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樹”彈炮合一近程防空系統

俄羅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和“克里瓦克”3型護衛艦共安裝了30套“栗樹”艦載彈炮結合防空作戰系統。“栗樹”音譯“科爾迪克”,出口型名叫“卡什坦”。這種新式的“栗樹”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因比美國艦載“密集陣”近程防空系統更有威力而為國際傳媒關注。它與俄陸軍的“通古斯卡”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一起被國際業界稱為“世界上最有效的近防系統”。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武器研製,技術特點,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艦炮是在海戰中最早使用的艦載武器。在二戰中,艦炮成為作戰艦艇防空、對岸和對海上目標攻擊的主要武器。20世紀50年代以後,飛彈的出現對艦炮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大口徑艦炮的一些作用被飛彈取代,因而在世界上出現了忽視艦炮的現象。但在20世紀80年代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部分水面艦艇由於只安裝防空飛彈,導致在近距交戰中損失慘重。此戰後,英海軍吸取教訓,為水面戰艦迅速採購了美國的“密集陣”和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炮武器系統。多管近防艦炮系統由此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重視。小口徑的多管近防艦炮在執行防空、反導任務中,憑藉高射速和對低空目標的射擊效果,可有效彌補飛彈對空防禦和對海上目標射擊的攔截死區,是艦艇低空防禦必不可少的武器。採用高新技術的多管近防炮具有其他武器無法替代的末端反導的獨特作用,使它在未來的高技術海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武器研製

俄羅斯海軍一直重視艦艇近防炮的研製和使用。還在1975年,圖拉儀器儀表設計局(KBP)就開始與9個工業部門的130多個廠家聯手研製“栗樹”,1986年正式提交了兩套樣炮系統,並進行全系統的陸上定型試驗,1987年轉入水面艦艇海上試驗,1988年開始小批量試生產。然而不久,蘇聯解體,合作團隊被解散,“栗樹”的研製計畫受到很大影響,直至近年才慢慢恢復、改進和定型。“栗樹”系統的整個研製工作耗時18年。

技術特點

“栗樹”屬於全球第3代近程防空武器系統。俄羅斯設計師在分析、對比國內外近程反導武器系統的基礎上認為,僅憑多管小口徑火炮要在1.5公里距離內有效地攔截20世紀90年代前後出現的反艦飛彈是極為困難的,最佳的選擇便是彈炮結合。作戰時,“栗樹”首先發射防空飛彈攔截遠距離處的來襲目標,充分發揮防空飛彈命中精度好、毀傷機率高的特長;多管小口徑火炮承擔後續攔擊和補充打擊的任務。
“栗樹”系統將武器與光電火控系統合為一體。它由指揮單元和戰鬥單元兩大部分組成。整個系統採用模組化結構設計,體積小、重量輕,可裝在多種艦艇上,還可以作為陸基防禦武器。根據艦艇排水量和作戰任務,指揮單元和作戰單元可靈活地組成多種配置形式。自動雷達/光電火控系統可以在一分鐘內對6個空中目標進行跟蹤和攻擊。搜尋雷達對雷達截面積0.1平方米、高度15米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2公里,對雷達截面積5平方米、高度1000米的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45公里,如出現制導雷達受到干擾的情況,可轉入紅外製導方式。
“栗樹”的戰鬥部分由2門AK-630K型6管30毫米艦炮和8枚SA-N-11防空飛彈組成。主體炮塔重3.8噸。兩門6管火炮分別安裝在旋轉式炮塔的兩邊。火炮身管壽命長,可發射4萬發炮彈,配用殺傷爆破燃燒彈和曳光殺傷彈,採用無彈鏈供彈方式和電擊發方式,炮口初速為900米/秒,有效射程500米~5公里,射速4400發/分~1萬發/分。兩組4聯裝SA-N-11防空飛彈發射管分別安裝在火炮上方,隨火炮一起轉動和俯仰。飛彈直徑170毫米,長2.633米,最大飛行速度900米/秒,有效射程為1.5~8公里,有效射高5~3000米。飛彈由桿式殺傷型戰鬥部、兩級火箭發動機等組成。在炮塔下面有飛彈儲存艙室,最多可存儲32枚飛彈。飛彈再裝填時間1.5分鐘。SA-N-11防空飛彈對來襲反艦飛彈目標的毀傷機率為80%~90%,而兩門6管30毫米火炮對目標的毀傷機率可達50%。

總體評價

“栗樹”彈炮結合系統對來襲飛彈目標的毀傷機率超過95%,反導性能非常優異。而美國“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被認為是美軍水面艦艇對外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它最大射速4500發/分,遠低於“栗樹”,要攔擊稍遠點來襲目標,需靠“海拉姆”飛彈,反應就不如“栗樹”來得快。不過,“栗樹”是彈炮結合體,顯得比“密集陣”笨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