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劍”空空飛彈

據《簡氏防務周刊》2001年7月12日報導:台灣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批露了更多的“天劍”1空空飛彈細節,台灣將該飛彈使用在了“羚羊”自行地空飛彈系統上。具有新任務的“天劍”飛彈上的許多關鍵部件已經進行了改進,包括加裝了更大的尾翼、採用了新的制導技術和改進固體燃料發動機。“羚羊”系統基於美國提供的不帶裝甲的通用高機動多用途4×4輪式車底盤。底盤的後部安裝一基架,基架上裝有4枚紅外尋的發射後不管飛彈、前視紅外裝置和雷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劍”空空飛彈
  • 外文名:Sky Sword
  • 裝備範圍:台灣地區
  • 生產廠商:中國台灣中山科學院
基本信息,基本簡介,主要特點,“天劍Ⅰ”型,“天劍Ⅱ”型,總體評價,

基本信息

“天劍”空空飛彈
“天劍”空空飛彈“天劍”空空飛彈
型號(中文):天劍
型號(英文):Sky Sword
別名(中文):“天劍”空空飛彈
別名(英文):
裝備範圍:台灣地區
生產廠商:中國台灣中山科學院

基本簡介

“天劍”是台灣中山科學院自行研製的高性能中近程空空飛彈,80年代初開始研製,“天劍Ⅰ ”型於1986年4月下旬由F-15F戰鬥機攜帶升空,作空中自由飛行試射,幾次試驗發射均獲成功。1989年開始生產,1992年開始裝備台灣空軍。裝備的機種有F-15E/F及IDF戰鬥機,也可能裝備F-16戰鬥機,以取代現用的美制“響尾蛇”飛彈。它的主要任務是攔截中近程飛機。該飛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紅外尋的制導、雷射近炸引信和環形高爆殺傷戰鬥部,其外形與AIM-9L“響尾蛇”飛彈相似。預計台灣空軍將採購10000枚左右的“天劍Ⅰ”型空空飛彈,單價約25.2萬美元。
“天劍Ⅱ”型是繼“天劍Ⅰ”型之後新研製的一種中程空空飛彈,其性能高於AIM-7F“麻雀”空空飛彈,接近於先進中程空空飛彈。1988年首次公開,1995年開始生產並裝備,即將成為台灣主力戰鬥機的主要機載武器。預計台灣空軍將定購3000~4000枚“天劍Ⅱ”飛彈,單價約67.15萬美元。

主要特點

“天劍”Ⅰ型空空飛彈
“天劍”Ⅰ型空空飛彈“天劍”Ⅰ型空空飛彈
“天劍Ⅰ”飛彈紅外導引頭採用線性排列的銻化銦探測器,可以對熱源進行掃描成像,從而克服了早期紅外點源尋的導引頭靈敏度低、攻擊角度窄的缺點。該飛彈的攻擊能力較強、格鬥性能好,與“響尾蛇”AIM-9L飛彈相比毫不遜色。
“天劍Ⅱ”飛彈具有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攻擊性能和較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殺傷力較強,具有攻擊多目標的能力。
主要缺點是:紅外導引頭易受雲和不良天氣的影響。

“天劍Ⅰ”型

台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空空飛彈及其相關技術,用於裝備其自行研製的IDF“經國”號戰鬥機。整個計畫都是在美國的協助下進行,並且在早期還有韓國的加盟。負責空空飛彈研製的是位於台北的“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簡禰“中科院”)。由手技術基礎薄弱,若一開始就研製中距空空飛彈會有很大難度,於是“中科院”決定先以美制么,M-9L“響尾蛇”為藍本開發紅外製導的近距格鬥型空空飛彈,並將其合名為“天劍Ⅰ型”空空飛彈。1986年,“天劍Ⅰ”格鬥飛彈進行了首發試驗,1988年開始預生產,但直到1993年才摩到“準生證”正式乃口入台空軍現役。“天劍Ⅰ”型空空飛彈外形與AlM-9L極為相似,採用鴨式氣動布局,被動紅外製導,導引頭採用製冷銻化銦元件,可全向攻擊,最大離軸角為30°。戰鬥部為重11千克的連續桿式殺傷戰鬥部,由雷射近炸引信起爆。美國軍方一直宣稱“天劍I”完全拷貝了“響尾蛇”的技術,根本談不上自行研製,充其量只是把AIM-9L放大了一號(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天劍Ⅰ”空空飛彈的關鍵部件都是從美國進口)。台軍方稱“天劍Ⅰ”空空飛彈的性能接近美制AIM-9L飛彈,而且導引頭更加精密。不過從該型飛彈遲遲不能投產,而且生產量只有300枚的事實可以判斷出其性能不會好到哪裡去。
“天劍Ⅰ”空空飛彈的主要技術參數:彈長2.84米、彈徑127毫米、翼展609毫米、彈重90千克、最大射程18千米、有效射程10~15千米、飛行速度2.5馬赫,機動過載26~30g。
捷羚”系統

“天劍Ⅰ”型空空飛彈
“天劍Ⅰ”型空空飛彈“天劍Ⅰ”型空空飛彈
由於台灣陸軍現役裝備的美制“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射程較近(如果擊中目標,目標殘骸很容易拋到稠密的居民區)、威力低且價格昂貴.因此為了加強機場的近程防空,台軍方決定在“天劍Ⅰ”飛彈的基礎上發展一種近程車載防空飛彈發射系統,代號“捷羚”(由於負責其研發的總工程師為女性因而得名,這在台軍眾多的武器中可謂特殊的一例)。整套系統包括:裝在美制“悍馬”車(或其他車輛)上的4聯裝飛彈發射裝置,台“中科院”自行研製的MPQ-78火控雷達、敵我識別器、前視紅外探測器(裝在4聯裝發射裝置左側)、人工自視瞄準器等。“捷羚”系統採用遙控方式發射,可在夜間或能見度較差的環境下瞄準目標,具有一定的抗電子干擾及抗紅外干擾能力。由於“天劍Ⅰ”空空飛彈的殺傷威力和射程都比“復仇者”大,且能夠自產(不用被美國人狠敲竹槓),因此台軍對其性能頗為滿意。目前“捷羚”系統已開始量產,未來將逐步取代“小懈樹”低空飛彈系統,成為台軍低空近程防空的骨幹火力。

“天劍Ⅱ”型

“天劍Ⅱ”型空空飛彈
“天劍Ⅱ”型空空飛彈“天劍Ⅱ”型空空飛彈
“天劍Ⅱ”是台灣在美制AIM-7M“麻雀”中距空空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一種空空飛彈,1988年首次公開,1989年試射,1991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1996年開始裝備台灣自製的IDF“經國”號戰鬥機。“天劍Ⅱ”空空飛彈全長3.6米.發射重量為183千克,配有30千克的高曝戰鬥部,採用了主動近炸引信和觸發引信.殺傷力較強。其動力裝置為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使飛彈速度達到了2.5馬赫。台“中科院”的工程師稱“天劍Ⅱ”空空飛彈有效射程可達70千米,彈上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有效探測距離為30千米,並有較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其技術水平可與美國的AIM-120C中距空空飛彈相媲美。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比如“天劍Ⅱ”空空飛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是由在競爭AIM-120空空飛彈主動雷達導引頭項目中落敗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而且美國AIM-120上裝備的由雷聲公司生產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的作用距離也不過15~20千米,試問“天劍Ⅱ”採用的美國人未看中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怎么可能達到30千米的作用距離?再從戰機火控雷達以及飛彈的制導技術分析,美國AIM-120空空飛彈在先進機載火控雷達的控制下,最大有效射程也只有迎頭50千米,而台灣空軍IDF戰鬥機裝備的火控雷達為美國的淘汰產品,試問·天劍Ⅱ”空空飛彈的有效射程如何能超過美國AIM-120(“天劍Ⅱ”空空飛彈合理的有效射程應該在30~40千米左右)?另外,從台灣引進AIM-120空空飛彈以及台灣到現在還在花巨資組裝AIM-7M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的事實也可以看出,“天劍Ⅱ”空空飛彈的綜合性能不會太好。其實台空軍私底下也承認“天劍Ⅱ”飛彈問題不少,作戰性能難以令人放心。比如該飛彈的製造工藝極其複雜,每年只能勉強生產30餘枚,被戲禰為“手持榔頭敲打出來的飛彈”;另外,“天劍Ⅱ”的陀螺儀為機械式,誤差較大。聯想到台灣的軍事採購政策,“天劍Ⅱ”空空飛彈不過是台灣逼美國人賣AIM-120的騙人把戲罷了。;;
“天劍IIA”反輻射飛彈
該彈是在“天劍IIA”空空飛彈的基礎上配備新的被動雷達和紅外成像複合導引頭、制導設備而成,能夠在鎖定電波頻段後對輻射源進行俯衝攻擊。很多人會問,既然是反輻射飛彈,在裝備了被動雷達導引頭後,為何要加裝紅外成像導引頭呢?因為大型輻射目標如預警機及地面預警雷達都會有熱源以及電磁寄生輻射,當大型輻射目標關機以後,飛彈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可以根據大型輻射目標的熱源進行攻擊。台灣軍方人士稱:台研製的反輻射飛彈是效仿美軍60年代將AIM-7“麻雀”空空飛彈改裝成AGM-45“百舌鳥”反輻射飛彈的經驗,只不過台所研發的“尋標器”較美方的水準高,性能甚至直逼美軍現役的AGM-88“哈姆”系列高速反輻射飛彈。而且由於反輻射飛彈具備強烈的主動攻擊性,因此即使將來美方不售台AGM-88反輻射飛彈,台軍也將會擁有自製的反輻射飛彈武器。
台軍方目前對外宣稱“天劍IIA”反輻射飛彈已經研製成功,但還沒有進行實彈射擊。事實上,台灣戰鬥機要使用反輻射飛彈尚存在很大困難,首先是“天劍IIA”反輻射飛彈的性能欠佳。該飛彈沒有位置記憶功能,如果遇到目標關機,其性能將大打折扣。即便其裝備了紅外成像導引頭,在遠距離上也不可能發現目標:就算在近距離,如果目標能夠迅速轉移或迅速降溫(或者禁止),再或者打幾發紅外干擾彈,即可使紅外成像導引頭失效。其次是反輻射飛彈的射程很近,載機要冒很大風險。如美國AGM-88飛彈實際射程只有25千米,意味著攜帶反輻射飛彈的戰鬥機必須靠近到距離對方雷達系統25千米以內才能發動進攻。試想一下,以旨空軍的實力,在執行反輻射作戰時很可能是沒有打到目標,自己反而被消滅了。
有人會問反輻射飛彈的有效射程怎么會這么短寧這個距離是美國空軍根據多年來的反輻射作戰經驗確定的。因為發射高度在1200~2000米之間.目標距離在28千米以內時,反輻射飛彈才會有較為滿意的捕捉雷達波束的機率。美國早期的AGM-45A/B反輻射飛彈射程雖然已達40千米,隨後由“標準”艦空飛彈改裝而來的AGM-78最大射程更達到55千米,但在越南戰場的實戰使用中,美軍發現在30千米以上距離導入雷達波束的飛彈不到1%,在25430千米距離上導入雷達波束的也只有7%;而在20千米以內發射時,導入雷達波束的機率則達到了70%。美軍現役的主力反輻射飛彈——AGM-88雖然在接收頻寬上擴展很大,但導入波束的機制與越戰時期沒有本質區別,因此發射距離和導八波束的情況也就沒有根本性的改觀,這也是美軍將AGM-88飛彈的作戰射程定為25千米的主要原因。台灣“天劍IIA”反輻射飛彈最大射程雖然能夠達到40千米,但同樣也存在截獲波束的機率問題,因此其有效射程不會大於25千米。
“天劍Ⅱ”垂直發射型飛彈

戰鬥機
戰鬥機戰鬥機
由於台灣海軍水面艦艇缺乏可靠的防空飛彈,而進口先進艦載防空飛彈,在艦艇適裝性上又遇到麻煩(有人認為台灣海軍可以買美國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先不說美國人賣與不賣,就算想賣,台灣現有的水面艦艇也根本裝不下這么龐大的系統),因此台灣海軍決定用“天劍Ⅱ”空空飛彈來發展艦載垂直發射型。然而,研製艦載垂直發射系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良好的防空飛彈,而這飛彈必須具有推力矢量控制;其次,要有良好的火控系紈再次,必須要足夠大的艦體。2005年春,台灣“中科院”宣稱:經過多年的研發,台灣已突破冷射技術瓶頸,完成了“天劍Ⅱ”艦載垂直發射飛彈的驗證工作,預計2006年即可將這型自製的高性能艦空飛彈系統裝備在“康定”級護衛艦上。但是,該型飛彈的艦載火控系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上艦測試過,且“天劍Ⅱ”的火控系統與法國製造的指揮系統的協調問題也沒有解決,更沒有真正在艦上打過靶;再加上2003年“天劍”Ⅱ垂直發射型在陸上首次試射即告失敗的先例,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對這樣的“先進飛彈”充滿信心。
“天劍Ⅱ”增程型飛彈
為了有效增加空空飛彈的有效射程以及增強攻擊高機動目標的能力,因此發展裝衝壓發動機的超遠程空空飛彈就成為今後空空飛彈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目前,歐洲研製的“流星”、俄羅斯研製的KS-172以及美國在研的AAAMM等新一代空空飛彈射程均已達到150千米以上,有的甚至達到300~400千米,從而對敵方空防圈內的高價值目標(如預警機)構成了巨大威脅。不過這些飛彈都還在發展中,尚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成熟。面對空空飛彈的這種遠射程發展趨勢,不甘寂寞的台灣“中科院”也來湊熱鬧,在“天劍Ⅱ”的基礎上加裝衝壓發動機。由於技術基礎差.在2005年早些時候的試射,增程型“天劍”Ⅱ空空飛彈以失敗告終(因衝壓發動機沒有點火工作)。筆者認為,不考慮自身實力和基礎條件,台灣“中科院”的這種“大躍進”式發展純粹是一種頭腦發熱的技術冒險。
“天劍Ⅱ”地空型飛彈
有訊息報導,台灣“中科院”為了提高“捷羚”系統的有效殺傷範圍,打算將“天劍Ⅱ”型空空飛彈植入“捷羚”系統。如果真的如此,“捷羚”系統的有效殺傷範圍的確會有大幅增加。但是,我們聯想到“天劍Ⅱ”的產量如此小,且空空飛彈變成地空飛彈以後射程會大大減少,再加上價格超級昂貴(單價在100萬美元以上),因此,台軍能裝備的數量必然將十分有限,最多是在“捷羚”系統一個營的範圍內多加2~4枚。;

總體評價

客觀的講,如果按軍工產品的科研發展思路來衡量,台灣“天劍”系列飛彈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但是,由於台軍工企業和科研部門技術基礎差,導致大部分關鍵技術都要依靠進口,自身得不到多少提高。同時由於生產規模小,嚴重製約了軍工企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再加上台灣當局崇洋媚外,扼殺了軍工企業生存空間,結果造成台灣軍工企業完全成為台灣當局的政治棋手如果短時間達不到外購武器目的,則台軍工企業還有一口殘羹可吃;一旦外購武器目的實現,則台軍工企業馬上就要挨餓(軍方訂貨大幅減少或乾脆取消)。從本質上講,如果台灣當局繼續堅持“以武拒統”的頑固立場,不顧兩岸人民期盼統一的願望,那么台灣軍工企業就永不可能有出頭之日,類似“天劍”系列飛彈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武器也就會繼續層出不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