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Rodgers

Richard Rodgers(理察·羅傑斯,1902年—1979年),美國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國王與我》、《灰姑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察·羅傑斯
  • 外文名:Richard Rodgers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長島市
  • 職業:作曲家
人物生平,個人評價,

人物生平

理察·羅傑斯出生於美國長島市。羅傑斯在一個寬裕的中產階級家庭長大,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音樂戲劇。14歲時第一次嘗試寫歌。1918年他認識了詞作家勞倫茨·哈特,兩個人立刻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1952年他們因為《加里克狂歡》(The Garrick Gaieties)寫的歌曲《曼哈頓》與《傷感的我》而開始出名。20年代晚期與30年代早期,雖然他們創作的音樂劇只獲得了一般的成功,但劇中的歌曲很動聽並且單獨地取得了成功。30年代早期,羅傑斯與哈特一起在好萊塢工作,回到百老匯後,1935年他們寫了音樂劇《龐然大物》、《足尖上》(1936)、《臂彎里的寶貝》(1937)、《我最好是對的》(1937)。1938年,他們寫了兩部音樂劇《我娶了個天使》和《西來庫斯少年》。他們合作的歌曲還有《太多姑娘》、《更高、更高》(1940)、《派·卓依》(Pal Joey,1940)中的歌曲。他們合作的最後一個劇目是《朱比特所為》(1942)。羅傑斯與哈特的合作天衣無縫,羅傑斯極富作曲天才,特別了解爵士樂風格。哈特很有天賦,但和羅傑斯的聯手總有些不協調,他寫的東西帶諷刺性,有特定的流派,擅長利用連音節的韻律,長於事後填詞。羅傑斯是一個嚴謹的人。他在哈特之後的同路人是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漢默斯坦在音樂風格上及在個性特點上都與哈特完全不同,他把較早期的音樂劇(漢默斯坦比羅傑斯大7歲)中的精華帶入了新的合作之中。他們的作品是美國音樂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他們把歌曲與故事腳本融為一體,並能推動劇情的進展和角色的發展。他們合作的第一個劇目是《俄克拉荷馬》,1943年3月31日在百老匯上演,該劇總共演出2248場。劇中的歌曲有:《啊,多美的早晨》、《有花邊頂蓬的四輪馬車》等。1945年,羅傑斯和漢默斯坦合作推出了《旋轉木馬》。該劇沒有《俄克拉荷馬》那種輕鬆愉快型的主題,而表現了人的更深刻以及更沉重的感情。有些音樂段落和獨白像是在大歌劇中的表演,這也是羅傑斯特別鐘愛的。在整體創作上,它明顯地與《俄克拉荷馬》一脈相承,非常流暢自然地把歌、景、劇情串連為一體。該劇於1945年4月上演,共演出890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9年,羅傑斯和漢默斯坦合作推出《南太平洋》,這是一個有關二戰海軍官兵的故事。
1951年,羅傑斯和漢默斯坦創作了《國王與我》,再度把大量舞蹈運用於音樂劇。歌曲創造出了一些經典作品。百老匯重演是1996年,獲最佳重演音樂劇托尼獎。《國王與我》,也是一部在舞台和電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羅傑斯在50年代的傑出劇作不很多,但仍奉獻不少好歌,其中有音樂劇《我與朱利葉特》中的《唯一的愛》。羅傑斯與漢默坦合作的另一部音樂劇《灰姑娘》(1957)是為了電視而寫的。1958年,這對搭檔帶著音樂劇《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回到百老匯,劇中的佳作歌曲是《很高興我是個女孩》。1959年,這對搭檔上演了他們最成功的作品《音樂之聲》——他們的最後一部合作作品,這以後他們結束了在百老匯的職業生涯。在《音樂之聲》首演8個月後,漢默斯坦就因癌症不愈而離開了人世。6年以後,它被搬上了銀幕,由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主演,成為本世紀紅得發紫的音樂電影,在中國上演後成為中國觀眾最喜愛的電影之一。片中的《雪絨花》是羅傑斯和漢默斯坦合作的最後一支歌。羅傑斯和漢默斯坦還有幾部相當重要的合作作品。如1947年的《快板》(Allegro)、1953年的《我與朱利葉特》(Me and Juliet)、1955年的《管道之夢》(Pipe Dream )和1958年的《花鼓歌》。

個人評價

羅傑斯是一個極具適應能力的作曲家。與哈特合作時,他譜曲,哈特填上圓滑而詼諧的歌詞。相反,與漢默斯坦合作時,羅傑斯根據漢默斯坦寫的詞譜上曲,這就需要某種能力,以適應舞台上還未展開的情節的發展。在他生命快結束的幾年裡,羅傑斯得到了很多榮譽,包括一項托尼特別獎。1993年,為了紀念他與漢默斯坦合作50周年,百老匯上演了一部紀念性的輕歌舞劇《歌唱之夜》,劇中集中了他倆創作的歌曲。20世紀百老匯音樂劇的第二個紀元以羅傑斯和漢默斯坦的《音樂之聲》劃上了句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