時速度為超音速,它能在較惡劣的海情下作戰。

組成部分

飛彈由4大部分組成,即:彈體與尾翼,魚雷或核深水炸彈,制導與控制系統組件,發動機。

彈體

彈體頭部呈錐形,前、後部彈體都為圓柱體,前部直徑較小,後部直徑較大,中間為過渡段,呈錐柱形。在尾部有4個捲曲的尾翼。
彈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前艙段放置魚雷或核深水炸彈,中艙段放置制導與控制系統組件以及減速降落傘,後艙段放置發動機。

魚雷核水炸彈

根據作戰需要,“海長矛”可裝魚雷核水炸彈。魚雷為美國80年代末期研製成功的MK50型魚雷,這是一種輕型魚雷,1975年由霍尼韋爾公司水下系統分公司研製,1985年進行海上試驗,現已裝備艦艇。魚雷航速大於20節,航程60公里,內裝67千克炸藥,能定向爆炸,可對付潛深達600米的蘇聯A級潛艇。魚雷的動力為勢動力,它利用金屬鋰和六氟化硫化學反應放出的勢作為系統的第一迴路。環繞鋰反應器的螺旋管中的蒸餾水作為第二迴路。高壓蒸餾水經過加勢,溫度高達600度,成為過熱蒸汽。用此蒸汽驅動汽輪機而推動魚雷前進。廢氣經過冷凝器冷卻後又返回螺旋管再加熱,這樣重複循環利用蒸餾水可不向外排廢氣,減小了魚雷的噪聲與尾跡,同時也不會因魚雷潛深增加而引起背壓加大,從而能提供與潛深無關的滿功率。魚雷內的聲自導頭可發射一組多頻段的純音和頻率調製脈衝,這樣可探測到目標的噪聲和回波。

核深水炸彈

核深水炸彈選用B57核子彈,其TNT當量為5000一10000噸,它的貯存器長3。03米,直徑374。6毫米。

制導與控制系統

制導與控制系統組件包括慣性導航系統、微處理機、電子設備和尾翼操縱機構等。微處理機是一種數位化可程式微處理機,採用Z800一2B、Z8070通用基片,記憶體能力為128K,運算速度50萬次/秒,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系統中使用的語言是美國海軍標準程式語言。尾翼操縱機構的尾翼伺服馬達與其電子設備組成一個整體,它們都由微處理機進行全數位化控制。發動機是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使用後即被拋掉。

武器系統

“海長矛”武器系統包括“海長矛”飛彈,飛彈水下發射器,發射裝置,目標探測裝置,火控系統等。水下發射飛彈可採用二種方式。一種是全裸水下發射,就是彈體不用任何包裝,發射後裸露的飛彈在水中航行、出水、在空中飛行,這種發射方式可稱為“濕發射”。“薩布洛克”採用的是“濕發射”。另一種發射方式是將飛彈裝在一個容器內,容器裝著飛彈從潛艇中射出,靠浮力浮出水面,飛彈點火從容器中射出。這種發射方式飛彈不沾水,稱為“乾發射”。“海長矛”採用的是乾發射。乾發射的優點是飛彈不必承受發射深度下的流體靜壓(由容器承受),飛彈始終保持乾燥,可不必考慮飛彈在水中的彈道設計,可以巧妙地靠容器的浮力構成一個力矩,從而控制容器的水下彈道,並能使容器前蓋先浮出水面。缺點是飛彈尺寸要小一些,需考慮飛彈出水時與容器的分離問題,還必須設計製造出一個高強度、低密度的飛彈容器。
“海長矛”飛彈所用的容器直徑為533毫米,它由圓柱形筒體、前蓋和後蓋組成。為了達到高強度、低密度要求,容器筒體的結構較複雜,所用材料也較多。從外到里可分6層,即:凱夫拉/環氧樹脂表皮,酚醛樹脂蜂窩夾層,石墨/環氧樹脂外蒙皮,酚醛樹脂蜂窩夾層,石墨/環氧樹脂內蒙皮,減震熱。半球形的前蓋上裝有減壓活門,出水感測器,檢漏器,分離系統,電纜等。出水感測器能感受到前蓋已露出水面,從而使用蓋分離系統工作。倒凹形的後蓋上有容器一飛彈臍帶接頭,功率變換器,解除保險開關,檢漏器,放氣孔,縱向減震器等。縱向減震器由4個縱向衝擊隔離器組成,位於飛彈與後蓋之間。它們將飛彈緊固於後蓋之上,使飛彈免於縱向衝擊,同時也限制飛彈相對於容器作縱向活動。前、後蓋通過螺栓與圓筒體結合。發射裝置為各種潛艇上裝有的標準魚雷發射裝置。
當在水面艦艇上裝備“海長矛”時,發射裝置有用現有的MK41垂直發射裝置。MK41是一種8乘8的陣列式發射裝置,共可裝彈64枚,可混裝“海長矛”和其它艦空、艦艦飛彈。
目標探測裝置
目標探測裝置有兩種,一種是近距離艇上聲納裝置,另一種是探測遠距目標的“難馴的鯊魚”系統。在洛杉磯級潛艇上裝的聲納裝置是AN/BQQ-5多站聲納,它由主動聲納、拖線列聲納、被動式快速定位聲納和偵察聲納等組成。多站聲納對敵潛艇的探測距離為:主動式定向探測最大距離為30多海里,被動式全向探測最大距離為60多海里。火控系統包括潛艇上原有的MK113火控裝置和“海長矛”飛彈發射台。

作戰過程

攜帶“海長矛”的美國攻擊潛艇在潛水巡遊時,艇上的聲納探測系統在搜尋水中目標,一旦發射目標,潛艇就測定目標的方位數據,並把此數據傳輸給火控系統的計算機。對於遠距離的目標,則用“難馴的鯊魚”系統來測定。此時,是利用飛機、衛星對目標進行探測,並將所測得的目標方位數據傳送給地面數據處理中心進行分析處理,當確定該目標需要攻擊時,就把目標數據再通過衛星傳送給潛艇。當火控計算機接收到目標數據,並確認目標已進入“海長矛”的作戰半徑時,就計算出“海長矛”的飛行彈道,並把飛行彈道數據輸給“海長矛”。飛彈按此飛行彈道就能飛到目標上空。
發射人員通過發射台上的目標顯示器來確定飛彈的最佳發射時間,當最佳發射時間到來時,就按下發射按鈕,“海長矛”連同它的容器從標準魚雷發射管中射出。“海長矛”是一種發射後不管的飛彈,此後潛艇與飛彈就無任何聯繫。運載器在無動力情況下,靠浮力浮出水面,飛彈發射機在容器內點火,同時容器前蓋自動、及時打開,飛彈衝擊容器向空中飛去。飛出容器後的“海長矛”會自動地先定位然後再向空中爬升。在空中飛行的“海長矛”由彈上的慣性導航系統指揮,按發射前確定的彈道作彈道式飛行。彈上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在推進劑燃完後就從彈體上脫落而掉入大海。此後飛彈繼續作彈道式飛行,是無動力飛行,一直飛到目標上空。
飛彈到達目標上空後,彈內的減速降落傘就自動地從飛彈內彈出,由於降落傘的減速作用,把與降落傘連在一起的魚雷從彈體內拉出。在降落傘的作用下,魚雷慢慢降下落入水中,入水時降落傘自動與魚雷斷開。魚雷入水後它的推進系統、尋的系統與操縱系統都啟動工作。由尋的系統搜尋目標,搜尋到目標後就由操縱系統把魚雷導向目標,直到擊中。
如果“海長矛”上裝的是核深水炸彈,降落傘像拉魚雷那樣拉出炸彈,並在炸彈下水時與之分離。炸彈在水中降至一定深度後自動爆炸,把目標潛艇炸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