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驚詫”論

“友邦驚詫”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各地愛國學生先後三次到南京舉行請願活動。開始,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學生採取欺騙手段,說什麼要依靠“國聯公理之判決”,要學生回去“安心讀書”;後來竟下令槍殺學生,打死打傷一百多人,還發出通電給學生加上了種種罪名,並說什麼學生行動引起友好國家(指美、英、法等國)的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家將不像個國家了”,要求各地軍政機關對學生嚴厲鎮壓。在這樣一個險峻的時刻,魯迅先生挺身而出,從反動電文中拎出“友邦驚詫”的謬論進行批駁,寫下了這篇時事短評。魯迅用他那支又潑辣、又幽默、又鋒利的筆,揭露了極端兇殘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投敵賣國罪行,揭穿了極端兇惡的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友邦驚詫”論
  • 作者魯迅
  • 寫作日期:1931年
  • 性質:論文
作者簡介,原文,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論文集《》,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西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原文

只要略有知覺的人就都知道:這回學生的請願,是因為日本占據了遼吉,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而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夥。讀書呀,讀書呀,不錯,學生是應該讀書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爺們不至於葬送土地,這才能夠安心讀書。報上不是說過,東北大學逃散,馮庸大學逃散,日本兵看見學生模樣的就槍斃嗎?放下書包來請願,真是已經可憐之至。不道國民黨政府卻在十二月十八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橫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的罪名,而且指出結果,說是“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麼東西!
即使所舉的罪狀是真的罷,但這些事情,是無論那一個“友邦”也都有的,他們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擺什麼“驚詫”的臭臉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誇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幾句電文,說得明白極了:怎樣的黨國,怎樣的“友邦”。“友邦”要我們人民身受宰割,寂然無聲,略有“越軌”,便加屠戮;黨國是要我們遵從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則,他就要“通電各地軍政當局”,“即予緊急處置,不得於事後藉口無法勸阻,敷衍塞責”了!
因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無法勸阻”,學生們怎會“無法勸阻”?每月一千八百萬的軍費,四百萬的政費,作什麼用的呀,“軍政當局”呀?
寫此文後剛一天,就見二十一日《申報》登載南京專電云:
“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茲據張自述,當時因車夫誤會,為民眾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並無受傷之事。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亦當時出來,更無失蹤之事。”而“教育訊息”欄內,又記本埠一小部分學校赴京請願學生死傷的確數,則云:“中公死二人,傷三十人,復旦傷二人,復旦附中傷十人,東亞失蹤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蹤一人,傷三人,文生氏死一人,傷五人……”可見學生並未如國府通電所說,將“社會秩序,破壞無餘”,而國府則不但依然能夠鎮壓,而且依然能夠誣陷,殺戮。“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寫於193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