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topia

Nutopia是一個概念性的國家,它由John Lennon和Yoko Ono在1973年愚人節提出,這個國家的準則存在於John Lennon的歌曲《Imagine》中。它沒有土地,沒有國界,沒有護照,只有人民;沒有法律,只有宇宙的規則

基本信息,Imagine的誕生過程,社會影響,專輯信息,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Nutopia”,出自約翰列農的1973的專輯Mind Games的第六首歌曲---Nutopian International Anthem,在歌詞冊的內頁部分,亦有一段關於此的宣言。這個單詞的定義仍然為一種精神上的國度,類似於“Utopia”(烏托邦)。歌里唱道,夢想大家生活在世界上,沒有天堂和地獄,也沒有國際和宗教的分別,大家都是平等的,他所推崇的理想化國家就是“Nutopia”。
只有人和人相遇,才會有開始,只有共同相處才能產生一些火花。一群素不相識卻又冥冥中注定的人住在一起,互相關心但又互不干涉,大家在一起有交集,又想著各自的方向發展,這樣的關係非常有趣,這也是Nutopia所想要實現的。
Nutopia是一個概念性的國家,它由John Lennon和Yoko Ono在1973年愚人節提出,這個國家的準則存在於John Lennon的歌曲《Imagine》中。它沒有土地,沒有國界,沒有護照,只有人民;沒有法律,只有宇宙的規則。該國家的所有居民都是大使。只要承認你意識到了NUTOPIA,你就可以獲得這裡的居民權。
《Imagine》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幻想世上沒有天堂
It's easy if you try這很容易,只要你試試看
No hell below us在我們腳下沒有地獄
Above us only sky頭頂上只有一片藍天
Imagine all the people幻想所有的人
Living for today…都為今天而努力活著……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幻想這世上沒有國界
It isn't hard to do試試看,這並不難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沒有殺戮,沒有犧牲
And no religion too也沒有宗教之分
Imagine all the people幻想全人類
Living life in peace都生活在和平之中
Imagine no possessions幻想這世界沒有占有
I wonder if you can我在想你能否做到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不再貪婪,沒有飢餓
A brotherhood of man四海皆兄弟
Imagine all the people幻想全人類
Sharing all the world…共享這美麗世界……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你可以說我在作白日夢
But I'm not the only one但我並非唯一的一個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但願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全世界就像一家人

Imagine的誕生過程

1971年列儂和妻子大野洋子(Yoko Ono)住在英國鄉下一幢豪華的別墅里。年初的某一天的早晨,列儂起床後在洋子的陪伴下,寫下了《想像》的歌詞。其音樂部分則是在他家那架著名的白色鋼琴上寫成的。
後來在一次飛行途中,列儂又做了幾處修改,在一張紐約希爾頓旅館的便箋上寫下了最後完整的歌詞。歌詞中沒有“愛”或者“自由”這樣的字眼,列儂也從沒有想到要寫一首聖歌(Anthem),但這首歌后來卻成了一代人的聖歌。同年6月的某一天,列儂和鼓手Alan White(後Yes樂隊的鼓手)和貝司手,德國朋友Klaus Voormann在自家的一間簡陋的錄音棚內錄製了這首歌,列儂親自彈的鋼琴(一架Steinway)。製作人是著名的Phil Spector。他們一共錄了3個版本,出現在唱片裡的是第2個版本。
列儂錄音一向追求即興,不惜犧牲準確性。一次他甚至把薩克斯風手吹錯了調的伴奏用在了歌曲中。可這次他卻格外認真,事先把歌詞用大寫字母工整地列印好,分發給錄音樂手們。Spector後來為歌曲加入了管弦樂伴奏,一點也不喧賓奪主,這大概是Spector做得最好的一次。列儂業也曾試驗過加入管風琴,但沒有用上。Spector事後回憶說,他抱定決心要做一張能夠“流行”的專輯,他沒有食言。這張同名專輯於1971年9月9日出版,歌曲《想像》最高升到過公告牌的單曲榜第3名,專輯則最高達到過專輯榜的冠軍。列儂評價說:“這首歌曲幾乎是共產主義宣言式的,雖然我本人不是共產黨員,也不屬於任何運動……但是由於它披著一張流行的外衣,所以被大眾接受了。我現在知道該怎么做了,只要抹上一點蜜糖,你的主張就可以容易地流傳開來。”

社會影響

專輯出版後不久,列儂和洋子即移居紐約,但卻遭到了美國移民局的阻撓,他們拒絕發給列儂綠卡。列儂和移民局苦鬥了4年才獲得了美國永久居留權。列儂似乎早有預感,他在歌中唱到:“Imagine there is no country, It isn\'t hard to do.”在談到為什麼要移居紐約時列儂說:“如果我生在古羅馬時代,我就會住在羅馬。美國是今天的古羅馬帝國,而紐約本身就是羅馬城。”1980年,列儂在他的羅馬城被一個喪心病狂的歌迷槍殺。這張專輯出版30年零2天后,羅馬城本身也遭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公眾重新喚醒了對這首歌的熱情。美國的公眾媒體一方面充斥著《星條旗永不落》和《美麗的美國》這類“鼓動戰爭”的歌曲,另一方面,電台和電視台也接到了無數民眾請求播放《想像》的電話,一時間這首歌在美國各地的流行及搖滾樂電台里到處可以聽到。在紐約時代廣場上方還豎起了一塊廣告牌,是由洋子花錢買下來的,上書: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LIFE IN PEACE。在為911死難者募捐的義演晚會上,尼爾·揚(Neil Young)演唱了這首歌。當初他接到組委會的邀請後,一時想不出自己有哪首歌合適,還是他的妻子Pegi鼓動揚演唱《想像》。揚對這首歌的處理幾乎完全按照列儂的版本,連弦樂部分都沒有改動。只有一處:列儂唱的是“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揚唱成了“I wonder if I can,”這兩人都是音樂界的巨富,這個改動可不是沒有意義的!列儂後來解釋說:“佛教徒們常說,要在思想上一無所有。簡簡單單地放棄所有的金錢並不能做到這一點。”
許多音樂界的名人對這首歌的評價也很有意思。“雄鷹樂隊”的唐·漢利(Don Henley)承認,這首歌對於他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這是一首很有安慰作用的歌曲,另一方面,這首歌也永久地和暴力聯繫在了一起。如果我們不能擺脫上帝和財產的束縛,我們就永遠不會擺脫暴力的陰影。對於歌中有關宗教的那句歌詞,漢利說,他很有共鳴,因為他覺得世界上的任何宗教一開始時都有著好的願望,但最後總是被瘋狂的人所異化。他覺得列儂本人是一個很看重精神世界的人,他不是反對精神世界的宗教,而是反對“有組織的宗教”(Organized Religion),只是歌詞需要簡潔押韻,不適合說“有組織的宗教”罷了。
U2的波諾(Bono)曾說,列儂是他最欣賞的歌曲作者。這首歌他最欣賞的就是裡面佛教的理念,即“想像之後是行動”。他不喜歡現在有的人把這首歌當作是新世紀(New Age)的聖歌,在他看來,這首歌告訴人們,你一定要先有一個想像,一個計畫,然後則必須付諸行動,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而列儂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不但這樣想了,也這樣行動了。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樂隊的吉它手Tom Morello說,如果人們真的理解了列儂在這首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那么我們早就會在這個國家裡掀起一場革命了。

專輯信息

《Mind Games》
這張專輯是列儂solo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他削減了對音樂的藝術性探索,整體走向逐漸靠向當時的主流音樂形態。不少人批評他的“不思進取”,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但1973年到1975年的間的幾張專輯確實未能帶來太多的驚喜。在我看來,儘管專輯整體並不出彩,但第四首作品《One Day》,仍然是難得的經典之作。列儂再次展現了其妖邪詭異的唱腔,讓人回想起披頭士時期的《I'm The Walrus》。
《Mind Games》這首曲目作為列儂的標誌性作品之一,原名為《Make Love Not War》,當年被認為是《Cold Turkey》的續章。這首作品曲風明快,琅琅上口,被後人翻唱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專輯的第六首曲目名中,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單詞“Nutopian”,在歌詞冊的內頁部分,亦有一段關於此的宣言。這個單詞的定義仍然為一種精神上的國度,類似於“Utopia”(烏托邦)。
有趣的是,《Nutopian International Anthem》作為“Nutopia”的國歌,只有短短几秒鐘時間。

作者簡介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WinstonLennon)、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TheBeatles,也譯做“甲殼蟲”)成員、詩人、社會活動家。
1940年10月9日:約翰?列儂生於利物浦的一個破碎家庭,由姨媽養大。早年就讀於利物浦藝術學院。18歲時,母親死於車禍。
1956年:結識了14歲的保羅.麥卡特尼(PaulMcCartney)。1958年:保羅的好友,16歲的喬治?哈里森(GeorgeHarlison)加入樂隊。披頭士樂隊基本成型。
1962年5月:正式與倫敦EMI旗下的一家小公司Parlophone簽下錄音契約。自此,開始了以披頭士為主角的搖滾樂“不列顛入侵”。
1964年:年底,披頭士有30首歌曲列入該年“佳曲100首”行列,他們的三張專輯壟斷專輯排行榜之首達30周之久。此後的五年中,幾乎所有專輯都成為樂壇經典。
1968年:約翰遇見了紐約先鋒藝術家小野洋子(YOKO ONO),之後和辛西婭的婚姻破裂,
1969年: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在直布羅陀結婚。
1970年:專輯《ABBEYROAD》(修道院之路)的發行引起樂隊成員的分歧,約翰和保爾紛紛指責對方的妻子過分介入樂隊的事務,從而引發口角乃至起訴,甲殼蟲終於在70年代的第一年裡分道揚鑣,曲終人散。
70年代: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在紐約格林尼治村安家,繼續音樂和藝術創作。
1980年12月8日晚,約翰在為洋子的歌曲《如履薄冰》配完吉它曲的回家路中,被一名瘋狂的持槍者槍殺於自己曼哈頓公寓的門口。後來這名樂迷被警方抓獲並被判終生居住在精神病院裡。12月14日下午2點,全球的列儂樂迷集體為他致哀10分鐘,他的意外身亡也使得“Double Fantasy”等唱片在全球的銷量出現飆升。
在列儂死後的數年內,他的影響和聲譽與日俱增。直到80年代中期,列儂生前沒有發行的一些曲目陸續面市,他在1972年參加的一次慈善演出的錄像也被很多樂迷進行了收藏。另外,為了紀念列儂,披頭士樂隊的幾位創始成員還於1995年重新錄製了70年代期流行的幾首老歌,這末些歌曲後來都作為新歌登上了1996年的排行榜。
跨過2000年,“列儂熱”重新興起。大量有關這位文化偶像的書籍出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Geoffrey Giuliano的《Lennon In America》、Robert Rosen的《Nowhere Man:The Final Days Of John Lennon》、《Lennon Remembers:The Full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 From 1970》。可以說列儂和他的披頭士樂隊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並且將繼續影響下去。
還原一個真實的約翰·列儂
作為流行音樂史上的巨星,約翰·列儂的影響力早已遠遠超過流行音樂的領域,而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他組建的披頭士樂隊、他的音樂、他的生活,以及他被槍殺的結局,成為長久以來人們關注的焦點,震撼了整個世界。 然而,這位巨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表現是怎么樣的?他在幕後有著怎樣的愛恨糾葛?《我的約翰》從列儂曾經最親密的愛人的視角,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約翰·列儂。
《我的約翰》作者是約翰·列儂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婭·列儂,兩個人在利物浦藝術學院學習時相識,並很快墜入愛河。他們在1962年結婚,並於1963年生下了兒子朱利安。他們的愛情與披頭士樂隊的興起同步,整整跨越了披頭士歷史上最重要的十年。1968年,他們的婚姻出現裂痕,並最終於1969年離婚。自從1980年約翰在紐約被槍殺後,辛西婭對接下來的很多事件都保持了沉默。在本書中,她第一次披露了披頭士時代那些鮮為人知、引人入勝的往事,而且原原本本講述了她和約翰·列儂之間的感情糾葛,展現了這位傳奇巨星溫情與冷漠的兩面。
辛西婭和列儂共同經歷了披頭士樂隊從默默無聞到揚名世界的神奇歷程,因此她也從最近的距離見證了約翰·列儂是如何從一個利物浦的毛頭小子成為世界巨星的。在本書中,作者以真實生動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她與列儂的愛恨糾葛。當我們迎著光芒去看一個明星,強光往往會刺花我們的雙眼,而在辛西婭的筆下,列儂完全褪去了自身的光環,他只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是一個曾經和自己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的人。在作者看來,列儂是可愛的、淳樸的,他們曾經在一起共歷風雨,在恬淡平靜的生活中悠然自樂,特別是當兒子朱利安出生後,兩個人的感情有了共同的維繫紐帶。然而,隨著列儂的頻繁演出,兩個人相聚的時候越來越少,感情也出現了裂痕,直至發生了令辛西婭心碎的一幕——列儂在邂逅日本的小野洋子後,背叛了自己的妻子。
辛西婭可以容忍列儂無來由的對自己發火,可以理解他長期以來對兒子朱利安缺乏應有的父愛,但當自己被列儂拋棄時,她更多感到的是迷茫。正如她在書中所說:“我從未停止對約翰的愛,但這份愛的代價卻昂貴至極。有些人問我,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前方的結局,我還會選擇這種生活嗎?我的答案是‘不’。”一面是深深的愛,一面是痛苦、折磨和屈辱,約翰·列儂,這位曾經為無數人帶來激情和夢想的人,給他的妻子辛西婭帶來的卻是無以言表的複雜情感。這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僅是對披頭士樂隊輝煌歷史的追溯,更讓人們參透了生活的真諦。
著名音樂人海泉為本書做了大力推薦,他說到:“一個擁有過轟轟烈烈的愛卻被這份愛灼痛一生的平凡女子娓娓道來的黑白色往事;我百分百相信這本書里我所發現的——非凡披頭士的最平凡的一面;無論你有多鐘愛他們或者他們的作品,都別錯過這裡講述的每一個細節。”相信廣大讀者讀過本書後,會有同樣的共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