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inski征

babinski征

babinski征陽性是指錐體束病損時大腦失去了對腦幹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現的異常反射;用於臨床上的神經系統檢查,屬於錐體束病理反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abinski征
  • 屬於:病理反射
  • 解釋:指錐體束病損時大腦
  • 檢查方法:被檢查者仰臥
簡介,注意問題,辨別方法,意義,

簡介

醫生臨床神經反射檢查中的一項,.屬於錐體束病理反射.錐體束病理反射
指錐體束病損時大腦失去了對腦幹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現的異常反射.1歲半前兒童可出現,余為異常。
Babinski征 為錐體束病損時,大腦失去了對腦幹的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釋放出的踝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
①檢查方法:被檢查者仰臥、下肢伸直,醫生手持被檢者踝部,用鈍頭竹籤劃足底外側,由後向前至小趾跟部並轉向內側,陽性反應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由於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也可出現這種反射,不屬於病理性。
②陽性反射特徵:陽性反應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
Oppenheim征
①檢查方法:檢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檢者脛骨前緣用力由上向下滑壓。
②陽性反射特徵:陽性反應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
Gordon征
①檢查方法:檢查時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壓被檢者腓腸肌中部。
②陽性反射特徵:陽性反應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
一側陽性考慮錐體束受損或更高位中樞病變。雙側陽性為上運動神經傳導通路病變致雙側都失去高位中樞的抑制而出現,注意1歲內小兒可以錐體束征陽性。
當一側肢體錐體束征(+)時,還需檢查對側錐體束征,還有其它體徵檢查如運動和感覺等檢查,定性定位評估病變位置。
Babinski征是當刺激足底外側緣時,出現拇趾背屈現象,被認為是錐體束征之一。正常成人當刺激足底外側緣時,可見到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輕度屈曲,足趾蹠曲,也可能不出現上述關節屈曲。正常情況下的蹠曲極為迅速,而病理情況下的背曲卻稍緩慢。典型的Babinski征是第2~5趾扇形散開,拇趾呈背屈。但臨床工作中,有很多情況下難以判斷是生理性或病理性。若拇趾迅速背屈,且範圍不大時,應反覆多次檢查。
反覆刺激足底,有時見各趾均屈曲,有時見多個趾伸展,如果所有各趾均呈伸展位,也應考慮是病理性的。從這一點看Babinski征的檢出絕不是刺激一次足底就能判定有或無的問題,當判斷不清時,應反覆多次檢查。
當刺激足底皮膚時,有時可見幾個足趾呈扇形展開,且呈外展位,此時不要立即判斷為病理性。

注意問題

1.刺激部位正常的足底反射出現趾的屈曲,與刺激足底外側比較,內側刺激時明顯。而病理性的趾現象卻與之相反,刺激足底外側部時明顯,尤其是足底的最外側部,即刺激足底外側緣最易引出。
2.刺激方法最好用鈍尖物用力劃足的外側緣,比如曲別針、棉簽等。但有時刺激後,下肢各部分均動,不易判明足趾動作的方向,不易判定是反射運動還是隨意運動。正常情況下,當足底被刺激時不出現趾的伸展,但隨意運動時就可以出現,此時可將刺激強度減弱。
3.足的姿勢檢查Babinski征時,應避免足及小腿呈收縮狀態,且要解除患者精神緊張,使肌肉鬆弛。例如患者可在下肢輕度屈曲、外旋、足外側緣貼近床面情況下進行檢查。
4.足的溫度這是引出Babinski征的一個重要條件,寒冷環境下不易引出Babinski征。因此可疑錐體束受累時,應在溫暖環境下進行檢查。值得注意的是,如腳溫過熱,可能引出假性Babinski征。

辨別方法

(1)有明顯的末梢運動神經受累時,趾的背屈功能嚴重受累,即使有錐體束受損,足趾也不能背屈。這種情況下,當刺激足底未引出 Babinski征時,不能說Babinski征陰性,最好註明Babinski征不清。
(2)足有明顯感覺障礙,尤其是痛覺喪失時,也可能引不出Babinski征,也以註明Babinski征不清為宜。
(3)手足徐動、舞蹈病時,因不隨意運動,趾常呈背屈狀,尤其常見髃趾背屈,有時稍給刺激,拇趾即呈背屈狀。原則上在有舞蹈病,手足徐動時,見到的拇趾背屈,不能一概認定為Babinski征。
如上述,Babinski征是通過刺激足底皮膚引出的。但是,有時其誘發範圍可擴及至足背、小腿,不僅是淺感覺刺激,套用深感覺刺激也可引出足趾背屈現象,雖然刺激方法不同,但其臨床意義是一致的。臨床上常用的有chaddock,其方法是由外踝下方向前劃至足背外側。Oppenheim征:由上至下劃脛骨前側麵皮膚或用拇指和食指沿脛骨前緣由上向下滑。Schaeffer征:用手擠壓跟腱。Gordon征:用力擠捏腓腸肌。Gonda征:緊壓足外側兩趾向下,數秒鐘後突然放鬆。以上各征的表現及病理意義均與Babinski征相同,應當指出的是應認真、反覆檢查有無Babinski征,熟練引出Babinski征的檢查手技遠比以上各征重要。
除檢查時可引出Babinski征外,有時患者的某些動作也可見到足趾背屈,很多情況下其臨床意義和Babinski是一致的。如患者在主動活動下肢時,可出現趾背屈現象,意味著有錐體束受累。患者做膝踵試驗時,當一側足跟放在膝關節上,或沿脛骨棱下滑的過程中,開始出現拇趾背屈,有時膝踵試驗結束,這種背屈仍持續存在,甚至同時有2~5趾一併出現背屈。另外,在下肢不全癱,檢查肌力過程中,讓患者下肢儘量屈曲,這時如出現拇趾背屈,也可以認為與 Babinski征有同樣臨床意義。有人認為這是檢查有無輕度錐體束受累的很好的指標之一。因為即使有些患者引不出Babinski征,但當做下肢主動運動時有時就可能見到拇趾背屈。

意義

Babinski征陽性意味著錐體束受累。然而。並非臨床上見到了Babinski征均有病理意義,如不滿1歲的小兒可有Babinski征,這是因為生後到錐體束的髓鞘完全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
腦卒中患者卒中發作後,要經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才可能出現腱反射亢進,但Babinski征卻是發病後即可出現。偏癱肢體出現肌張力增強時,易見到腱反射亢進與Babinski征。但在偏癱、肌張力低、腱反射不亢進時,多數情況下也能引出Babinski征,即腱反射亢進與Babinski征陽性不一定完全呈平行關係。另外,Babinski征的出現決非僅限於錐體束的病理解剖學變化,錐體束的功能障礙,有時也可以見到錐體束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