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地名)

西門町(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門町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北方,是台北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本,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門町
  • 外文名稱:Ximenting
  • 地理位置:台灣台北市萬華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西門紅樓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台灣 台北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現狀,歷史沿革,街區文化,電影街,青少年天堂,紅包場,風味特產,美食,中華商場,起建與落成,黃金時代,從沒落到化為瓦礫,旅遊景點,西門紅樓,八角堂,劇場戲院,大火與紙風車,交通信息,名勝古蹟,

現狀

西門町,在台灣通常是指台北市的西門町。該區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北方,為台北市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最具特色的則是台北市第一條且有指標性意義的徒步區。這裡交通發達,不僅是大台北公車來往密集的地方,台北捷運藍線和綠線的交會點西門站也於此。同時,西門町是台北著名的流行商圈,最具特色徒步區是台北第一條專為行人設定的區域,紅樓、刺青街、電影街、KTV、萬年大樓、萬國百貨、誠品書店和各式各樣的精品小店都可以在西門町看到,是台北民眾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
台北市西門町的知名零售商有很多。所以當你想到要去西門町的時候,就可以先了解想要去哪一家店打牙祭,西門町除了有很多吃的商店,接下來最多就是穿的,服飾店及各種樣式衣服,應有盡有。
西門町一般而言包括中華路、康定路、漢口街及成都路之內的範圍,由於中華路公車路線密集,所以也是公車轉乘的重點區域,台北捷運的藍線、綠線亦在此設立西門站。

歷史沿革

西門町得名自日本時代行政區畫-西門町;日治時期西門町約為今成都路、西寧南路、昆明街、康定路之一部,但今日之西門町更為廣大,尚包括有昔日之新起町、若竹町等,並不全然相同。
西門町因為位於台北城的西門外,因此得名。在昭和時代,西門町原本還只是一片荒涼的地方,後來日本人決定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設立休閒商業區。其中最早的娛樂設施為1897年的台北座、1902年的榮座(現為新萬國商場)及1908年的八角堂(西門紅樓)。
西門町名稱由來起源於日本時代當地的行政規劃,由於地理位置恰位在台北城西門外,故稱西門町,範圍大約為今日的成都路、西寧南路、昆明街和康定路的其中部分,另外還有新起町和若竹町等等;西門町原來只是一個偏遠地帶,發展並不興盛,後來日本政府決定模仿東京淺草區的規劃,在這裡設至台北座、榮座和八堂等等,讓西門町逐漸在台北城嶄露頭角;公元1930年代西門町許多電影院、戲院林立,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影業依然興盛,約在1980年代後期台北城陸續往東發展之後才逐漸落寞,1990年代後期規劃了行人徒步區,周末和國定假日禁止車輛通行,讓許多青年學子可以來西門町恣意的逛街漫步,至今西門町更成為小型活動、簽唱會和記者會的場地,也有10多家以上的電影院在這裡營業,成為台北著名的商圈

街區文化

電影街

1930年代開始,西門町成為台北著名的電影街,日本戰敗後,榮景也繼續維持下去,40年代起每家戲院門庭若市,黃牛票猖獗,電影院一家接著一家開,僅武昌街二段就連開了十多家戲院,其盛況自此可見一斑。但由於台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西門町許多機能被取代,80年代起逐漸沒落。90年代後期,台北市政府與西門町當地商家,重新將西門町規劃為行人徒步區,並在周末和國定假日禁止車輛通行,才又將青少年拉回這個區域。在西門町,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小型演唱會、簽唱會、唱片首賣會登場,各種電影宣傳、街頭表演等等活動也常常可見。西門町還有20家以上的電影院,在台北要看首輪電影,西門町幾乎都找得著。而各種大小店家則有6千間左右。
西門町西門町

青少年天堂

西門町被稱為台北的“原宿”,除了有日文雜誌專賣店外,各種日本的書籍、唱片、服飾等,幾乎都同步流行,是所謂“哈日族”的天堂。除了獨立的街邊商店之外,這類商店也特別集中於區域內幾棟專門的集合商業建築裡面,其中較著名的包括有老字號的萬年商業大樓,獅子林廣場,乃至於較後期的萬國百貨與誠品116等等。
此外,當年林青霞就是在西門町與友人逛街時由星探發掘而起,成為了有名的電影明星。
但是,正因為青少年聚集密度高,所以西門町也與東區、士林夜市並列台北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地方。此外,西門町也是台北市著名的“援助交際”(學生賣春)場所。

紅包場

紅包場是一種台灣的歌廳形式,多分布於西門町徒步區的漢口街、峨嵋街、西寧南路上。
西門町西門町
紅包場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針對由中國大陸來台的軍官、軍眷,模仿上海歌廳形式設立,一開始並無“紅包場”的稱呼,因為後來有聽眾為了鼓勵自己喜愛的歌手,會直接將金錢包在紅包袋中,上前獻給演出中的歌手,漸漸的這種類型的歌廳,被稱為紅包場。
早期紅包場演唱的曲目多是1920-1950年代上海的流行歌曲,例如天涯歌女、舞衣、蘇州夜曲、秋水伊人等,聽眾也多屬於年紀較長的老兵,歌廳為了招徠客人,會為歌手另外取個“小周璇”、“小白光”等稱號,歌手也會刻意模仿當時歌手的演唱方法。
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和聽眾的轉變,曲目也由上海時期,轉為1950-1970年代在台灣、香港等地的流行歌曲,例如神秘女郎、情人的眼淚、意難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問白雲、甜蜜蜜。歌手的舞台肢體動作也較以往活潑。
紅包場的消費不高,歌手多穿著華麗的禮服,舞台上下交流互動熱絡是紅包場的特色之一。

風味特產

西門町也有獨特的名產,例如中華路上的鴨肉扁、巷子內的阿宗面線、專賣滷味的老天祿、成都路上的成都楊桃冰與蜂蜜咖啡,加上許多日式餐廳(例如峨嵋街的美觀園)及傳承中國口味的各式外省餐廳,將老台北人及新台北人的味覺搭起了傳承的橋樑。
在電影《向左走向右走》中,梁詠琪尋找金城武的場景就是西門町.也賦予了現代西門町更新的意義。

美食

西門町所發展出來的流行商圈,自然而然地也帶動了美食小吃的風潮,當地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發展更讓美食小吃聞名台灣甚至享譽國際,成為台北旅遊朝勝的所在;“老天祿滷味”首推西門町美食代表,像是鴨舌、鴨翅、雞爪、雞翅、豆乾等等滷味都是老天祿的招牌,是國內外遊客或是大明星來台指定的美味;“阿宗面線”門口總是站著許多民眾捧著一碗麵線大快朵頤,這是阿宗面線才看得到的特色,鹵大腸、面線、香菜、蒜泥和黑醋所交織成的面線羹湯令人再三吮指;“成都楊桃冰”50年以上老店,各式各樣的楊桃冰涼飲品讓人在夏日解渴透心涼,也有鳳梨、李子等等古早風味喔!西門町還有“美觀園”日式料理、“鴨肉扁”台灣小吃、萬年甜不辣以及麻辣火鍋、日式咖哩飯和甜甜圈等連鎖店,是來到西門町不可錯過的美食!

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是台北市一座已拆除的大型商場,原址位於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連棟式的樓座所組成,於1961年落成啟用。
中華商場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後來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的施工進程等需求而於1992年被拆除,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畫而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中華商場的位置與清領時期所興建台北府城的西城牆位置大致重疊,城牆的高度則約略為商場二樓的高度。到了日治時期,西城牆連同西門於1900年代初被全面拆除,城牆原址隨後配合已填平的西護城河稍作拓寬,改築成為西三線路(即現今的中華路一段)。由於西三線路在興築之前已有鐵路沿路行經,所以總體路幅比當時的其他三條三線路來得寬廣。

起建與落成

1949年國共內戰時,大批軍民隨國民政府大規模撤退來到台灣,許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居民因為一時無法在台北市找到適當的棲身之處,市政府為求有效安置,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與治安問題,被批評為“都市之瘤”。
1960年,市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分期負擔20年租金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工程進展相當快速;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
八座商場建築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別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

黃金時代

中華商場落成後,總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八座商場建築中,每一座商場內的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有其特色: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周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鋪子則零星穿插其間;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小館”、“點心世界”等;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別位於和、平兩棟。早期中華商場內商家與顧客漫天叫價、討價還價(甚至殺價)的交易風格盛極一時,懂得行情的顧客較有機會買到價格實惠的物品。
1960年代與1970年代,是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由於西邊即為日本時代以來的休閒娛樂街區-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場落成後數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台灣首間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於中華路上),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商圈,配合周圍方便的交通(多條公車路線行經),共同形成當時大台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
除此之外,西門圓環及其以北商場建築棟與棟間的重要路口,後來亦設定行人天橋,不但藉此得以安全跨越鐵路平交道,連絡中華路東、西兩側,還可以直通商場二樓。由於商場位置離台北車站並不算遠;且在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北上的列車進入台北車站之前,必定會經過商場西側的鐵道,因此中華商場經常成為中南部遊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而商場的屋頂,也曾經成為各家企業競相設定大型霓虹燈廣告的場所,入夜之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更襯托出街景的亮麗。

從沒落到化為瓦礫

到了1980年代,隨著台北市的商業重心逐漸東移,加上原有消費型態的快速改變,年久失修,已經顯得陳舊的中華商場吸引力與日俱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而整個西區商圈幾乎也都逐漸面臨老舊所帶來的瓶頸。沿商場西側而行的鐵路,雖然已經於1989年地下化,但商場西側長久累積下來的髒亂,卻已經難以改善;且對都市景觀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台北捷運的興建計畫中,南港線與板橋線將行經中華路,並設定西門站,須取得工程所需用地。因此隨著中華路改造計畫的提出,市政府決定拆除商場,並提出後續方案:包括未來優先進駐預定興建的西門地下街及費用補償等。但由於此時商場內租戶以年紀較大者居多,有些租戶經濟能力較薄弱,以及情感上因素使然,因而引發普遍反彈,拆除前夕甚至頻傳激烈抗爭。1992年10月20日,市政府正式下令拆除商場;六個月後,八座商場建築全部被拆除殆盡。
原本在商場內作生意的商家,有一些搬遷到附近或較遠的地方繼續營業(例如販售音響的商家移到中華路東側和武昌街;販售電腦周邊產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華商場,也有一些移到西寧(南路)電子廣場;小吃店移至商場拆除當時尚未整建的原 理教公所遺址…等),但更多的商家卻從此消失無蹤;當時安置計畫未盡完善的結果,也導致許多租戶倉皇搬離而不知所措。至於商場原址,大部分於商場拆除後隨即作為捷運工程用地。直到地下部分工程告一段落並展開地面恢復工作後,即配合改造中華路為林蔭大道的計畫,將原地面改築為車道與安全島(2003年完工);捷運西門站與西門地下街則設定於商場愛、信、義棟原址地下。

旅遊景點

西門紅樓

西門町(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地名)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共兩層高的這棟紅磚洋樓為1908年所建的台灣三級古蹟,而該古蹟建築最獨特地方,就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m。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線著的是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而結構不太相似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入口。日據晚期,該市場範圍拓展到周圍成都路,西寧南路,內江街圍成的梯形區域,並維持此一格局至今。
戰後,接收八角堂的滬商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1997年,台灣內政部將紅樓列入第三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現由台北市地方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委由民間經營,為知名的小型藝文表演場所。

八角堂

1895年,台灣進入日本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其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而為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今台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1907年,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則進一步委由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以提供更完善的市場來替代本有的木造舊市場。
也稱為“新起街市場”的西門市場正式落成於1908年12月,為台灣第一座官方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m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另一邊則為“直”約65m“橫”約45m,內部“寬”約15m的“十字形”紅磚磚造一樓樓房。日本時代的中後期,市場周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鋪與攤販。1911年市場附近也設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均在今 台北捷運西門站附近)
西門市場入口的兩層洋樓,即為現今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鋪。
1908年落成後,西門市場一直都是台北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鋪也分別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販售台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

劇場戲院

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連同八角堂的西門市場都轉由新政府官方經營。除了後方十字型建築與周遭店鋪繼續擔任傳統市場外,1949年,因國共內戰退避台灣的上海知名商人陳惠文連同數人向政府承租八角堂,並改名為滬園劇場。陳惠文於該劇院二樓添置戲台與三百餘座位後,以表演京劇為主。不過,該表演並不受當地中國大陸新移民的歡迎。
1951年,陳惠文將滬園劇場改名為紅樓書場,表演內容也從京劇變成了說書相聲。而取其紅樓名,一則是因為該建築的紅磚洋樓建築,一則為配合說書的雅致別號。
由表演京劇轉變成說書相聲的紅樓,因其來自大陸移民增多及大小場地適合,頗受歡迎。1956年,滬商陳惠文更於說書表演項目外,增設越劇表演,同時將紅樓書場正式更名為紅樓劇場。
1963年,因應電影於台灣當地日漸普及,紅樓再度改名為紅樓戲院(紅樓電影院),開始播放江山美人等黃梅調與其他國語電影影片,該電影院也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
1970年代初期,大型的西門町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多,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院相比的紅樓戲院日漸沒落。1970年代中期至1997年正式歇業為止,紅樓除了成為二輪電影院之外,還以播放情色小電影著稱。1970年代至1990年代,紅樓旁邊廣場也是台北男性同性戀除了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之外的少數聚集場所之一。

大火與紙風車

1990年,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雖未被嚴重波及,但市場及周遭廣場林立的攤販與違建嚴重毀損。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1997年,內政部將其西門紅樓列入三級古蹟,同時,台北市政府並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1999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大幅首度內部整修,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周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
2002年3月,台北市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將西門紅樓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同年,7月26日,以名導演柯一正主持的該基金會在投入大筆資金整修後,重新以“紅樓劇場”為名啟用西門紅樓。
重新開張的西門紅樓八角堂“紅樓劇場”,一樓經營咖啡廳及精品店(現以台灣特色商品為主),並免費供市民參觀。而最主要營業項目,則是於建築物二樓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台劇、舞蹈、音樂會等藝文活動。
另外,在2003年紅樓後端西門市場整建完整後,西門紅樓與十字建築旁的ㄇ字型公共空間,也經常於星期例假日舉行藝人的簽唱會或專輯發表會。諸如陶喆,王力宏,林俊傑等等藝人都曾於西門紅樓廣場舉行相關活動過。
2007年2月,“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營運紅樓劇場的5年契約到期,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繼續營運直到招到新的營運團隊。“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基於文化使命繼續營運至同年9月30日,正式結束5年又60多天的經營。

交通信息

捷運
乘坐捷運板南線、松山新店線至西門站下車,6號口出即可。
公交
1、乘坐公交221、232綠、235、257、513、621、635、635副、637、640、659、663、783、797、799至西門國小站下車即可。
2、乘坐公交18、221、232綠、235、257、513、621、635、635副、637、640、659、663、783、797至西門市場(成都路)站下即可。
3、乘坐公交242、624、938、藍29至中華漢口街站下車即可。
4、乘坐公交231、234、242、624、658、701、702、705至漢口街站下車即可。
5、乘坐公交302至漢口街昆明街口下車即可。

名勝古蹟

西門町媽祖廟
西門紅樓:三級古蹟
台北晉德宮:市定古蹟,位於康定路,木結構具對場作
慈雲寺:市定古蹟,位於漢口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