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你怎么知道回家的路呢?

【本文首發於百科TA說平台,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群落正逐漸消失,就像我所生活的小縣城,老家的故居早已成了一片廢墟,不過逢年過節回去掃墓的時候倒也能站在山坡上遠望山腳下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回憶曾經的快樂。

有一次從山上下來,半山腰上散養的一群家雞吸引了我的注意,這些傢伙閒庭信步、悠然自得的漫步於院落內外,院子大門敞開,時不時會有三五成群的公雞母雞進出其間,這份只屬於鄉村的愜意讓我想起一個問題——為什麼農戶家中散養的雞如同家犬一樣,很少出現走丟的情況,有些甚至白天散養在外幾乎看不到身影,但到了傍晚時分又會紛紛走進家門?

家雞,你怎么知道回家的路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反倒讓我糾結了一段時間,直到請教了幾位經驗豐富的老人才得到了三條頗令人信服的答案。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習慣使然。農戶們將雞仔帶回家中散養後,每當到了餵食的時間,就會發出固定一種聲音,至於聲音類型完全是因人而異,比如有的是“咕咕咕”、有的則是“嚕嚕嚕”,總之長此以往,被餵食的雞就會熟悉並且能夠立馬辨明是“該吃飯”的聲音,因此如果主人想喚回雞群,只要對著它們發出這種聲響,在聽到後自然而然就會回到家中。

因為相對於野鳥來說,家雞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於人類,它們的膽子很小,活動範圍通常不超過離家一公里的地方,加上本身有些村落的規模較小,限定了它們不會走出太遠,而且野外環境比起家裡來說還是充滿危險,不論是野貓、蛇,還是黃鼠狼,無一例外覬覦著肥美的雞肉,因此趁著天黑之前回到家中總歸是多一些安全感。

家雞,你怎么知道回家的路呢?

第二點,家雞的記性較差。有些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叫做“貓記千,狗記萬,母雞隻記二里半”,意思說的就是家貓、家犬、家雞的記憶力各不相同,其中最差的就要數雞,不同於家犬外出時會沿路通過尿液做記號,迷路可能性相對較小,家雞很多時候只得依靠死記硬背,強行將路線記在腦中,儘管如此,記憶力又不太好,岔路多了就容易犯迷糊,故而只能圍繞在家院四周活動。

第三,淳樸的民風。村落內的密切關係不同於城市樓房的隔閡,在這裡祖祖輩輩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雖然達不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但是只要有條件,家家戶戶都會養雞,鮮有萌生出將散步在外的雞群抱回家中以據為己有的惡念,絕大多數村民都會自覺秉持著較高自我約束,通常會將亂入進來的他家雞群攆出門外。

家雞,你怎么知道回家的路呢?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別人家的雞闖入進來,必然會與自家雞爭奪食物,在尚不富裕的年代,人的吃飯都成問題,更不必說拿出時間與精力照顧雞群,多一隻雞就會多一張嘴,在沒有歹念的前提下,農戶們只會選擇將“亂入者”趕出家門。

因此,無論是出於本能還是出於社會文化,家雞都具有不會輕易走失的條件,本身既不會離家太遠,通過記憶力足以找到回家的路,又有村民之間的相互看管,這些傢伙就這樣自在生活在家的四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