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

HCV

C型肝炎由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體液傳播。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1.7億人感染HCV。在我國健康人群抗HCV陽性率為0.7%~3.1%,約3800萬人。由於病毒生物學特點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機體免疫往往難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約50%~80%HCV感染者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將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發展成為肝細胞癌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型肝炎病毒
  • 外文名:hepatitis C virus 
  • 簡稱:C肝病毒
  • 類型:黃病毒科
  • 基因組:(+)-ssRNA
  • 病毒類型:RNA病毒 
  • 病毒長度:9.6kb 
特性,生物學,致病性與免疫性,診斷,防治原則,傳播途徑,

特性

生物學

(一)形態培養
HCV病毒體呈球形,直徑小於80nm(在肝細胞中為36~40nm,在血液中為36-62nm ),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在核衣殼外包繞含脂質的囊膜,囊膜上有剌突。2005年以前,HCV體外培養一直未找到敏感有效的細胞培養系統。2005年,多篇報導證實基於JFH-1病毒株的HCV可以在Huh-7.5,Huh-7.5.1細胞中有效複製,並包裝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但黑猩猩對HCV很敏感。
(二)基因結構:
HCV-RNA大約有9500-10000bp組成,5′3′非編碼區(NCR)分別有319-341bp,和27-55bp,含有幾個順向和反向重複序列,可能與基因複製有關。在5′非編碼區下游緊接一開放的閱讀框(ORF),其中基因組排列順序為5'-C-E1-E2-p7-NS2-NS3-NS4-NS5-3,能編碼一長3014個胺基酸的多聚蛋白前體,可經宿主細胞和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後,裂解成各自獨立病毒蛋白,即三種結構蛋白,為分子量19KD的核衣殼蛋白(或稱核心蛋白,C)和33KD(E1),72Kd(E2/NS1)的糖蛋白,及四種分子量為23KD、52KD、60KD、116KD的非結構蛋白分別與NS2、NS3、NS4、NS5相對應。由於GP72正好與瘟病毒表面蛋白或黃病毒第一個非結構蛋白(NS1)相對應,故將GP72的基因標記稱謂E2/NS1。E1和E2/NS1糖蛋白能產生抗HCV的中和作用。NS2和NS4的功能還不清楚,發現與細胞膜緊密結合在一起。NS3蛋白具有螺旋酶活性,參與解旋HCV-RNA分子,以協助RNA複製,NS5有依賴於RNA的聚合酶活性,參與HCV基因組複製。
(三)變異性
HCV具有顯著異源性和高度可變性,對已知全部基因組序列的HCV株進行分析比較其核苷酸和胺基酸序列存在較大差異。並表現HCV基因組各部位的變異程度不相一致,如5‘-NCR最保守,同源性在92-100%,而3′NCR區變異程度較高,在HCV的編碼基因中,C區最保守、非結構(NS)區次之,編碼囊膜蛋白E2/NS1可變性最高稱為高可變區。
(四)基因分型:
HCV基因分型還無統一標準,因用於基因分型的部位和採用的技術方法不同,出現了各種基因分型結果,但各種基因型分類方法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茲舉幾種基因型分類法供參考(表26-2)。表26-2 HCV基因型各種分型之間的對應關係
表1 HCV基因型各種分型之間的對應關係表1 HCV基因型各種分型之間的對應關係
現知歐美國家多數HCV-Ⅰ型感染,而亞洲國家以Ⅱ型為主,Ⅲ型次之。Okomoto報告日本慢性C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獻血員主要為Ⅱ型感染,分別占59.3%和82.4%,而血友病人約50%為Ⅰ型感染,原因是套用輸入美國進口凝因子Ⅷ。Wang氏報告我國北京慢性C型肝炎患者86.2%為Ⅱ型感染,Ⅲ型感染為13.8%。而新疆病人Ⅲ型感染卻占50%,說明不同型HCV具有一定的地區和人群分布特徵。此外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臨床過程和干擾素治療反應亦表現不同,如Ⅲ型感染臨床症狀較重,有引起嚴懲肝病傾向:Ⅱ型(Simmonds 1b)感染對干擾素治療不敏感效果差。Ⅲ型感染(Simononds 2a)用干擾素治療效果好。

致病性與免疫性

C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為急性臨床型和無症狀的亞臨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攜帶者。一般病人發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並可帶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傳播,國外30-90%輸血後肝炎為C型肝炎,我國輸血後肝炎中C型肝炎占1/3。此外還可通過其他方式如母嬰垂直傳播,家庭日常接觸和性傳播等。
輸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漿或血液製品,一般經6-7周潛伏期例急性發病,臨床表現全身無力,胃納差,肝區不適,1/3病人有黃疸,ALT升高,抗HCV抗體陽性。臨床C型肝炎病人50%可發展為慢性肝炎
C型肝炎發病機理仍未十分清楚,當HCV在肝細胞內複製引起肝細胞結構和功能改變或干擾肝細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表明HCV直接損害肝臟,導致發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數學者認為細胞免疫病理反應可能起重要作用,發現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一樣,其組織浸潤細胞以CD3+為主,細胞毒T細胞(TC)特異攻擊HCV感染的靶細胞,可引起肝細胞損傷
臨床觀察資料表明,人感染HCV後所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

診斷

(一)放射免疫診斷(RIA)或酶聯免疫試驗(ELISA)檢測血清中抗HCV
1989年,Kuo等建立了抗-C-100放射免疫試驗方法(RIA),隨後 Ortho公司又研製成功酶聯免疫試驗方法(ELISA)檢測抗-C-100。這兩種方法均用重組酵母表達的病毒抗原(C-100-3,為NS4編碼的蛋白,含363個胺基酸),經純化後包被微量塑膠板孔,然後加被檢血清,該病毒抗原即與被檢血清中抗-C-100結合,最後加同位素或酶標記的鼠抗人lgG單克隆抗體,加底物顯色判斷結果。
用上述酶聯免疫試驗法(ELISA)檢測抗-C-100有如下缺點:1. 抗-C-100齣現較晚,約半數輸血後C型肝炎病人於輸血後4~6個月抗-C-100首次陽轉,因此,不宜作為急性C型肝炎的常規實驗室診斷; 2.抗-C-100不是中和抗體,也不是lgM抗體,而是lgG 抗體; 3.本法不夠靈敏,少數C型肝炎病人檢測不到抗-C-100; 4.有非特異性,一些自家免疫性慢性肝病患者可出現假陽性,因此,抗HCV陽性需作重組免疫印跡試驗(Recombinant Immune Blot Assay, RIBA, 或稱 Western Blot)證實。
由於HCV核心抗體出現較早,因此,最近美國第二代酶聯免疫試驗法(ELISA)檢測抗HCV。該試劑盒採用HCVC區編碼蛋白C-22-3和非結構區NS3編碼蛋白C-33-3和C-100-3包被載體。用本法檢測抗HCV,其檢出率可提高25~30%,且檢出抗HCV的時間也可提早16~42天。
(二)HCV cDNA/聚合酶鏈反應(HCV cDN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測定肝和血清中HCV RNA。
本法是將HCV RNA逆轉錄為HCV DNA,選用高度保守的5′非編碼區引物擴增放大後作電泳觀察結果。本法較靈敏。由於肝和血清中HCV RNA出現較抗-HCV為早,一些HCV感染者抗HCV尚未陽轉時,其肝和血清中已可測到HCV RNA。HCV RNA陽性,說明病毒在體內複製;HCV RNA陰轉,說明病毒被清除。因此,RT-PCR可作為C型肝炎的早期診斷和獻血員篩查的出現指標,也可作為C型肝炎預後的一個指標。
(三)免疫組化法檢測肝組織中HCV抗原
感染HCV的黑猩猩或病人血清中提取lgG,用間接免疫螢光或間接免疫酶組化法檢測肝內HCV抗原。

防治原則

C型肝炎的預防方法基本與B型肝炎的相同。目前,我國預防C型肝炎的重點應放在對獻血員的管理,加強消毒隔離制度,防止醫源性傳播。
國外報告,對獻血員進行抗HCV篩查,可排除85%具有HCV傳染性的獻血員,從而明顯降低輸血後C型肝炎的發病率。由於獻血員抗HCV陽性率與ALT水平和抗-HBc是否陽性有關,ALT(丙氨酸轉移酶)異常和抗HBc陽性者抗HCV陽性率明顯高於ALT正常和抗HBc陰性者(44%:0.5% ),因此,在目前尚無條件進行抗HCV篩查的地區,可對獻血員作ALT和抗HBc篩查。據報導,排除ALT異常的獻血員後,輸血後C型肝炎發病率可下降 47.4%;排除抗HBc陽性的獻血員後,輸血後C型肝炎發病率下降33%;如上述兩項指標異常的獻血員均被排除,則輸血後C型肝炎發病率可下降 61.2%。
最近,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經皮膚感染C型肝炎病人血液者,於暴露後立即注射免疫蛋白(0.06ml/kg)可能有預防作用。
本病的最終控制將取決於疫苗預防。HCV分子克隆的成功,為本病的疫苗預防提供了可能性,未來的C型肝炎疫苗應包括各種不同重組的HCV毒株,或根據各地流行的HCV毒株來構建C型肝炎疫苗。
無論是急性C型肝炎,還是慢性C型肝炎,標準治療方案都是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a 或alfa-2b)聯合利巴韋林。這也是唯一有效治療C型肝炎的方案。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由於一周一次給藥,給藥次數大大減少,方便了病人用藥,相對於普通干擾素的一周三次或隔日一次,聚乙二醇干擾素又稱為長效干擾素。兩種長效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直接比較臨床試驗表明:12KD的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b的復發率明顯低於40KD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a,原因可能與抗病毒活性及分子大小引起的藥物分布有關。一般認為,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越大,抗病毒活性越低,12KD的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b的活性明顯高於40KD的長效干擾素;而且,12KD的長效干擾素可以全身分布,不僅清除肝內的主要病毒,更可以清除淋巴結、腎臟、脾臟腎上腺、唾液腺等肝外病毒,故停藥後的復發率較低。40KD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擾素由於分子過大,限於血管和肝內分布,對肝外的病毒清除不利。不僅加重肝臟負擔,排泄慢,而且由於不經過腎臟排泄,當發生不良反應時撤藥困難。一般認為,由於頭對頭比較的IDEAL試驗結果的公布,12KD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b應做為治療C型肝炎的優先用藥。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腸道外途徑傳播:
1、輸血及血製品曾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常見的血液透析,輸血等。國內曾單採血漿回輸血細胞時污染,造成C型肝炎暴發流行,輸血後肝炎70%以上C型肝炎,隨著篩查方法的改善,此傳播方式已得到明顯控制,但抗HCV陰性的HCV攜帶供血員尚不能篩除,輸血仍又傳播C型肝炎的可能,特別是反覆輸血及血製品者。
2、非輸血途徑傳播 。此途徑主要為反覆注射、針刺、含HCV血液反覆污染皮膚黏膜隱性傷口及性接觸等其他密切接觸方式而傳播,這是散發性C肝傳播的途徑。研究表明,HCV陽性患者傳播給配偶的幾率很小,因而那些性混亂的人群,HCV感染不如HBV常見。HCV攜帶者家庭成員受感染的幾率很低,但其感染可能性仍比普通人群高。
3、母嬰傳播。HCV陽性母親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率為2%,分娩時陽性則高達4%-7%;合併HIV感染;幾率增至20%。
4、性傳播。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也可以檢測到少量HCV,但實驗證明,母嬰的直系傳播以及性傳播的幾率非常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