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辣”空空飛彈

“毒辣”空空飛彈

1962年,“三角旗”飛彈設計局和比斯諾瓦特(Bisnovat)總設計師開始共同研製一種新型的專門用於攔截高空目標的遠程空-空飛彈,這就是R-40(西方國家稱之為AA-6“毒辣”)。後來,R-40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制導系統的R-40R和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R-40T。1970年開始服役,主要用於裝備米格-25及米格-31飛機。其配用的導引頭有半主動雷達和紅外兩種,可在地面互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毒辣”空空飛彈
  • :6.2米
  • 體直徑:355毫米
  • 翼展:1.8厘米
簡介,基本信息,

簡介

針對雙引擎的米格-25,E-155攔截機、E-55P偵察機和E-150重型截擊機家族裝備有K-9和K-8飛彈,K-40結束了只有一種載機的歷史。這繼承了1962年2月5日作出的第131號決議。在1964年底,這個政府檔案詳細的說明了該系統被相關國家引進實驗的條款。攔截機飛彈系統的研製指定由M.比斯諾瓦特帶領的OKB-4設計局設計完成。半自動雷達搜尋系統由第648號研究所設計,紅外線搜尋系統由中央TZKB-589設計局設計並完成,自動駕駛儀指定由OKB-3設計局設計並完成,組合雷達的光學易爆裝置由第571號研究所設計並完成,固體推進發動機由KB-2研究所的第81號工廠研製。
為了裝載飛彈,航空器的載重量被設計增加兩倍。它的空間結構像裝備有R-40T和R-40R飛彈的米格-25P戰鬥機。與此同時,專為圖-128-80設計的K-80飛彈正在研製。這種飛彈計畫利用“龍捲風-A”雷達制導。這種雷達以裝備在 圖-128-80上的“龍捲風”雷達為基礎研製的。
然而,當一個新的設計元素提出的時候,新的問題也產生了。S-155攔截機在飛機的速度超過兩倍音速時才能使用。航空器和飛彈的組合決定了飛彈只能掛載在飛機翼尖上。在高速行駛時,這個部位可以達到攝氏300度。這就引出材料高溫的問題。所以此時應該解決設備效率的問題,以避免達到著火點。穩定的能量參數能夠達到相應的低溫度。在戰鬥中提供滿意的動力參數是重要的。
因此,研究必須從不能安裝K-80的實際情況出發。在1962年,K-40飛彈的概念模型被提出。它提出了兩個設計變數。隨著發展的繼續,一個方案被選擇了。並非如K-80所用的標準方案,電動機放置在飛彈的中央位置,它能提供飛彈控制系統的精密動態參數。一個大的翼面在高度上提供了飛彈較好的裝備位置而且成為減退同步誤差影響的因素。飛彈設備的最重要部分放置在飛彈的前方,彈頭和飛機電力供給系統被放置在後面的部分。
首先,他們為KU-46 彈頭設計了精密的電源起爆裝置。為確保彈頭爆炸的準確性,專門研製了抗干擾熔絲與“Aist-M”光學雷達結合的引爆熔絲。
經核准,為PRD-134引擎設計的是雙噴嘴。作為歷史上第一顆“俄制”空空飛彈,它用了高能量金屬燃料。為了免除熱量的威脅,在鈦外殼上加了絕熱層。為了保證內部作業系統的溫度正常,一個特製的氟利昂冷卻系統安裝在發射台上。高溫陶瓷被用在了飛彈的頭部。同樣的原理,光學陶瓷被用在了T-40AL的紅外線搜尋系統上。
R-40T飛彈的研發過程由於一些變化被減慢了。首先,1964年5月25日的政府決議包括:研發單位OKB-3(自動駕駛儀的設計方)併入OKB-52研發單位內。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被作為項目經理人來解決各組織的分配。K-40飛彈的自動駕駛儀被轉到第118號工廠。然後,雷達搜尋系統被從648研究中心轉到113研究中心。從這開始,以E.格尼斯塔為首的設計小組繼續執行研製K-40飛彈的任務。飛彈研製的速度被減慢了。項目負責人甚至考慮到用K-80的設備啟動S-155飛行試驗可能性,用來進行圖-128的研製。工作從改良“龍捲風-A”雷達和E-152機載的K-80飛彈入手。然而,項目的其他部分延緩了項目的發展。最初的項目計畫下馬。
大量的新技術解決方案被套用在蘇聯研製的第一個單脈衝雷達搜尋系統PARG-12上,它是以E.格尼斯塔為首的設計小組設計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形成四個可以轉動70度的圓形天線。使用一個卡塞格倫望遠鏡。在雷達內部他們用了以正餘弦形式變壓,帶有測距儀和原始的微波震盪器及能防干擾的計算機。採用特殊的方法,增加反干擾能力,以自我保護,其中包括紅外線搜尋系統。
在改良的圖-104 42736飛行實驗室中,“龍捲風-A”機載雷達和飛彈設備裝備在機上。第一次裝備了偵察矯正系統的米格機-25在1965年3月15日出現了。第一架換代攔截機在 1965年10月26日試飛。1967年4月16日出現的第三代攔截機原形充分的裝備了雷達和動力設備。讓試驗班機裝備雷達是從1967年4月16日開始的。弗拉基米爾羅夫卡空軍設備從1968年八月到1970年二月裝備了武器系統。一個 1971年2月12日通過的決議闡述了以米格-25-40的名義確認對武器系統的接受度並進入了運作。裝備的雷達叫做RP-SA,裝備的飛彈是R-40。R-40在基輔一家名為“Artem”的工廠批量生產。在19世紀70年代早期,一個關於蘇聯軍用武器的記錄片公映,一些鏡頭展示了帶有該飛彈的米格-25P戰鬥機。該圖片在西方的期刊上被公布出來,R-40 飛彈自此以後被定名為AA-6“毒辣”。
在1976年別連科駕駛米格-25P叛逃日本後,蘇聯開始著手改造米格-25,並設計出了米格-25PD攔截系統。此次改造主要安裝了新型的Sapfir-25雷達,用來替代原先的“龍捲風-A”。因此,R-40也改造成為了R-40D(亦稱R-46,包括R-40RD和R-40TD,後來又升級發展出了R-40D1),改進了抗干擾能力並安裝了更靈敏的自引飛彈頭,使該飛彈能夠更有效地攻擊低速飛行中的目標。
該型飛彈先後出口到11個國家,已於1991年停產。

基本信息

發射重量:65千克
彈頭:70千克高爆穿透
制導:慣性和半主動雷達制導(R-40R),慣性和紅外製導(R-40T)
推進:固體推進火箭發動機
射程:30公里(R-40), 50公里(R-40TD,R-40RD)
射速:4.5馬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