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mon假設

Salomon假設

高速切削技術被公認為源自1931年德國學者Carl. Salomon博士所提出的一個假設。該假設描繪出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加工狀態,即高速切削下既能夠大幅減少切削工時,成倍提高工具機效率,又能夠避免較高速切削溫度下出現劇烈的刀具磨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Salomon假設
  • 所屬類型:數學
  • 世紀:上個世紀
  • 年代:20年代
介紹,Salomon假設的起源,

介紹

高速切削技術被公認為源自1931年德國學者Carl. Salomon博士所提出的一個假設。該假設描繪出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加工狀態,即高速切削下既能夠大幅減少切削工時,成倍提高工具機效率,又能夠避免較高速切削溫度下出現劇烈的刀具磨損。

Salomon假設的起源

切削熱和切削溫度在金屬切削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E. M. Trent在他的著作《Metal Cutting》中指出:金屬切削時所消耗的功率,大部分都在刀具切削刃附近轉化為熱量,而切削加工中的許多經濟和技術問題,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這些熱量所引起的。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Carl. Salomon博士進行了一系列切削實驗,並在結論中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實驗結果在以切削速度為橫軸、切削溫度為縱軸的坐標系下可以繪製出這樣一條曲線,起初該曲線持續上升,隨著切削速度不斷提高,溫度會達到峰值,繼而下降,且不同材料對應不同的溫度峰值點。”
圖1是Salomon實驗中切削溫度和切削速度的關係曲線,左側陰影部分是傳統切削區,右側陰影部分是Salomon博士提出的高速切削區,他認為在此區域內切削溫度會降低,刀具磨損會減小;圖2是對應於一些金屬材料的Salomon曲線,它們各自有一個切削溫度的轉折點。Salomon博士據此提出可以在切削溫度下降區進行高速切削加工,該項研究於1931年在德國申請專利。
圖2圖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