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理論

亦稱刺激-反應理論。是把學習作為某種刺激(S:stimulus)與某種反應(R:response)的結合來考慮的學習理論。其代表人物是赫爾(C.L.Hull),他的理論體系蒐集於1943年的“Principleof Behavior”一書中。其源流可追溯到英國的聯合主義心理學,1898年由桑代克(E.L.Thorndike)提倡的效應定律,而開始出現了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結合的主張。提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華生(J.B.Wat-son)採用了桑代克的這個主張和巴甫洛夫(I.P.Pavlov)的條件反射學,認為行為的單位是基本的S-R的聯結。赫爾是這一流派的核心。

·在行為主體體系中,S-R(刺激stimulus -反應response)聯結是解釋一切行為的基礎。 ·S-R理論將人類的複雜行為分解為兩部分:刺激和反應。 ·人的行為是受到刺激的反應,通過對行為的客觀研究,既可以預測已知刺激引起的反應,也可以預測引起反應的刺激。 ·通過把行為降低到S-R水平,人類與動物的行為都能有效地加以理解、預測和控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S-R理論
  • 外文名:S-R theory
  • 代表人物:赫爾
  • 類型:刺激-反應理論
英文,S-R理論概述,

英文

S-R理論 S-R theory

S-R理論概述

例如對“空腹”那樣的具有要求狀態的動物,進行某種反應來解決問題取得了成功,即當給予作為報酬的食物時,則要滿足要求的動機就減低了。因此下次再給予同樣的刺激條件時,產生特定反應的傾向就會被強化。也就是特定的S-R結合被特彆強化了,這種反應傾向可以作為習慣而累積起來。學習就是這種習慣的獲得,而必要的條件是引起動機減低的強化。赫爾理論的特徵是把這些基本原理作為公理(postulate),由此演繹出系論(corollary),由這些系論構成體系,對這一點儘可能用數學來描述,而且在量上還表現為函式關係。通常所說的S-R理論多指赫爾的S-R強化說,但是在同樣的S-R理論中也存在象格思里和斯金納(E.R.Guthrie和B.F.Skinner)主張的強化不一定是學習的必要條件的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