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娜”號輕巡洋艦

“海倫娜”號輕巡洋艦

“海倫娜”號(CL-50)於1936年12月9日開工興建,1938年8月27日在紐約海軍造船廠下水,為其主持下水儀式的是蒙大拿州參議員托馬斯·J·韋爾奇的孫女埃莉諾·卡萊爾·戈傑。1939年9月18日,該艦正式完工,首任艦長為海軍上校馬克斯·B·德莫特。 服役後,“海倫娜”號被分配到太平洋艦隊,隸屬於海軍少將H·費爾拉克斯·利里指揮的第9巡洋艦分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倫娜”號輕巡洋艦
  • 定型時間:1933年
  • 國家:美國
  • 滿載排水量:13400噸
  • 興建時間:1936年12月9日
建造背景,設計方案,方案改進,火力配備,主炮,副炮,防空武器,珍珠港事件,首次參戰,稱雄,瓜島運輸,大顯神威,爭奪,庫拉灣余夢,救援海倫娜,榮譽,裝備的SG雷達,研發,使用和改型,技術數據,戰術數據,各艦介紹,

建造背景

“海倫娜”號是美國海軍布魯克林級火炮輕型巡洋艦的最後一艘。該級艦是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的產物。由於這個條約只允許美國再建造兩條華盛頓條約型的重巡洋艦(CA44和CA45),因此為了對付日益擴張的他國海軍力量,美國不得不轉向建造裝備6英寸主炮的優勢輕型巡洋艦,從而促成了布魯克林級的誕生。

設計方案

最初的設計強調布魯克林級艦的速度和巡航性能不能低於重巡洋艦,在6種預選方案中,從3座4聯裝炮塔加1座3聯裝炮塔的重炮艦方案,到只裝備2座6英寸3聯裝炮塔,排水量僅6000噸的輕量級方案都有,1931年初最終選定的方案是排水量9600噸,裝備4座3聯裝炮塔,裝甲防護同紐奧良級一致。該方案於1933年獲得通過,但隨之而來安裝1.1英寸的防空炮的要求使本級艦的設計再次被修改,裝甲防護也作了一些改動。幾乎同一時期,裝備多達15門6英寸主炮的日本最上級輕巡的出現強烈刺激了美國人的神經。為了對抗這種火力強大的軍艦,在最終的設計里,布魯克林級的主要武器變為5座6英寸3聯裝炮塔,水上飛機的飛行甲板轉移至艦艉。
“海倫娜”號輕巡洋艦

方案改進

美國海軍先後訂購了10艘布魯克林級,而從第9艘“聖路易斯”號(CL-49)開始,美軍又對該級進行了一定的強化和改進。其中包括對主裝甲帶和炮塔面板裝甲的加強,從原來的最厚102毫米和142毫米增加到127毫米和159毫米。由此,滿載排水量也從12300噸增加到13400噸。另外原來安裝的單管副炮也被換成雙聯裝。所以,“聖路易斯”號和“海倫娜”號在許多資料里被稱為聖路易斯級而非布魯克林級。

火力配備

“海倫娜”號繼承了布魯克林級火炮巡洋艦擁有強大火力的血統。它裝備了美國海軍專為布魯克林級而研製的47倍口徑Mk16型艦炮。炮塔布置也完全一樣,均為5座3聯裝,3座在前,2座在後。
“海倫娜”號輕巡洋艦

主炮

MK16 6英寸火炮是在50倍口徑的MK8 6英寸火炮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由於修改的地方甚多,幾乎可以說是重新設計了一遍。該炮能發射MK35超重型穿甲彈,因此穿透力是奧馬哈級裝備的53倍口徑6英寸火炮的兩倍。該炮炮身重6.5噸,炮總長7.62米,身管長7.169米,膛線長6.053米。炮室容積24.1升,膛壓2910公斤/平方厘米,後坐距離0.53米。火炮射速8-10發/分,身管壽命750-1050發,最大射程(使用重型被帽穿甲彈)23881米/仰角47.5度。可發射5種彈藥,包括2種被帽穿甲彈和3種榴彈。被帽穿甲彈分MK35型和普通型,分別重59公斤和47.6公斤,彈頭裝藥均為0.9公斤。榴彈分對空射擊彈、高爆榴彈和空心裝藥榴彈,重量均為47.6公斤,彈頭裝藥分別為6.2公斤、1.1公斤和6.2公斤。除了重型穿甲彈出膛速度為762米/秒之外,其餘均為853米/秒。由於威力強大,該炮還裝備後續的克利夫蘭級等多級輕巡洋艦,成為美海軍輕巡的制式裝備。
“海倫娜”號的3聯裝主炮塔全重167噸,每門炮攜帶200發炮彈。計畫中火炮射擊角度-5-+40度,後來修正到-5-+60度。仰角速度10度/秒。左右射角-150-+150。炮彈裝填角-5-+20度。每座炮塔編制有3名軍官和52名水兵。

副炮

布魯克林級的副炮為8座單管127毫米炮,但是在最後兩艘 “聖路易斯”號和 “海倫娜”號上卻有所不同。它們裝備了4座127毫米雙聯裝MK12炮。這是自1934年到1945年建成的美軍多數艦隻裝備的標準的5英寸火炮。

防空武器

“海倫娜”號剛建成時,防空武器主要為28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因此防空顯得比較薄弱,後來為了適應太平洋海戰需要,改裝了大量的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遭到襲擊那天,它正停泊在珍珠港基地東邊的海軍造船廠1010碼頭,在其外側的是“奧格拉拉”號掃雷艦(CM-4)。因為它的停泊處接近“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BB-38)而遭到了日本飛機的攻擊。
在短短的3分鐘裡,“海倫娜”號目睹了第一批炸彈落在了1010碼頭對面的福特島上。接著原定攻擊美軍航母的,來自“蒼龍”號航母上魚雷攻擊隊第一分隊,因為找不到目標而飛到了1010碼頭附近。他們發現該碼頭附近的軍艦,就立即實施攻擊。其中1架落單魚雷機以低空從福特島南端逼近,然後逼近了“奧格拉拉”號掃雷艦,在500碼的距離上投下魚雷。魚雷穿越了掃雷艦的艦底,攻擊了“海倫娜”號(具體情況參看後頁詳細分析圖)。就當全體船員在警報聲中跑向各自的戰鬥崗位之時,這枚魚雷擊中了它的右舷艦體中部裝甲帶下方第75號肋骨,距離水線約18英尺處。巨大的爆炸撕開了一個大口子,一個輪機艙和一個鍋爐房大量進水。爆炸還使得通向主炮塔和副炮的電線被切斷,很快燃起了大火。爆炸餘波甚至撕裂了附近的“奧格拉拉”號的艦體。然而出色的艦體整體水密性和損管工作挽救了它,軍艦內部的水密門和所有的艙蓋都被及時關閉了,進水立即被控制,使得它仍然可以浮在水面上。此外,在2分鐘內,艦上的備用柴油發電機被啟動,電力被輸送到了全部炮塔。
之後,日軍還發起了第二波攻擊,但是那些俯衝轟炸機由於攻擊集中針對海軍造船廠和幾艘受創輕微的戰列艦、轉移中的勤務船等,因此暫時喪失戰鬥能力的“海倫娜”號並未受到重點攻擊。根據統計,僅遭到4發近失彈,造成少量人員受傷。而艦上的船員除了一面抵抗,一面繼續搶修先前受損的部位之外就是眼睜睜地看著一邊的“奧格拉拉”號朝左舷緩緩傾覆,幾乎靠在了1010碼頭上。
戰鬥中,“海倫娜”號的防空火力一共消耗了375發127毫米炮彈,3000發28毫米高射炮彈和5000發12.7毫米機槍彈。
在經歷了悲慘的一天之後,“海倫娜”號在珍珠港進行了初步的檢查,隨即送入梅爾島(Mare Island)海軍船廠進行大修。在維修中,它反而因禍得福地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SG型水面和低空搜尋雷達,這座雷達成為它後來優異表現的保障。

首次參戰

1942年7月,“海倫娜”號正式完成改裝,返回太平洋艦隊。隨後它被立即派往南太平洋戰場增援。因為當時美軍和日軍正在全力爭奪瓜達爾卡納爾島,對於美軍來說,水面艦隻十分缺乏,特別是薩沃島之戰,4艘巡洋艦沉沒,1艘巡洋艦喪失戰鬥能力,所以“海倫娜”號的到來十分及時。9月,它先加入了“黃蜂”號(CV-7)航母所在的第18特混編隊。這支特混編隊由雷·諾伊斯海軍少將指揮,負責掩護一支由6艘運輸船組成的運輸隊,這些運輸船上裝載的是去瓜島增援的海軍陸戰隊第7團的士兵。這是“海倫娜”號回到艦隊之後的第一次任務。
9月8日,“海倫娜”號跟隨編隊從新喀里多尼亞島的努美阿港出發。11日編隊在聖埃斯皮里圖島與第17特混編隊匯合後於14日駛向瓜島。15日14時,當特混編隊航行到聖克魯斯群島以南時,突然遭到日軍伊-19號潛艇伏擊,“黃蜂”號航母當場中雷爆炸沉沒,“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受創。同行的它救起了400多名“黃蜂”號的官兵,並將他們送到聖埃斯皮里圖島。

稱雄

1942年9月16日,返回聖埃斯皮里圖島的第18特混編隊宣布解散,“海倫娜”號被編入了剛當天成立的第64特混編隊。這是一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作戰力量,由諾曼·斯科特海軍少將指揮。
10月7日,第64特混編隊中抽調包括“海倫娜”號在內的2艘重巡,2艘輕巡,5艘驅逐組成第64特混編隊第2分隊(以下簡稱TG64.2),離開聖埃斯皮里圖島,開赴瓜島水域,破壞日軍對瓜島的增援。
11日夜,TG64.2與日軍掩護增援瓜島船團的第6戰隊相遇。這是“海倫娜”號第一次與敵艦隊接觸。當時美軍艦隊是單列縱隊,它處於第7艘的位置,是巡洋艦的最末一艘。然而“海倫娜”號的艦長擔心在炮戰中水上飛機被擊中起火,因此命令拋棄水上飛機,結果當斯科特少將要求4艘巡洋艦派出偵察機的時候,它已經無所事事了。
然而由於“海倫娜”號裝備了新型的SG雷達,因此它還是成為編隊中首先發現敵艦的軍艦。23時25分,它的雷達螢幕上出現了不明目標,艦長立即向斯科特少將稟報:“方位315度,距離27700碼……以20節航速向東南航行。”斯科特決定轉向,美軍在無意當中搶占了極為有利的“T”字頭的陣位。但是,由於美軍先頭驅逐艦轉向時,舵角過小,追趕巡洋艦編隊時,被斯科特誤認為不明艦隻,因此無法判明先前發現的就是日軍編隊,不敢下令開火。
此時的“海倫娜”號由於雷達優勢,在發現日艦之後一直跟蹤,因此在日艦迫近到5000米的時候,艦長用報話機向斯科特要求準許開炮。由於使用的是暗語,其中又有歧義,因此反覆詢問後才被允許開火。23時46分,“海倫娜”號率先開火,美軍巡洋艦的火力集中轟擊日軍旗艦“青葉”號。就在美軍開炮前幾分鐘,日軍也發現了美軍艦隊,但也未判斷清楚是敵是友。當“青葉”號以燈光信號問詢時,美軍的炮火已經鋪天蓋地地下來了。“青葉”艦橋中彈,第6戰隊司令五藤存知少將當場斃命。日軍編隊立即180度轉向。
日軍轉向時,對美軍極為有利,可以對日艦逐個射擊而無須擔心日艦反擊。然而斯科特竟然以為“海倫娜”號它們射擊的是自己的前衛驅逐艦而於23時47分下令停止射擊。直到23時51分恢復射擊時,日軍已基本轉向完畢。後來,斯科特因害怕誤擊又多次整理隊形,使得日軍逃脫。雖然此役美軍未能獲得更大的戰果,可是“海倫娜”號首次艦隊作戰的表現還是非常優秀,正是由於它先發現敵人和堅持要求開火,使得美軍取得了第一場與日軍水面艦艇部隊作戰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的士氣。

瓜島運輸

10月20日,這艘埃斯佩蘭角海戰表現良好的軍艦在聖埃斯皮里圖島和聖克里斯托巴爾島之間遭到日本潛艇的襲擊,數枚魚雷在它附近穿越,並爆炸,但是沒有一條擊中它。
31日,逃過一劫的“海倫娜”號調往第65特混編隊第4分隊,再度承擔護衛任務,掩護從聖埃斯皮里圖島向瓜達爾卡納爾島運輸補給品的船隊。這支船隊丹尼斯·卡拉漢少將指揮,先後在10月31日-11月3日和11月5日-8日之間完成2次運輸增援任務。
10日,剛返回的“海倫娜”號又急沖沖地出發。這次,它被臨時編組在第67特混編隊第4分隊(以下簡稱TG67.4),還是在卡拉漢少將指揮之下,負責掩護該特混編隊第1分隊的4艘快速運輸艦。次日,它正式列入TG67.4的序列。這次所有船隻在聖克里斯托巴爾島附近的指定地點集結出發。船隊一路平安,於12日凌晨3時40分安全抵達瓜島隆格角,開始卸載。“海倫娜”號所在的TG67.4也與先期掩護3艘登入兵輸送艦抵達的TG67.2的斯科特少將的編隊匯合,共同掩護輸送船隻卸載的安全。12日上午,澳大利亞軍隊設定在布乾維爾島上的海岸觀察哨發來情報,“敵軍飛機逼近”。所有的船隻立即停止卸載,退出海灣,部署防空事宜。當日軍飛機12時30分飛臨的時候,船隊以高超的機動和猛烈的防空火力躲過了第一波攻擊,但是在第二波攻擊中,有2艘船被擊傷。在8分鐘的襲擊里,“海倫娜”號絲毫未受傷,整個編隊一共擊落了8架日機。

大顯神威

擊退日機之後,船隊重新開始卸載,但是一時間有大量來自己方巡邏飛機的情報湧入了編隊指揮部。這些情報顯示,海上有一支強大的日本艦隊(約2艘戰艦或重巡,1艘輕巡,6艘驅逐艦),並且在編成內沒有運輸船。由此可以知道,這支部隊純粹是為了進攻。隨後又發現了日軍航母2艘和驅逐艦2艘。種種跡象表明,日軍將於夜晚進入鐵底灣,破壞機場或者襲擊運輸船隻。雖然此刻運輸物品已經卸載了90%,但是為了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此次行動的總指揮特納海軍少將決定,卡拉漢少將和斯科特少將的護衛隊先掩護運輸編隊離開瓜島水域,然後再返回鐵底灣,殺一個回馬槍,挫敗日本艦隊的企圖。
12日夜晚,美軍護衛隊在將運輸隊護送到安全水域之後返回了鐵底灣。包括“海倫娜”號在內的5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排成單列縱隊,自東向西沿瓜島海岸前進。23時,日軍的炮擊艦隊(包括“比睿”號、“霧島”號2艘戰列艦和1艘輕巡,14艘驅逐艦組成)也抵達薩沃島南水道。除3艘驅逐艦留在薩沃島以西警戒,其餘的以1艘輕巡和11艘驅逐艦組成傘形警戒幕(前衛),而2艘戰艦跟隨其後,從南水道進入瓜島以北,自西向東航行。
隨著相向雙方不斷接近,1時23分,裝備SG雷達的“海倫娜”號又一次首先發現敵人。1分鐘後,艦上雷達官報告:“發現大型不明艦隻,方位320,距離32000碼”。1時25分,“海倫娜”號上的雷達操作員再度報告說:“雷達發現船隻,方位310,距離31900碼。”6分鐘後,“海倫娜”號又報告“敵3艘艦隻,方位312,距離26000碼。”隨後,補充報告,“航向107,速度大約23節。”但是“海倫娜”號這一系列報告在短時間裡讓卡拉漢無法判斷清楚敵情,因為他一直在試圖確定他的軍艦如何穿越敵艦隊的“T”字橫頭。在浪費了寶貴的時機之後,美軍艦隊向右轉向,以搶占“T”字橫頭陣位,但是美軍打頭驅逐艦“庫欣”號發現3000米處有目標而緊急左轉,導致後續艦隊形一片混亂。幾乎同時,美軍艦隊也被日軍發現。
本來,美軍儘管隊形不佳,可是畢竟先發現敵艦,占有先機,然而不幸的是,卡拉漢少將的旗艦“舊金山”號裝備的雷達陳舊,性能欠佳,所以他不得不通過報話機與“海倫娜”號聯繫,以獲得敵情報告。由於在旗艦上,聽取報告和下達命令共用一部報話機,因此干擾很大,影響了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決策速度,給予了日軍可乘之機,使得“海倫娜”號的信息戰術優勢被白白浪費掉了。
1時50分,雙方幾乎同時開火。這時美軍艦隊已經闖入了日軍佇列之中,兩邊都是日本軍艦,在極短的時間內,所有的軍艦混成一團。此時,“海倫娜”號接到卡拉漢少將一個愚蠢的命令,要求奇數艦向右側射擊,偶數艦向左側射擊。這個命令導致好幾艘美軍軍艦隻能挨打,無法還手或者找不到敵艦卻誤傷友艦。但是作為編隊中的第8艘的“海倫娜”號卻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艦上的雷達一直在追蹤先前發現的目標,所以在混戰中它成功地避開了受傷的友艦。它儘自己的能力實施機動,不斷地全速-停車-全速,而同時艦上的水兵焦急地看著6英寸大炮以最快的速度旋轉向敵人的位置,炮口對準了那些敵艦。
當射擊命令下達的時候,“海倫娜”號打開了探照燈,罩住了近處的一個目標。就在開燈的瞬間,艦上的15門6英寸大炮開始怒吼了,該艦消耗6英寸主炮炮彈175發,直到目標開始猛烈燃燒。根據艦上軍官的識別,這個目標象日本的“曉”號驅逐艦。另外,根據這艘燃燒軍艦發出的光照亮海面後的觀察,早先SG雷達對敵人位置的判斷基本是正確的。
“海倫娜”號不僅表現英勇,它的運氣也不錯。相對位置偏後的它並未遭到日軍集中火力的射擊,僅零星得挨了少量炮彈。其中一發炮彈貫穿了前煙囪,一發打壞了探照燈台的支架,還有一發擊中了扇狀艦艉的水上飛機起重機,這些都不是重要部位。而在它之前的3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非沉即傷。當日軍朝美軍艦隊射雷時,它又未受威脅,在它身後的“朱諾”號輕巡則被日軍發射的魚雷命中鍋爐艙而喪失戰鬥力。
戰鬥在持續短短24分鐘後結束,日本艦隊首先撤出戰場,遭受重創的美軍艦隊也無力追擊。“海倫娜”號掩護失去戰鬥力的“舊金山”號和“朱諾”號退出了戰場。是役,美軍沉沒1艘輕巡,4艘驅逐艦,另有2艘重巡,1艘輕巡喪失戰鬥力,2艘驅逐艦重創,卡拉漢少將和斯科特少將均戰死。日軍則沉沒2艘驅逐艦,1艘戰列艦喪失戰鬥力,1艘輕巡和3艘驅逐艦受創。雖然美軍損失慘重,但是破壞了日軍炮擊亨德森機場的企圖,還迫使日軍增援船團返航,有力地支援了瓜島作戰的美軍,而“海倫娜”號的優異表現無疑是其中的一個璀璨的亮點。

爭奪

時隔不久,“海倫娜”號就獲得了為瓜島海戰犧牲戰友復仇的機會。1943年1月4日,它被編入了新的第67特混編隊(3艘美國輕巡,1艘紐西蘭輕巡,5艘驅逐艦),在瓦爾登·L·安斯沃思海軍少將的率領下,參加了對新喬治亞島日軍據點的炮擊行動。5日,它的6英寸大炮射擊了蒙達,摧毀了日軍的一批補給品倉庫和海岸炮位。23日,“海倫娜”號第二次隨編隊出發,炮擊科隆班加拉島和新喬治亞島的斯坦摩爾地區。
接下來的整個2月,它就一直在瓜島水域巡邏和掩護運輸艦隊。2月11日在科拉海,它攜帶的1架水上飛機配合“弗萊徹”號驅逐艦(DD-445)將日軍呂-102號潛艇擊沉於南緯14度15分,東經161度59分的水域。
2月中旬,它所在的編隊進行了重組,並被命名為第18特混編隊。隨後,“海倫娜”號抵達澳大利亞悉尼,進行短期檢修,並於3月返回聖埃斯皮里圖島基地。剛回到一線,它就參與了新的行動。4月4日,第18特混編隊出海執行掩護在所羅門槽海的掃雷編隊的任務。6日,完成任務後離開海區,於7日返回圖拉吉軍港。
6月,第9巡洋艦分隊恢復,以安斯沃思少將出任分隊司令,“海倫娜”號第二次被編入該部。美軍又以這支部隊為基幹組成第36特混編隊第1分隊(以下簡稱TG36.1),歸安斯沃思指揮,準備掩護新喬治亞島的登入。7月3日,登入正式實施,它所在的TG36.1(包括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擔負掩護船團安全抵達萊斯灣和登入火力支援的任務。4日午夜,運輸船團(7艘快速運輸船,運載美軍2個步兵團和陸戰團部分兵力共2600人)在TG36.1的掩護下出現在新喬治亞島的萊斯灣。從午夜開始,“海倫娜”號和友艦一起對灘頭實施火力準備,而美軍登入部隊乘著夜色開始衝擊,天亮後全部登入。美軍艦艇繼續實施火力支援,並炮擊了附近的巴洛科和韋拉兩地的日軍陣地。之後,順利完成任務的“海倫娜”號和友艦一起經新喬治亞海峽於下午15時左右返回圖拉吉港。

庫拉灣余夢

7月5日,得知美軍在萊斯灣登入的訊息,日軍從第11、22、24、30驅逐隊組織10艘驅逐艦分成2支運輸隊和1支掩護隊運載陸軍部隊2400名、物資180噸,在第3水雷戰隊司令秋山輝男少將的指揮下,增援新喬治亞島的守軍。日軍在集結中就被美軍發覺,因此美軍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哈爾西中將立即下令剛返回圖拉吉的TG36.1重新開赴戰區,截擊日軍編隊。
當晚,“海倫娜”號和2艘輕巡,4艘驅逐艦在安斯沃思少將的指揮下出航,並以29節的高速穿越新喬治亞海峽。當日接近午夜時分,“海倫娜”號所在的編隊抵達了新喬治亞島西北角,開始進入庫拉灣。整支編隊航速降低到25節,搜尋前進。
此時,日軍編隊已經在22時左右先於美軍編隊進入庫拉灣。除第1運輸隊前往韋拉灣卸載之外,掩護隊和第2運輸隊返回灣口警戒。23時40分,“海倫娜”號的的雷達發現了向灣口開進的日軍編隊,立即報告。安斯沃思少將立即指揮編隊向西北航行,企圖插到日編隊前方,搶先炮擊。3分鐘後,日第2運輸隊改向,駛往韋拉灣卸載,而掩護隊繼續前進,並於23時48分發現右前方的美軍編隊。5分鐘後,秋山令第2運輸隊返回增援。
23時57分,美軍編隊與日軍掩護隊距離已縮短至6200米,安斯沃思少將下令開炮。“海倫娜”號藉助SG雷達的引導,用6英寸主炮猛烈開火。它和“檀香山”號、“聖路易斯”號輕巡洋艦的炮彈十分準確得命中了日軍掩護隊所屬的 “新月”號、“涼風”號、“谷風”號3艘驅逐艦。而為首的“新月”號尤其損傷嚴重,位於該艦上的第3水雷戰隊司令秋山當場被彈片擊中要害身亡,水雷戰隊幕僚也全體戰死,艦體本身舵機失靈,只得退出戰鬥。此外,“涼風”號前主炮中彈,機關炮的彈藥箱起火,艦體多處被擊穿;“谷風”號錨鏈艙中了1彈,幸未爆炸,糧食艙進水。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海倫娜”號沒有使用無焰火藥,猛烈的火炮反而等於暴露了自己。夜色中,尚能戰鬥的“涼風”和“谷風”兩艦以它開火的閃光為瞄準點,齊射16條魚雷。7分鐘後,它被日軍發射的1條魚雷擊中,艦體向左傾斜。在接下來的3分鐘裡,它又連續被2枚以上的魚雷命中,在極短的時間裡折斷成兩截,海水快速得湧入各個艙室。然而全艦官兵訓練有素,在得知棄艦命令之後,多數人還是迅速集中到了右舷,跳海逃生。
隨後,艦體的後半截很快消失在水面,只留下艦艏高高翹起,指向天空,仿佛死不瞑目一般。在它的周圍許多官兵簇擁著它,靜靜地等待自己人的救援。“海倫娜”號沉沒的坐標是南緯7度46分,東經157度11分。

救援海倫娜

“海倫娜”號的歷史到此結束,可是軍艦上的官兵在之後幾天內經歷了難以置信的苦難。在它沉沒大約半小時後,2艘美軍驅逐艦“尼古拉斯”號(DD-449)和“拉德福”(DD-446)才趕過來救援。
然而救援工作一直不順利,2艘驅逐艦的雷達很快就發現有敵艦目標接近,正在緊張時,敵目標又退走。之後,日軍“天霧”號驅逐艦又返回戰場救援“新月”號的落水官兵。大約在5時15分,該艦被2艘驅逐艦發現,2艦立即放棄營救工作,實施攻擊,“天霧”號受創逃跑。接著2艘艦重新開始搜救。到6時,天色已經大亮,而日軍完成卸載任務的2艘驅逐艦再度出現在附近水域,2艘驅逐艦又停止救援,前去驅趕。日軍無心戀戰,短促交火後退走。此時,2艘驅逐艦的指揮官認為天亮後日軍的空襲將要來臨,於是他們僅載著撈起的275名生還者返回了圖拉吉港。驅逐艦離開時,留下了由4艘驅逐艦志願人員駕駛的救生艇。
“海倫娜”號的艦長海軍上校C·P·塞西爾則組織了一支由3艘大型動力救生艇組成的小艦隊,每艘大救生艇拖曳著1隻救生筏。這隻小艦隊載著88名倖存者馬不停蹄地航行到了距離萊斯灣7海里的一個小島。這批人在次日早晨被“格溫”號(DD-433)和“伍德沃思”號(DD-460)發現而救走。
另一批大約有200人,他們拿“海倫娜”號的艦艏當成了他們的救生筏,但是很快這個艦艏就沉沒了。隨著海軍一架PB4Y解放者飛機的到來,他們的災難延遲了。這架飛機投下了一些救生背心和4隻橡皮救生艇。傷員被安置到了救生艇上,身體情況良好的則圍在救生艇邊,盡力推著它們向最近的科隆班加拉前進。但是風和海流把他們帶向敵方水域。經歷了一段痛苦折磨的時光之後,一些傷員死去了。美軍的搜救飛機沒有找到他們,在他們逆風方向的科隆班加拉卻離他們的視線越來越遠,直至消失。次日早晨,韋拉拉韋拉島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這是他們最後的機會,於是奮力划去。拂曉時分,僅存的3隻救生艇上的官兵,觀察了這個距離1海里外的島,確認安全後,全體人員轉移到了島上。2名海岸觀察哨和友好的當地人盡最大的努力接納並照顧了他們,還用無線電向瓜島報告。之後,這166名倖存者為了躲避日本巡邏隊,他們又轉移到了叢林之中。
幾艘水面艦艇進行了最後的營救,除了原先的“尼古拉斯”和“拉德福”號,“詹金斯”號(DD-447)和“奧邦農”號(DD-450)也加入了搜救隊。7月15日,搜救隊正式出發,並將搜尋範圍擴大到更大的水域。
在7月16日夜晚,搜尋隊發現了先前躲在韋拉拉韋拉島上的165名“海倫娜”號倖存官兵和16名中國人(據說是從臨近的日本人控制的島嶼逃出來的)。至此搜救行動基本結束,“海倫娜”號的近900名官兵中有168名死亡。

榮譽

“海倫娜”號是第一艘授予海軍單艦榮譽的軍艦。這個榮譽是表彰它在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瓜島海戰、庫拉灣海戰中的表現。此外,“海倫娜”號還獲得了亞太地區戰功獎章和7顆戰役之星。

裝備的SG雷達

正是“海倫娜”號裝備的SG雷達使其屢建戰功。
在1942年8月-1943年底的所羅門島鏈系列夜間海戰中,SG雷達與艦船間無線電通話器成為美國海軍極為有用和可以倚賴的裝備。

研發

在很長時間裡,人們就已經清楚微波雷達在探測低海拔高度的物體具有較高的效率,但是在當時沒有功率足夠大的信號源來支持這種頻率下的使用,因此微波雷達的開發就被擱置起來。1939年,英國科學家發明了脈衝式磁電管,這解決了一直困擾微波雷達研製的信號源功率問題。1940年,在英美為抵禦法西斯擴張而秘密進行的軍事科技交流中,英國人向美國人提供了微波雷達必需的磁電管(我們家庭常見的微波爐也使用磁電管)。
此後,美國顯示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裡,一種工作波段在3000兆赫茲的原型雷達就被製作出來,它成為SG及其他後續各種微波雷達(SE、SF、SH、SJ、SL、SM、SN、SO、SP、SQ、SV)的鼻祖。理論上,微波的頻率使得雷達擁有相對較小的外型和相對穩定的性能,這些都在使用中被證實。1941年6月1日,它第一次被安裝在排水量僅1215噸的克萊姆森級驅逐艦“塞姆斯”號上作試驗,試驗獲得了極大成功。
1942年初,可用於實戰的SG雷達正式問世。它由雷聲公司(Raytheon)生產,體現了當時科技和製造工藝的先進水平。該雷達是第一種組合有平面坐標指示器(PPI)的雷達,這種指示器的工作方式和今天的雷達一致,在螢幕上顯示一系列標有相應距離的同心圓,載有雷達的船處於圓心,這可以清楚、直觀地向雷達觀測員顯示雷達載艦周圍的情況,使得無論是導航、定位,還是威脅評估都變得非常容易。

使用和改型

SG雷達的小尺寸天線使得包括驅逐艦在內的許多軍艦都適合安裝,擴大了使用的範圍。從1942年4月開始,它被安裝到美海軍的軍艦上,先後總共裝備了有1000套以上。SG型雷達包括SG、SG-1、SG-1b、SG-2、SGb、SG-3等6種型號。除SG-3之外的5種型號是二戰中最大量裝備使用的,從1942年到1943年為止,一共生產了955套。這5種型號間差異不大,都是根據戰地實際情況作的微小改動。
SG-3相比前5種型號有了重大改進。該雷達使用了一種新的合成天線,使用8.6厘米的波長,能提供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更精確的分辨能力。它於1945年中期開始生產,沒能趕上二戰最後階段的戰鬥。但是SG-3雷達一直使用到了60年代。

技術數據

SG型雷達的主要技術數據:峰值功率50千瓦,工作頻率3000兆赫茲,脈衝頻率重複周期775次/秒,距離誤差200碼,角度誤差2度,分辨能力400碼、2-3度,重量3000磅,探測距離22海里(戰艦),15海里(驅逐艦),15海里(500英尺飛行高度的轟炸機)。

戰術數據

艦體全長185.42米,水線長182.88米,艦寬18.82米,吃水6.93米,標準排水量9700噸,滿載排水量13400噸。裝備5座3聯裝MK16 152毫米主炮,4座雙聯裝MK12 127毫米副炮。戰爭後期還裝有4座4聯裝40毫米博福斯高炮,24門厄利孔單管20毫米炮。主炮塔正面裝甲159毫米,主裝甲帶裝甲32-127毫米,水平甲板裝甲51-76毫米,司令塔裝甲57-127毫米。裝8台巴布考克-威爾考克斯鍋爐,4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輪機,輸出功率10萬馬力,最高航速31.5節,續航力14500海里/15節。艦員編制888人(戰爭時期最多可達1200人)。另裝備2具彈射器和4架水上飛機,無魚雷發射裝置。

各艦介紹

序號
艦名
開工
下水
完成
狀態
CL-40
布魯克林
1935.3.12
1936.11.30
1937.9.30
1951,智利
CL-41
費城
1936.5.28
1936.11.17
1937.9.23
1951.1.9,巴西
CL-42
薩凡納
1934.5.31
1937.5.8
1938.3.10
1959.3.1,解體
CL-43
納什維爾
1935.1.24
1937.10.12
1938.1.6
1951.1.9,智利
CL-44
鳳凰城
1935.4.16
1938.3.13
1938.10.3
1951,阿根廷,1982戰沉
CL-47
博伊西
1935.4.1
1936.12.3
1938.8.12
1951.1.11,阿根廷
CL-48
火奴魯魯
1935.9.10
1937.8.26
1938.6.15
1959.11.17,解體
CL-49
聖路易斯
1936.12.10
1938.4.15
1939.5.19
1951.1.22,巴西
CL-50
海倫娜
1936.12.9
1938.8.27
1939.9.18
1943.7.6,戰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