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T

PIAT

PIAT,為英國在二戰期間研製的反坦克發射器。在二戰初期,英國人感到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反坦克武器。雖然當時英國人對反坦克火箭彈還一無所知,但他們仍依靠自身技術設計出一種獨樹一幟的類似於迫擊炮的彈射性反坦克武器——步兵反坦克發射器(簡稱PIAT)。

簡介,基本參數,研製背景,結構特點,操作使用,

簡介

PIAT(英文全稱:Projector, Infantry, Anti Tank )是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軍所用的反坦克武器。PIAT是用來配合英軍當時所需的手提反坦克武器。它由一根鋼管,觸發機制及彈簧組成,有別於其它直接使用炸藥來發射的反坦克武器。當啟動觸發機制時,彈簧釋出位能,推動撞針引爆炸彈中的推進劑,再推動炸彈前進。它擁有一個約115碼(110米)的正面有效射程。
英國一間博物館的PIAT英國一間博物館的PIAT

基本參數

總重
32磅(15千克)
全長
39英寸(0.99米)
槍口初速
250英尺每秒(76.2 米每秒)
有效射程
115碼(110米)
最大射程
350碼(320米)
瞄準具型式
裝藥類型
裝藥量
2.5磅(1.1千克)
引爆方式
碰撞

研製背景

二戰之初,英國軍隊裝備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0.55英寸(13.97mm)口徑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和各種反坦克手榴彈。戰鬥證明,博伊斯的穿甲能力對付類似德國三號坦克之類的目標十分有限,而反坦克手榴彈的投擲距離有限,士兵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去接近敵人的坦克。面對德國的裝甲,這些武器明顯力不從心。所以英軍感到迫切需要一種威力更大、並且可以在一定的安全距離外使用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由於當時英國人對反坦克火箭彈還是一無所知,所以他們走了一條與德、美等國不同的道路,從而誕生了PIAT這種與眾不同的武器。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中的PIAT和其彈藥盒加拿大戰爭博物館中的PIAT和其彈藥盒
為了儘快擺脫被動局面,英國國防部開始派人研製一種攜帶型超口徑發射器,取名為“嬰兒”。1941年6月,“嬰兒”開始接受皇家兵器部的測試,幾經改進之後終於被軍方接受,並在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產,被命名為步兵反坦克發射器,簡稱PIAT。PIAT自此成為二戰中英軍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到1945年停產時,其生產數量超過了11.5萬支。

結構特點

PIAT的結構比反坦克火箭筒要複雜許多,拋射器本身分為前筒和後筒兩個部分。前筒由鋼板彎曲成型,長度為250mm,前筒上半部分完全敞開,口部有一道加強箍,後部下方開設有一個泄氣孔。後筒是一根直徑76mm、長700mm的無縫鋼管,下方有握把和機閘,內裝發射組件,大型扳機安裝在機匣左側,而不是正下方。後筒上部焊接有表尺座和準星座,表尺和準星均可摺疊,表尺座左側標有射擊分劃,射擊時只要把表尺旋轉到與射程相對應的位置即可。後筒尾部設有T形肩托,肩托外面和後筒尾部都包有帆布。T形肩托通過卡槽定位,可以自由旋轉到豎直或水平位置。後筒與前筒相接處有個環形槽,射擊支架用一個大號蝶形螺帽固定在此槽中。早期的支架由呈“H”形的兩根細鋼管構成,底部是一塊彎成一定形狀的鋼板。後期的支架筒化成一個粗鋼管,底部焊接一個鋼板製成的盒狀底座。後筒內主要容納一個質量相當大的主栓體和主彈簧,主栓體中空,內裝裝填桿、擊針桿、擊針桿簧和前栓體等零部件。擊針桿前半部套入前栓體內,向後運動時可以帶動前栓體,進而帶動主栓體壓縮主彈簧完成待擊。擊針桿後端套在裝填桿中,同時擊針桿可以在裝填桿內前後運動,但不會脫出。裝填桿尾部和肩托相連,當拉動肩托時裝填桿會帶動擊針桿,進而帶動前栓體、主栓體將擊針桿簧和主彈簧向後壓縮到位直至掛機,然後擊針桿簧伸張使前栓體和裝填桿復位。
加拿大傘兵使用PIAT加拿大傘兵使用PIAT
PIAT發射MK1、MK1A型90mm破甲彈,其外形與迫擊炮彈很相像,全彈分為彈體和尾管組件兩大部分。彈體最大直徑為90mm,由薄金屬板衝壓成的兩部分組成,彈體前部較平坦,並有一個細長的彈尖(目的是為了保證必要的炸高),其上裝有碰炸引信。彈體為空心裝藥結構,裝藥品種為808炸藥,有一個鋼製的單錐等壁厚藥形罩,罩頂有孔以裝入主引信。不過這種引信系統並不完善,受到猛烈撞擊後極易發生意外。平時為保證安全,彈尖引信一般都取下裝在一個鉛鋅合金製成的筒內,並用一個彈簧夾子固定在彈尾部。尾管組件由杯形架、尾管、尾翼、尾環、發射藥管、尾管塞等組成。杯形架用來連線彈體,尾翼共4片,點焊在尾管上,外有一圈尾環,用以保持彈體飛行時的穩定。尾管塞用來防止外界異物進入尾管,在發射前取下。發射藥管類似於迫擊炮彈的基本藥管,裝在尾管頂部,是發射時的動力來源。該彈垂直破甲威力為75mm,就當時的坦克裝甲技術水平而言,還是具有相當威脅的。

操作使用

PIAT一般由兩名士兵操作使用,其中一名是射手,另一名負責裝填彈藥,同時還要承擔攜行彈藥的職責。PIAT在首發射擊前先要使拋射器呈待擊狀態,常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拋射器T形肩托向下豎放在地上,雙腳分別踩住T形肩托的兩邊,然後雙手合握住握把用力向上提,直至聽到掛機的“咔嗒”一聲響;另一種方法是臥姿進行,將拋射器炮口向上與身體平行放置,雙腳踩住T形肩托的兩邊,然後一隻手拉炮口環,另一隻手拉握把,靠雙手和雙腳的合力來完成待擊。英國作家約翰·威克斯在他的《反坦克史》一書中把這種姿勢形象地稱為“和一個單腳彈簧高蹺的摔跤比賽”,但不管哪種方式,都需要相當的體力。由於待擊過程類似於冷兵器時代的弩,因此PIAT得到了“蘇格蘭弓弩”的綽號。為控制發射時的巨大後坐力,PIAT的主簧簧力設計得非常大,差不多達到了900N,要克服如此強大的簧力完成待擊不是一件易事,有時往往需要兩個人協力才能完成。兩種待擊方法各有優缺點:第一種相對比較省力,容易完成,但是在槍林彈雨之中這么站著無異於一個活靶子;第二種方法雖然可以避免這一缺點,但是卻更加費力。完成待擊後,炮手才能架好武器並裝定表尺,裝填手裝填彈藥、瞄準目標以後,炮手扣動扳機擊發彈藥,完成一次發射。不過扣動那個大型扳機所需的力量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儘管扳機是通過中間的一個槓桿帶動阻鐵的,扳機設計得也很長,但即使是用兩個手指仍然難以輕鬆扣動,這與那高達900N的主簧簧力是分不開的,所以不論是使PIAT待擊還是擊發都是一件費力的苦差事。對於剛剛接觸PIAT的新手來說,最難掌握的還是精度,因為扣動扳機後彈丸有一段遲滯時間才能發射出去,此時會有輕微的後坐力,如果不能很好控制住拋射器,在最後一刻彈丸也會偏離目標。
華沙起義戰鬥人員展示PIAT華沙起義戰鬥人員展示PIAT
PIAT的最大特點體現在它的發射過程中。當射手扣動扳機後,扳機帶動連桿旋轉,下壓阻鐵並釋放主栓體,主栓體在彈簧的作用下向前復進,並帶動擊針桿和前栓體前進。前栓體進入彈尾管內,當接觸到發射藥管後停止前進,但仍在前進的主栓體推動擊針桿向前,打擊藥管底火,進而點燃發射藥。發射藥產生的高壓火藥燃氣作用於前栓體上,由於前栓體、主栓體相連,因而後坐力通過前栓體作用到主栓體上。此時主栓體向前復進到位,具有較大的慣性動能,與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正好方向相反,在抵銷掉一部分後坐力後,主栓體改為向後運動。此時彈丸已經開始向前滑動,當前栓體後退到彈尾管尾翼上方的4個均勻分布的泄氣孔時,火藥燃氣衝破密封帶從孔中衝出。由於前筒的上方是敞開的,為了減少火藥燃氣排出時對彈丸的影響,前筒下後方也開有一個較大的泄氣孔。此時火藥燃氣對彈丸做功結束,彈丸獲得初速向前飛出,而主栓體也在火藥燃氣的後坐力作用下後坐到位,並被阻鐵掛住,重新形成待髮狀態,只要再裝入一發彈藥即可繼續射擊。
獨特之處
從外型和發射過程上來看,PIAT都與迫擊炮有些相似,但又有區別:相同的是都由前方裝入彈藥,並且彈體都靠尾翼穩定,發射藥也都是裝在彈體尾管內;不同的是迫擊炮彈擊發以後發射藥燃燒產生的火藥燃氣進入炮膛,全部用來推動彈丸運動,而PIAT在發射階段火藥燃氣是全部封閉在尾管內的,真正做功的長度也只有從尾管頂部到泄氣孔處那一段。實際上,PIAT的工作過程與其說是像迫擊炮,倒不如說更接近於槍械中的自由槍機式原理。
由於PIAT的獨特原理,絕大多數後坐力是由主彈簧和栓體所抵銷掉的,故要提高彈藥的質量和初速,彈簧和栓體的質量必須進一步加大。但PIAT是一種單兵攜行武器,考慮到士兵攜行和操作的輕便性要求,只能採取一個各項指標的綜合平衡點,這也是大多數武器的設計難點,不過PIAT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好,基本上滿足了步兵的使用要求。彈丸的最大初速為135m/s左右,在打擊坦克等單個目標時,有效射程為100m,對付固定大型目標時,有效射程可達到300m左右,最大射程可以達到700m。PIAT除可抵肩射擊外,也可以把T形肩托旋轉90°呈水平狀態,並抵住牆壁等固定物體或直接抵在地面上,手扶炮管以大仰角射擊。在二戰期間,與德國的“鐵拳”一樣,PIAT還曾被並聯安裝在輕型裝甲車上,通過加裝在扳機上的聯桿機構,可以實行多發齊射。
PIAT最早在西西里戰役由加拿大部隊中用於實戰,但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是穿甲威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信存在嚴重安全問題,除非一直豎起存放,其他狀態下任何輕微的碰撞都有可能使彈藥爆炸。在義大利本土作戰前,英國人對此進行了改進,穿甲威力有所增強,但引信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以至於在戰後英軍禁止PIAT的實彈射擊訓練。
PIAT
即便存在種種問題,PIAT在當時仍算得上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反步兵武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比如PIAT在發射時不會產生尾噴焰,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射擊,同時也不會因產生煙霧而暴露射手位置。
1943年,在義大利本土作戰的盟軍遇到德軍頑強抵抗。一次遭遇戰中,英國皇家燧發槍團士兵傑斐遜·弗朗西斯用PIAT在不足100米的距離內接連向德軍的兩輛虎式坦克尾部開火,並將其分別擊毀。傑斐遜因此獲得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1944年10月21日夜,在義大利北部薩維奧河的激戰中,加拿大西佛斯高地步兵營列兵歐內斯特·史密斯用PIAT先後摧毀德軍坦克、自行火炮各2輛。其中一輛豹式中型坦克是史密斯匍匐到10米左右射擊而擊毀的,他因此成為第一位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加拿大人。
PIAT在1944年盟軍發起的“市場花園”行動中也有出色表現,在守衛斯塔福德斯大橋的戰鬥中,沒有任何火炮和重武器支援的英國第一空降師完全是靠PIAT才抵擋住德軍裝甲部隊的輪番進攻,最終避免了全軍覆滅的結局。
由於是戰時急需的武器,相當一部分PIAT是英國的小作坊式工廠製造的,和司登衝鋒鎗一樣,不免給人一種簡陋粗糙的感覺。並沒有完全達到設計目的。其致命缺陷是操作複雜,裝彈速度過慢。在PIAT射手中流行著一句話:“你必須第一發就命中目標,因為你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彈簧拉力差不多達到90公斤,射手需要有很大的力氣和足夠的技巧。一般射手都是在站立狀態下拉動彈簧,但這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是不易做到的。扣動扳機至少要用兩個手指,必須扣住扳機幾秒鐘後反坦克彈才能發射出去,此時如果把持不住發射器,在最後一刻反坦克彈會偏離目標。但它不需要對身管進行精密加工,也不需要任何高級材料,因此很受軍工生產部門的歡迎。當今來看,PIAT可謂滿身缺點,如威力小、初速低、安全性差、笨重且操作不便等等。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PIAT仍算得上是一種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勝出火箭筒一籌,如沒有尾噴焰,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發射,同時也不會因產生煙霧而暴露射手位置等。最關鍵的是,有了PIAT以後,需要士兵們豁出命來往坦克上投反坦克手榴彈或炸藥包的情況已大為減少。
二戰後期,由於新式反坦克武器開始普及,PIAT很快就顯得過時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上,英國人開始使用美國3.5英寸(85毫米)M20巴祖卡火箭筒。1951年,英國正式裝備了瑞典“古斯塔夫”無后座力反坦克炮,PIAT就此退出英軍現役裝備序列,20世紀的“英格蘭弓弩”就此銷聲匿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