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恪純長公主(建寧公主(清朝公主))

和碩恪純長公主(清朝公主)

建寧公主(清朝公主)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和碩恪純長公主(1641一1703),名阿吉格, 清太宗皇太極之第十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初號和碩公主。順治十年(1653)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十四年晉封為和碩長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吳應熊與公主婚後,順治十年 (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因其父吳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據朝鮮燕行錄、康熙起居注和清人王沄《漫遊紀略》,公主及幼子被幽禁宮中。二十年雲南平定,公主所出的兩個幼子和額駙其他庶子被全部處死。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時年6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碩恪純長公主
  • 別名:建寧公主
  • 民族:滿矇混血
  • 出生地:瀋陽
  • 出生日期:1642年1月7日丑時
  • 逝世日期:1703年
  • 父親皇太極
  • 母親: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
年表,家庭成員,下嫁吳應熊,三藩之亂,家破人亡,建寧公主府,影視形象,

年表

公元1642年,清崇德六年12月初七日丑時(1642年1月7日),公主出生,初號和碩公主。(見《清皇室四譜》)
註: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8月從龍入關,9月至京。
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平西王吳三桂出鎮漢中,留長子吳應熊於京。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八月十九日下嫁平西王吳三桂子應熊。(清世祖實錄)
公元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二月進和碩長公主,授公主金冊。冊文曰:典崇鰲降,帝女戒以欽哉,詩美肅雍,王姬詠其穠矣。既嫻內治,宜被殊榮,咨爾和碩公主,乃朕之妹,敬慎居心柔嘉維則,母儀克奉,教夙稟於在宮,婦德無違,譽尤彰於築館,出銀潢之貴派,作配高閎,備玉碟之懿親,共襄宗國。鳳占允協,象服攸宜,是用封爾為和碩長公主,錫(賜)之金冊,謙以持盈,益篤興門之枯,貴而能儉,永垂宜室之聲,勿替令儀,尚緩厚祿,欽此。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十二月17歲進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恪純長公主,具體時間不詳)
公元1661-1662年間,即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間,長子吳世霖誕生,為此與額駙同往寺廟設醮。(見朝鮮使臣見聞《進賀兼陳奏行書狀官李東溟聞見事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至雲南為吳三桂祝壽。(見《平吳錄》)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平西王吳三桂反,詔執額駙吳應熊下獄。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康熙下令將吳應熊及子世霖處絞,其餘幼子與公主免死幽禁。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五月甲子,諭恪純長公主、公主被反叛所累、屢年困頓。朕每念及、未嘗不為惻然。不意深染時症。遣乳媼暨親近侍衛往視、及回、轉奏公主之語。不勝感嘆。又聞病勢危篤、即命該部院衙門、將服飾執事等項、星夜制辦。今公主體中大愈、將此各項盡送公主處、以示朕惓惓注念之意。
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二月雲南平定,康熙下令將公主所出的吳三桂“二幼孫縊殺,諸庶孫斬首棄市” 。
公元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長公主薨,年六十三。終其悲苦一生也只得到了不冷不熱的官方祭文而已:國家重宗潢之誼,淑媛沾榮;典禮隆追恤之文,幽泉被澤。爾和碩恪純長公主,輝分玉葉,秀毓金枝。盛車服以于歸,恩榮備禮;值藩封之肆逆,孱息駢誅。雖浩蕩深仁,猶仰承夫膏露,而伶仃暮景,實飽歷乎冰霜。正將受養以長年,乃遽沉疴而永逝。嗚呼!本支在念,綸綍斯昭。聿頒牲禮而薦馨香,用設幾宴以申奠祭。靈其不昧,尚克來歆。
公主薨逝後火化,祭祀事宜由恭親王常寧之子海善貝勒代行。園寢在今北京市朝陽區管莊鄉草房村,日偽時期,地宮被盜發,善後的德公府發現地宮內只有骨灰罐。園寢今已平毀。

家庭成員

父:清太宗皇太極
母:庶妃察哈爾部奇壘氏,諤勒濟圖固英塞桑女
夫:少傅兼太子太傅、三等精奇尼哈番吳應熊
夫之父: 平西親王吳三桂
子:吳世霖、二幼子佚名
女:吳佳氏,嫁努爾哈赤之子塔拜曾孫、奉國將軍噶爾圖
子:吳世璠
庶女:吳氏,恭親王常寧妾,生子文殊保

下嫁吳應熊

嫁與額駙吳應熊後,皇十四女和碩公主與額駙吳應熊定居在京城。順治十年(1653),額駙吳應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順治十四年(1657)二月,皇十四女晉封和碩長公主。同年,吳應熊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從一品)。順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皇十四女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康熙七年(1668),吳應熊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正一品)。
本來建寧公主與額駙在京師不斷加官晉爵,和美度日,孰不知南疆突變起風波,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樹起白色旗幟,以復明為由,挑起反清之“三藩之亂”。建寧公主的生活由此轉折,落入了人生長恨水長東的窠臼。

三藩之亂

何為“三藩”?“三藩”指的是順治朝清廷派駐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這3位藩王。清初開國共封了4位漢臣王爵。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天聰年間即歸降太宗之明朝將官。崇德元年(1636)太宗稱帝時,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史稱“三順王”。而吳三桂則原為明朝鎮守山海關之總兵,於順治元年(1644)乞師攝政王多爾袞共同迎戰李自成之農民起義軍,大敗李自成軍後,即日“承制進三桂爵平西王”,亦即是說清廷很快就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授其親王冊印,並賜白銀萬兩,良馬5匹及朝衣1襲。至此,清廷所封漢人藩王達到4位。其後的順治年間,朝廷命這4位藩王率所部綠旗兵平定四方,以輔八旗兵力之不足,並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後因定南王孔有德在順治九年(1652)亡於桂林,其子亦被害,故王爵除。餘下三王,在平定各地之後即留鎮一方,吳三桂稱王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而耿氏一族,耿仲明卒後由其子耿繼茂襲王爵派駐福建,繼為其長子耿精忠嗣王爵,遂成三藩。
康熙康熙
三藩之亂”的罪魁禍首即是額駙吳應熊之父平西王吳三桂三藩之中,以吳三桂勢力最大,兵力最多亦最強,史界方家蕭一山評論其“用人不受吏部、兵部之掣肘,用財不受戶部之稽核”,僅雲南一處每年耗國庫之餉少則數百萬,最多時達 900餘萬,故有“天下賦稅,半耗於三藩”之說。而耿、尚二藩雖不似吳三桂之囂張與跋扈,但亦壟斷當地之大權,各為一方之患。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且受制於酗酒嗜殺之長子尚之信,故上疏請求歸老遼東,留其子駐防廣東。本來康熙帝親政後,即一直將處置三藩看成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見此撤藩之有利時機,經議政王大臣及戶、兵二部共同議定,降旨準尚可喜全藩撤離。此事對吳、耿二藩震動極大,兩人亦立即請求撤藩,本意卻是在試探朝廷之態度。康熙帝斟酌再三,最後降旨——三藩並撤。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在表面答應撤藩並於當月二十四日啟程赴京的前3天,正式起兵反清。一時間,時任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地方大員的原明朝降清之武將紛紛加入,據統計竟多達20位,使吳三桂迅速集結起14萬兵力,攻占了滇、黔、湘、蜀四省,加上廣西孫延齡(漢族公主孔四貞的丈夫)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隨之反清,六省失陷,中原動搖。吳三桂更欲裂土為王,並請西藏之達賴喇嘛為之出面調停。但康熙帝胸有成竹,不聽達賴喇嘛之言,調兵遣將,精心布局,力爭將戰事控制在滇、黔、湘等三省之內,並為集中打擊吳三桂,剿撫並用,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之。

家破人亡

就在吳三桂自恃已占有半壁江山,長子又尚皇十四女建寧公主而為皇帝懿親,認為朝廷必定會恩養其子吳應熊用以招撫之時,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十三日,聖祖採納諸王大臣之議,將額駙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於京師處以絞刑。清廷此舉予吳三桂以致命打擊,聽到其子應熊及孫世霖被處決的死訊,吳三桂亦“驚悖氣奪,遂底於亡”,即不久亦一命嗚呼了。
從客觀上講,康熙帝此時確實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心理上戰勝了挑起三藩之亂吳三桂,但對於皇十四女建寧公主而言,這一切卻猶如噩夢,33歲時突然就家破人亡了。從前,下嫁漢族權臣之子是清廷為了實現籠絡漢臣之意,而今父債子還甚至是由孫子來還,又是清廷為鞏固政權的明智之舉。當其時也,康熙帝下諭旨,認為“亂臣賊子,孽由自作,刑章俱在,眾論僉同,朕亦不得而曲貸之也”。將額駙吳應熊正法,為的是“以寒老賊之膽,以絕群奸之望,以激勵三軍之心”。如果說,作為侄兒的聖祖玄燁沒有考慮過姑母建寧公主,也許是有些冤枉,因為在額駙吳應熊死後,康熙帝經常下詔慰藉公主,稱建寧公主一生“ 為叛寇所累”。但事情的結果已成定局,面對喪夫失子之痛,皇十四女建寧公主該如何獨處於世呢?世間但見豪氣乾雲,誰憐兒女情長?身在其中的建寧公主恐怕只能自啖苦果,日日煎熬。此後相思之夢,盡在絞刑架下。
康熙二十年(1681),歷時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於塵埃落定。三藩之中,吳三桂於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卒,其孫吳世璠繼立。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吳世璠自殺,雲南自此平定。
因此,歷史上真實的建寧公主,並沒有和吳應熊虛與委蛇而嫁給“韋小寶”去快活逍遙,而是月寒日暖煎人壽,莫問當年事,因為往事不堪回首。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皇十四女建寧公主在熬過了30年的淒清蕭索歲月後與世長辭,時年63歲。

建寧公主府

建寧公主府現狀現位於堂子胡同和石虎胡同之間的民族大世界,原為“蒙藏學校”,其前身既是建寧公主府
建寧公主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十四女,在順治十年(1653年)時下嫁給了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隨後不久就陸續晉封為和碩長公主、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而這座府邸在當時也被稱為駙馬府。
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反叛清廷,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被處死,只剩下建寧公主在這座大宅院裡形單影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寧公主在其63歲時離開了人世。而這宅子卻被當時的老北京人稱之為“凶宅”,說“夜裡能聽到絲竹之聲,還夾雜著年輕女人幽怨的吟詩聲”;而另一版本是說在此“曾是吳三桂的住宅,陳圓圓的芳魂幾百年來都在此游弋”。現如今想來,這估計都是和建寧公主悲慘的一生有關吧。這座古宅,要是再往前推,則可追溯到明朝初年。在明初時是常州會館。明末時為崇禎皇帝的岳父,大學士周延儒的住宅。清兵入關後,此宅就劃歸建寧公主所有。之後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設左右二翼宗學,作為皇室貴族子弟學校,其右翼宗學即設在此處。相傳曹雪芹就曾在這裡作過短期教習。乾隆九年(1744年),右翼宗學遷往絨線胡同,舊址則被賞賜給大學士裘日修作為住宅。當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過該宅鬧鬼。
建寧公主府現狀建寧公主府現狀
乾隆後期,此宅又被賜給了乾隆長子定親王永璜之子鎮國公綿德(乾隆四十二年封為鎮國公),後綿德在乾隆四十九年晉封為貝子。保存至今的府邸就是當時清朝的貝子府的規制。清末,該府由其後人毓祥繼承,因此此處又被稱為“祥公府”。
滿清被推翻了以後,在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的蒙藏院就在此處開辦了蒙藏學校。所以在民國三十七年,即1947年版的北京地圖上,明確標明了“蒙藏學校”四個字。1923年秋,李大釗、鄧中夏等來校開展革命工作。1924年,烏蘭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學生在蒙藏專門學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第一批蒙古族黨員,建立了蒙古族的第一個黨支部。同年,梁啓超為了紀念著名護國將領蔡鍔將軍,在該院東路建立了松坡圖書館,館名取自蔡鍔的字“松坡”。徐志摩從美國留學歸國後,曾在此圖書館工作過,他與林徽因成立的“新月社”也選址在此辦公。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民族學院附屬中學(前身即為蒙藏學校)曾以此為校址。上世紀八十年代,此處曾被計畫拆除以建立民族大廈,但計畫不久被擱置。為積累建大廈的資金,古宅逐漸演變成如今出租攤位的民族大世界商場。
現如今的蒙藏學校舊址基本保存著當初貝子府的府邸格局。占地面積11880平方米,其中古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
西側院位於小石虎胡同33號,是三進院落,尚存府門、正廳、過廳、後廳、東西跺殿、東西配殿,均為灰筒瓦硬山頂,上有大吻,垂獸,共有房50餘間。內有一棵古棗樹,其樹高10米以上,樹圍大致有將近3米,相傳為明初種植,已有六百多歲的樹齡,號稱“京都古棗第一株”。
東側院位於小石虎胡同38號,原為松坡圖書館,現部分建築已被拆毀,為兩進院落。
該舊址現上級單位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舊址被商場所占據。府邸內充斥著各種商鋪,部分古建的內部牆壁已被拆除,作為服裝超市和精品鞋城等。

影視形象

年份飾演者影視劇
2000
2003
20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