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網路規劃設計與最佳化

TD-LTE網路規劃設計與最佳化

基本介紹

  • 書名:TD-LTE網路規劃設計與最佳化
  • 作者:肖清華 汪丁鼎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5316905
  • 外文名:TD-LTE Network Planning,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頁數:48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獨特。第一本全面講解TD-LTE網路規劃、設計、最佳化的圖書,特別是“最佳化”的內容,非常具有獨到性。
實用。一流設計院——華信郵電設計院的一線經驗總結,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對於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借鑑價值很高。

作者簡介

肖清華,畢業於浙江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華信郵電設計院網研院副院長,一直從事無線網路規劃與設計和最佳化工作,在移動通信領域的2/3/4G網路規劃、最佳化、工程設計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已發表論文數30餘篇,出版專著3本,申請發明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2項,國標1項。

圖書目錄

第1章 TD—LTE網路概述 1
1.1 LTE標準及產業進展 1
1.1.1 3GPP概況 1
1.1.2 版本演進 1
1.1.3 產業鏈發展情況 2
1.1.4 LTE商用狀況 2
1.2 TD—LTE系統架構 3
1.2.1 EPS架構 3
1.2.2 TD—LTE架構 4
1.2.3 功能劃分 4
1.3 TD—LTE系統協定 6
1.3.1 通用協定模型 6
1.3.2 LTE接口協定 8
1.3.3 空中接口協定 9
1.3.4 PHY協定 10
1.3.5 MAC協定 11
1.3.6 RLC協定 11
1.3.7 PDCP協定 13
1.3.8 RRC協定 13
1.3.9 NAS協定 14
1.4 TD—LTE與LTE—FDD的差異 15
1.4.1 雙工方式差異 16
1.4.2 幀結構差異 16
1.4.3 物理層差異 20
1.4.4 TD—LTE的不足 21
參考文獻 21
第2章 TD—LTE網路物理層 22
2.1 無線幀結構 22
2.1.1 幀結構 22
2.1.2 物理資源分組 24
2.2 上行物理信道及信號 26
2.2.1 PUCCH信道 26
2.2.2 PUSCH信道 28
2.2.3 PRACH信道 29
2.2.4 上行物理信號 31
2.3 下行物理信道及信號 32
2.3.1 PDCCH信道 33
2.3.2 PDSCH信道 34
2.3.3 PBCH信道 35
2.3.4 PCFICH信道 37
2.3.5 PMCH信道 37
2.3.6 PHICH信道 38
2.3.7 下行物理信號 39
2.4 物理過程 41
2.4.1 小區搜尋 41
2.4.2 隨機接入 41
2.4.3 同步控制 44
2.4.4 功率控制 44
2.4.5 PDSCH傳輸 47
2.4.6 PUSCH傳輸 51
參考文獻 53
第3章 TD—LTE網路重要技術 55
3.1 時分雙工 55
3.1.1 TDD概述 55
3.1.2 TDD優缺點分析 56
3.2 多址接入技術 56
3.2.1 OFDMA技術 57
3.2.2 SC—FDMA技術 59
3.2.3 資源映射 59
3.3 MIMO技術 61
3.3.1 發射分集 62
3.3.2 波束賦形 65
3.3.3 空間復用 67
3.3.4 空分多址 69
3.4 HARQ技術 71
3.4.1 FEC技術 71
3.4.2 ARQ技術 71
3.4.3 HARQ—C 72
3.4.4 HARQ—T 73
3.4.5 HARQ—S 73
3.4.6 HARQ過程 74
3.5 AMC技術 74
3.5.1 下行AMC 75
3.5.2 上行AMC 75
3.6 小區間干擾抑制 75
3.6.1 干擾隨機化 75
3.6.2 干擾消除 76
3.6.3 干擾協調 76
3.7 空分復用技術 79
3.7.1 室外空分復用 79
3.7.2 室內空分復用 80
3.7.3 空分復用與小區分裂 81
3.7.4 受限場景 82
3.8 GPS替代技術 82
3.8.1 北斗授時同步 83
3.8.2 傳輸提取時鐘同步 83
3.9 eMBMS技術 86
3.9.1 系統配置 86
3.9.2 邏輯架構 87
3.9.3 用戶面協定架構 87
3.9.4 控制面協定架構 88
3.9.5 eMBMS業務流程 89
3.10 TD—LTE—Advanced技術 90
3.10.1 CA技術 90
3.10.2 增強型MIMO技術 91
3.10.3 CoMP技術 92
3.10.4 Relay技術 93
參考文獻 94
第4章 TD—LTE網路規劃 95
4.1 概述 95
4.1.1 規劃概述 95
4.1.2 規劃內容 97
4.1.3 規劃流程 98
4.1.4 規劃指標 99
4.1.5 規劃難點 101
4.1.6 與2G/3G網路規劃的差異 101
4.2 TD—LTE發展策略 102
4.2.1 引入策略 102
4.2.2 建設策略 103
4.3 室外傳播模型 103
4.3.1 Okumura—Hata模型 104
4.3.2 COST231—Hata模型 105
4.3.3 通用模型 105
4.4 TD—LTE覆蓋規劃 105
4.4.1 影響因素綜述 106
4.4.2 最大覆蓋能力 107
4.4.3 關鍵參數分析 108
4.4.4 上行鏈路預算 111
4.4.5 下行鏈路預算 113
4.4.6 鏈路預算分析 115
4.4.7 覆蓋能力分析 116
4.5 TD—LTE容量規劃 117
4.5.1 影響因素綜述 117
4.5.2 業務模型 119
4.5.3 話務預測 123
4.5.4 容量評估方法 125
4.5.5 上行用戶平面容量分析 125
4.5.6 下行用戶平面容量分析 127
4.5.7 控制平面容量分析 128
4.5.8 典型指標分析 129
4.6 TD—LTE組網規劃 130
4.6.1 基站估算 130
4.6.2 頻率規劃 134
4.6.3 時隙規劃 137
4.6.4 干擾規劃 143
4.6.5 碼字規劃 145
4.6.6 鄰區規劃 146
4.7 TD—LTE參數規劃 147
4.7.1 PCI規劃 147
4.7.2 TA規劃 147
4.7.3 傳輸頻寬規劃 148
4.7.4 VLAN規劃 149
4.7.5 IP位址規劃 150
4.8 特殊場景規劃 152
4.8.1 高速鐵路 152
4.8.2 大型場館 156
4.8.3 大橋 158
4.8.4 海域 160
4.9 規劃案例分析 162
4.9.1 區域場景 162
4.9.2 覆蓋規劃 163
4.9.3 容量規劃 163
4.9.4 規劃結果 168
參考文獻 169
第5章 TD—LTE網路設計與要求 170
5.1 總體要求 170
5.1.1 總體原則 170
5.1.2 設計要求 170
5.2 天線技術及產品 171
5.2.1 智慧型天線技術 171
5.2.2 智慧型天線參數 173
5.2.3 多天線技術 174
5.2.4 有源天線技術 177
5.2.5 天線發展趨勢 179
5.2.6 天線設備形態 184
5.3 基站設備 191
5.3.1 eNodeB概述 191
5.3.2 BBU基帶池 191
5.3.3 RRU射頻拉遠 194
5.4 OMC—R設備 195
5.4.1 OMC—R結構 196
5.4.2 OMC—R配置 197
5.5 基站選址與勘察 197
5.5.1 選址總體原則 197
5.5.2 SSUP選址 198
5.5.3 基站勘察 201
5.6 基站設計 205
5.6.1 基站系統設計 205
5.6.2 基站配套設計 207
5.7 天饋系統設計 218
5.7.1 天饋組成 218
5.7.2 天線選擇 219
5.7.3 跳線選擇 219
5.7.4 天饋系統設計 220
5.8 工藝要求 221
5.8.1 機房工藝要求 221
5.8.2 塔桅工藝要求 224
5.8.3 天饋工藝要求 227
5.9 組網技術 233
5.9.1 組網策略 233
5.9.2 BBU+RRU組網 233
5.9.3 C—RAN組網 237
5.9.4 HCS組網 246
參考文獻 250
第6章 TD—LTE網路室內分布 251
6.1 概述 251
6.1.1 目的與意義 251
6.1.2 室內分布組成 252
6.1.3 信號源類型 252
6.1.4 分布系統類型 253
6.1.5 技術流程 254
6.2 室內傳播模型 255
6.2.1 Motley模型 255
6.2.2 P.1238模型 256
6.3 室內覆蓋分析 257
6.3.1 業務場景 257
6.3.2 覆蓋指標 258
6.3.3 估算流程 259
6.3.4 功率分析 259
6.4 室內容量分析 262
6.4.1 容量指標 262
6.4.2 估算流程 262
6.4.3 業務模型 262
6.5 室內干擾分析 271
6.5.1 雜散干擾 272
6.5.2 阻塞干擾 273
6.5.3 互調干擾 274
6.5.4 干擾匯總 276
6.5.5 WLAN干擾 276
6.5.6 干擾抑制 277
6.6 室內規劃技術 278
6.6.1 系統特性 279
6.6.2 規劃方案 280
6.6.3 室內外協調 283
6.6.4 新設備技術 284
6.7 室內設計技術 288
6.7.1 技術要求 288
6.7.2 單站設計流程 289
6.7.3 現場勘察 290
6.7.4 室內模擬測試 292
6.7.5 系統方案設計 294
6.7.6 常用分布器件 297
6.8 室內建設技術 300
6.8.1 解決方案 300
6.8.2 系統合路 304
6.8.3 新建方式 307
6.8.4 改造方式 312
6.8.5 特殊場景 315
6.9 室內案例介紹 324
6.9.1 覆蓋目標 324
6.9.2 指標分析 325
6.9.3 設計方案 325
6.9.4 注意事項 327
參考文獻 329
第7章 TD—LTE網路最佳化 330
7.1 總體要求 330
7.1.1 最佳化目標 330
7.1.2 最佳化內容 331
7.1.3 最佳化特點 331
7.1.4 最佳化措施 332
7.1.5 最佳化流程 334
7.2 網路測試 336
7.2.1 最佳化工具 336
7.2.2 數據採集 339
7.3 網路KPI評估 342
7.3.1 網路評估 342
7.3.2 業務評估 343
7.3.3 KPI 344
7.3.4 面向客戶感知的網路質量評估 345
7.4 參數配置 350
7.4.1 小區配置參數 350
7.4.2 功率控制參數 351
7.4.3 系統訊息參數 353
7.4.4 系統調度參數 353
7.4.5 系統尋呼參數 355
7.4.6 隨機接入參數 356
7.4.7 準入控制參數 356
7.4.8 重選控制參數 357
7.4.9 切換控制參數 359
7.4.10 傳輸控制參數 363
7.4.11 定時器參數 365
7.5 系統最佳化 367
7.5.1 時隙最佳化 367
7.5.2 尋呼最佳化 374
7.5.3 干擾最佳化 376
7.5.4 重選最佳化 379
7.5.5 切換最佳化 383
7.6 工程最佳化 386
7.6.1 覆蓋最佳化 386
7.6.2 容量最佳化 388
7.6.3 質量最佳化 388
7.6.4 切換最佳化 389
7.6.5 掉線最佳化 389
7.6.6 干擾最佳化 390
7.6.7 鏈路最佳化 391
7.6.8 聯合最佳化 392
7.7 工程最佳化案例 393
7.7.1 覆蓋最佳化案例 393
7.7.2 導頻污染最佳化案例 393
7.7.3 切換最佳化案例 394
7.7.4 掉線最佳化案例 396
7.7.5 接入失敗最佳化案例 397
7.7.6 干擾最佳化案例 398
7.7.7 PCI最佳化案例 400
7.7.8 聯合最佳化案例 401
7.8 典型場景最佳化 402
7.8.1 高速鐵路最佳化 402
7.8.2 大型場館最佳化 404
7.8.3 大橋覆蓋最佳化 407
7.8.4 海域覆蓋最佳化 408
參考文獻 409
第8章 TD—LTE網路融合與協同 411
8.1 總體定位 411
8.1.1 背景分析 411
8.1.2 網路問題 413
8.1.3 承載能力 415
8.2 網路融合 416
8.2.1 網路融合概述 416
8.2.2 GSM網路融合 417
8.2.3 TD—SCDMA網路融合 422
8.2.4 WLAN網路融合 426
8.2.5 TD—LTE網路融合 429
8.2.6 四網融合舉措 429
8.3 融合演進分析 430
8.3.1 融合演進概述 430
8.3.2 GSM的融合演進 431
8.3.3 TD—SCDMA的融合演進 434
8.3.4 WLAN的融合演進 437
8.4 共建共享協同技術 439
8.4.1 基站站址共建共享 440
8.4.2 基站塔桅、天面資源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0
8.4.3 基站機房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1
8.4.4 其他基站配套設施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1
8.5 共建共享協同分析 442
8.5.1 共建共享技術性分析 442
8.5.2 共建共享工程實施分析 446
8.5.3 共建共享經濟性分析 448
8.6 互操作協同技術 453
8.6.1 互操作概述 453
8.6.2 互操作技術關係 455
8.6.3 小區重選技術 456
8.6.4 RRC重定向技術 456
8.6.5 CCO技術 457
8.6.6 PSHO技術 458
8.7 系統間互操作 459
8.7.1 網路駐留重選 459
8.7.2 數據業務互操作 460
8.7.3 話音業務互操作 465
8.7.4 總體互操作過程 471
參考文獻 472
縮略語 47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