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GP

moto GP

MotoGP,一項創辦於1949年的國際機車賽事,2002年以前稱為WGP。從2002年開始,國際機車聯合會(FIM)將最高級別的GP500以及整個賽事的名稱都改為MotoGP。該項賽事曾落戶中國上海,MOTO GP在2008年5月上海站比賽之後取消了今後的上海賽事 ,退出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oto GP
  • 創辦時間:1949年
  • 類型:國際機車賽事
  • 別稱:WGP
簡介,簡介,級別,- MotoGP,- Moto2,- Moto3,歷史,觀眾群,頂級賽事落戶中國,觀點,

簡介

MotoGP於1949年創立,最初只設六站比賽,以後經過8,10,12,13,15站,到1999年直至2004年,每年都保持16站比賽。從2005年起更是遞增到了17站,賽事頻率在不斷擴大中,它的版圖也在不斷地擴大。2002年以前世界機車大獎賽稱為WGP。從2002年開始,國際機車聯合會(FIM)將最高級別的GP500以及整個賽事的名稱都改為MotoGP。
moto GP
MotoGP世界大獎賽的2006年賽季共進行17場爭戰。中國GP是作為序幕的第4站。

簡介

MotoGP目前設定了GP125、GP250、MotoGP三個級別,即每站都有三組賽事。其中Moto GP組就是由GP500升級轉變而來,主要的變化就是由原來二行程500毫升引擎轉換成990毫升四行程引擎。從這項改革措施在2000年被國際摩聯(FIM)正式確認並執行後,MotoGP在機車賽事的地位就等同於F1目前在方程式賽車中的地位了。MotoGP所用賽車全部特製,追求速度和注重觀賞性,絲毫不亞於F1。由於MotoGP賽車車體比F1窄,比賽參賽車輛多,超車機會比F1多得多,有時幾乎每圈都發生名次改變。車手在最後一圈甚至是最後一個彎角處,突然發動衝刺而改變格局的場面也時有發生。另外,MotoGP賽事中,車手身體完全外露,一般也不進站加油,沒有進站策略可言,可以說比賽從一開始就是完全憑車手孤軍奮戰。因此MotoGP比F1更為精彩刺激。

級別

MotoGP按排氣量的大小分為MotoGP級別(1000cc)、Moto2級別(600cc 取代了原來的GP250級別)和Moto3級別(250cc 取代了原來的GP125級別)這3個級別。現在全部級別都採用四行程引擎。

- MotoGP

本來的名稱是GP500,2002年變更為MotoGP。
2002至2006年,賽會取消2衝程500cc引擎,規定新賽車引擎必須是4衝程990cc以下,不多於6個氣缸,不能使用雙離合裝置等,整車重量低於165公斤;但2002年是過渡期,允許部分車隊繼續以500cc2行程賽車參賽,所以2002賽季非常精彩,是500cc與990cc的混戰對決;
2007至2011年,賽會改制為800cc4氣缸,整重不低於153公斤,每個賽季不能夠使用多於8顆引擎;
2012年賽會再次改制為1000cc,最多4氣缸,缸徑不超過81mm,整重不低於157公斤;由於歐洲甚至世界經濟下滑,很多廠隊例如KAWASAKI和SUZUKI已退出MotoGP,使得參賽車輛越來越少比賽越來越沉悶,2012賽會為降低參賽成本,吸引更多參賽車輛,引入了CRT特例(Claiming Rule Team 簡稱為CRT賽車);CRT賽車引擎是量產車的引擎,但車架必須是自己設計不能使用量產車架,引擎數量是12顆其他廠隊是6顆,燃料是24升其他廠隊是21升。

- Moto2

2010年賽會改製取消GP250組別,賽車引擎統一採用本田特別改制的CBR600R,4氣缸4衝程,車架由車隊或者其他公司廠商自己設計,電子系統方面,暫時只有TC系統沒有ECU,也沒有採用滑動離合器(所以可以見到有很多車手漂移入彎)
REPSOL本田車隊REPSOL本田車隊

- Moto3

2012年賽會改製取消GP125組別,賽車引擎規格是250cc單缸

歷史

1964年世界機車大獎賽首次加入美國站,1967年首次加入加拿大站。經過七十年代的停滯不前後,八十年代這項運動再次開始其全球化步伐。1983年首次設立南非站,1987年日本鈴鹿首次進入賽程,1988年首次有了巴西站,1990年首次有了澳洲站,1991年首次有了馬來西亞站,1996年首次有了印度尼西亞站,1999年雪邦賽車場成為馬來西亞站的舉辦地,同時本田旗下的茂木賽車場也加入賽程,並於次年以太平洋大獎賽的名義保留下來。這樣,從2000年開始日本就同時設兩站賽事。2004年中東的卡達站進入賽事日程表,日本鈴鹿退出。經過這樣不斷擴張,現在MotoGP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遍布五大洲的世界性賽事。

觀眾群

MotoGP之所以能有如此大規模的擴張,就在於它自身有著很強的觀賞性和廣泛的民眾基礎,因此,該賽事擁有了大批觀眾。據統計,2003年間,共有140萬人現場觀看,每站平均8.75萬人。在人氣較旺的幾站,如西班牙的捷雷斯賽道,加泰羅尼亞賽道,義大利的木傑羅賽道,每站大獎賽3日的觀眾合計都達到了10萬人以上,最多可以達到20萬人,決賽日現場觀眾數量可以達到7萬至9萬。2003年全年賽事的全球收視達到51.05億人次,在全世界185個國家的2.39億個家庭收看了該賽事。

頂級賽事落戶中國

上海國際賽車場有限公司通過多方面了解和多批次的實地考察,對MotoGP的國際影響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賽季MotoGP大獲成功,這項已經擁有55年歷史的賽事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了電視觀眾們空前的矚目。根據英國 Crash. net賽車網站的統計,2004年通過電視觀看MotoGP全年16站比賽的觀眾人數達到52.26億,比上一年增長了1.21億。平均每站比賽的觀眾人數達到3. 27億,比上一年增長了2.5%。全球47個地區性或洲際的電視機構向185個國家實況轉播了這16站賽事,收看現場直播的觀眾人數達到平均每站1.48億。整個賽季中全球的電視台播出MotoGP賽事的時間總長達到3729小時,增長了4%。
在《MotoGP2005至2011年中國大獎賽承辦協定》簽約儀式上,MotoGP掌門人卡梅羅·艾斯佩萊塔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媒體面前。他說,早在2003年10月,我們就派人來到上海,參觀了上賽場。雖然那時候的上賽場還在建造之中,但其建設速度和設計藍圖已經深深地打動和吸引了我們。此後,我們就開始了和上海方面的談判。一年多的談判進展得十分順利,令人愉快。MotoGP中國大獎賽在上海的舉行,對於中國和MotoGP這項運動來說,都將是一個偉大的時刻。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機車市場,這對於發展MotoGP這項運動來說,當然是最為有利的條件了。這也正是我們一簽就簽了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機車運動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我們現在的預計是,上海站的賽事將得到1.8億的電視觀眾關注。

觀點

艾斯佩萊塔認為,和F1相似的是,MotoGP在中國的落戶,也將帶來巨大的輻射效應,在MotoGP開展最早的歐洲國家,每一站都會為舉辦地帶來極大的經濟效應。和F1的時尚、高品位相比,MotoGP更以"流行"見長,很多年輕人喜歡加入其中。和F1車手的普遍較為嚴肅相比,MotoGP的車手們更容易接近,和車迷們更為親和。就連"籃球皇帝"喬丹都擋不住MotoGP的魅力,全副武裝地出現在西班牙的瓦倫西亞賽場上。
作為繼F1中國大獎賽之後,第二項在上海落戶的世界頂級賽車運動,艾斯佩萊塔坦言:"F1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運動,我們很高興能成為僅次於它的第二位。而且,我和伯尼有著非常好的私人關係。正是在F1落戶中國之後,他向我推薦了上海,我才最終決定簽約的。"
由於上海站賽場距市區遙遠,且路上要交高速公路費,實際觀看人數太少等因素,MOTO GP在2008年5月上海站比賽之後取消了今後上海賽事,不得不說對於中國機車迷是一大遺憾,當年上海站的冠軍是羅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