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NCC(國家氣候中心的縮寫))

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候中心的縮寫)

NCC(國家氣候中心的縮寫)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家氣候中心由國務院於1994年2月批准組建,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為獨立的司局級法人事業單位,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是國家級氣象基本業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國家級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系統建設任務。

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東亞季風活動中心和全球長期預報產品中心。

國家氣候中心編制人數200人,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氣候和氣候變化研究隊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科學家1人,國家級首席專家8人,973首席科學家3人,研究員(正研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8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氣候中心
  • 外文名:National Climate Center
  • 設立時間:1994年2月
  • 主管部門:中國氣象局
機構介紹,職責和任務,主要職能,歷史沿革,現任領導,計算機配備,

機構介紹

國家氣候中心
1994年2月,國務院批准組建國家氣候中心。1995年1月國家氣候中心掛牌成立,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為獨立的司局級法人事業單位,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同時也是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域氣候中心、東亞季風活動中心、亞洲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評估中心和全球長期預報產品中心。國家氣候中心承擔著國家級氣候和氣候變化監測、預測、影響評估業務、服務和科研任務,堅持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為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精細化的高質量服務。
國家氣候中心設定有13個部門:辦公室、業務科技處(北京氣候中心秘書處)、計畫財務處、人事教育處(離退休幹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室)5個職能處室,以及氣候監測室(東亞季風活動中心)、氣候預測室、氣候模式室、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氣候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氣候變化適應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8個科研業務處室,另外還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候中心
國家氣候中心編制人數200人,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氣候和氣候變化研究隊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科學家1人,國家級首席專家8人,973首席科學家3人,研究員(正研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86人。國家氣候中心有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13人。另外有一批國內外特聘專家、訪問學者、交流預報員在中心開展合作研究。承擔組織過國家和部門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較好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套用於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功地預測了1998年長江流域的嚴重洪澇災害、全球變暖背景下2012/2013年冬季我國北方出現的大範圍低溫寒冷等重大氣候事件。成功地監測預測了近20年來歷次發生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每年為黨和政府各級部門提供數百份氣候和氣候變化決策服務材料。為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等重大工程及時提供了氣候背景分析、氣候趨勢預測和未來區域氣候變化情景預估等決策服務材料。
目前,國家氣候中心已經建設成為一個集氣候系統監測診斷分析、氣候預測、氣候影響評估、災害風險管理、氣候變化研究和氣候服務為一體的科研業務相結合的國家級氣候業務科研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適用於中國和東亞氣候特點的短期氣候監測、預測、評估業務系統;建立了由全球大氣環流模式、海洋環流模式、海-氣耦合模式、東亞區域氣候模式、高解析度太平洋-印度洋模式、ENSO預測模式等組成的動力氣候模式業務系統。初步具備了世界氣象組織區域氣候中心要求具備的功能和能力。能向中國各級政府和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國提供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產品有幾十餘種。未來將建設成為亞洲區域氣候科研計畫的協調中心和科研業務培訓中心。實現國家級氣候業教研資源的最最佳化使用和共享,提供我國、亞洲乃至世界的氣候系統監測、預測、影響評估以及預估產品,為我國和世界其它國家適應未來氣候變化制定適應對策。

職責和任務

1. 牽頭負責月、季、年及更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與氣候變化分析、診斷預測、氣候影響評價和套用服務、氣候資料分析評價和套用業務、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評估,負責為黨中央、國務院和政府部門提供氣候決策服務產品,統一歸口發布公眾氣候服務信息,為社會提供氣候專項保障服務。
國家氣候中心(NCC(國家氣候中心的縮寫))
2. 建立並運行月、季、年際氣候動力模式業務預測系統,為氣候業務提供模式預測解釋套用產品;開發並改進氣候動力模式,建立多圈層耦合的氣候系統模式和多模式超級集合預測系統,提高模式預測能力。
3. 加強氣候監測、套用與服務工作,開展與氣候相關的季風、積雪、海溫監測、乾旱等災害監測預警、生態與環境監測預測、城市氣候監測分析評價、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拓寬氣候服務領域,開發新產品,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4. 進行氣候系統各圈層之間相互作用研究,研發氣候系統模式,拓展氣候環境業務服務領域,提供決策氣象服務基本產品。
5. 開展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評估與對策的研究,為我國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履約活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6. 開展氣候、環境及其相關資料的分析工作,加強地基、空基、天基觀測資料在氣候與氣候變化業務中的套用研究,進行氣候資料的均一性檢驗、資料插補、序列訂正以及氣候資料質量評估等業務工作。
7. 承擔北京氣候中心(BCC)職能,並爭取早日成為世界氣象組織(WMO)亞洲區域氣候中心(RCC);承擔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的職能,並努力發展成為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
8. 承擔全國短期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技術指導、公眾服務和氣候研究等任務,以及相關的業務升級、拓展和新技術開發、推廣等工作。

主要職能

建立滾動的氣候預測業務;建立多模式超級集合預測系統;建立多圈層耦合的氣候系統模式;加強氣候模式產品的解釋套用;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區劃和評估能力建設;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氣象能源的調查、評估、監測和服務;建立並運行氣候變化業務;加強地基、空基、天基觀測資料在氣候與氣候變化業務中的套用研究。加強對區域和省級氣象部門氣候與氣候變化業務的指導與培訓;加強人才培養、教育培訓能力建設;逐步履行北京氣候中心(BCC)職能和任務。加強對亞洲及其它國家氣候與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與服務,建立並發展東亞季風活動中心、風能太陽能評估中心、氣候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和乾旱監測預警中心,並履行相應的職能和任務。

歷史沿革

國家氣候中心從1995年1月掛牌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20 年的歷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氣候預測、氣候監測診斷、氣候影響評估、氣候變化為一體的科研業務相結合的國家級氣候科研業務中心,並且建成了一整套適用於中國和東亞氣候特點的短期氣候監測、預測、評價業務系統;建立了全球大氣環流模式、海洋環流模式、海-氣耦合模式、東亞區域氣候模式、高解析度太平洋-印度洋模式等動力氣候模式業務系統,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利用氣候預測模式發布氣候預測產品的國家之一,並具備了世界氣象組織區域氣候中心的功能和能力,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生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階段:1995年1月-2001年9月
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際環境與發展新形勢,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國家氣候中心(國辦通[1994]10號),為中國氣象局司局級直屬事業單位。經過近一年的籌備,1995年1月10日由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國家氣候中心。
機構設定:國家氣候中心為中國氣象局司局級直屬事業單位,下設11個處級機構,辦公室、業務發展處、科技教育處、人事政工處、產業開發部、氣候預測室、氣候診斷室、氣候影響評價室、氣候套用服務室、資料與計算機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
人員編制:國家氣候中心總編制為200人。
領導職數: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為3名,按1正2副設定。處級幹部(含紀檢、團委、工會、監察、審計)職數不超過25名。
1994年3月任命丁一匯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祝昌漢、王守榮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2月任命李維京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12月任命王錦貴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第二階段:2001年9月-2004年4月
根據中國氣象局決定,2001年9月國家氣候中心合併到國家氣象中心,名稱為國家氣象中心氣候中心。繼續保留國家氣候中心的牌子和法人資格,氣候中心在中編辦的戶頭維持不變。
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章國材兼任氣候中心主任,李維京任氣候中心副主任。
2002年11月聘任瑞典哥德堡大學陳德亮為氣候中心科學主任。
2003年4月任命董文杰為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兼氣候中心常務副主任。
機構設定:不設職能機構,下設氣候診斷預測室、氣候評價與農業氣象室、氣候環境與變化室(開放實驗室)、動力氣候室。
北京氣候中心成立:為積極主動承擔世界氣象組織擬建的區域氣候中心的任務,2003年3月31日,北京氣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第三階段:2004年4月-2010年6月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直屬業務單位及局機關內設機構調整的意見》(氣發[2004]74號,在2001年國家級氣象基本業務系統改革的基礎上,2004年4月重組了國家氣候中心。重組後的國家氣候中心仍為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是國家級氣象基本業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構設定:5個管理處室:辦公室、業務處、科技處、人事教育處、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室),6個處級科研業務單位:氣候系統監測室、氣候預測室、氣候套用服務室、氣候系統模式室、氣候變化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2006年3月,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成立,掛靠國家氣候中心。2008年5月,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成立,掛靠國家氣候中心。目前中心有7個業務科研處室,分別是氣候系統監測室、氣候預測室、氣候套用服務室、氣候資源中心、氣候系統模式室、影響評估部、決策諮詢部。
人員編制:國家氣候中心人員編制200名。
領導職數: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1正3副(含黨委副書記),處級領導職數22名。
2004年3月任命董文杰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4月任命李維京、羅 勇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游有源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專職副書記。
陳德亮仍為國家氣候中心科學主任。
2004年7月選舉產生中國共產黨國家氣候中心委員會,董文杰當選為黨委書記,游有源當選為副書記。
2004年12月17日任命董文杰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2008年2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肖子牛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8年10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肖子牛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2010年2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張祖強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第四階段:2010年7月至今
2010年7月,國家氣候中心開始部署中心改革的前期準備工作。2011年1月5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氣發(2011)1號檔案《現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為國家氣候中心未來五年(2011-2015年)現代氣候業務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2011年1月18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國家氣候中心改革方案》,改革正式啟動。國家氣候中心圍繞現代氣候業務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歷時3個月完成了初步改革。整合了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按照服務業務、關鍵業務和支撐業務三大塊,組建了相對合理的內設機構;根據新的業務布局,將崗位設定為業務、科研和工程三類五級,細化了崗位職責,完成了人員競聘上崗;改革了分配製度,擴大了績效分配份額,崗位津貼按照所聘崗位發放。經過改革,建立了以氣候系統資料庫和氣候系統模式為支撐,以氣候監測、氣候預測、氣候評估、氣候變化為核心的業務流程。按照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的理念,成立了氣候和氣候變化服務室,加強了為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服務。重組了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
2014年4月15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2014-2020)》,推進氣候業務現代化建設。
機構設定:5個管理處室:辦公室、業務科技處(北京氣候中心秘書處)、計畫財務處、人事處(離退休幹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室),8個處級業務科研單位:氣候監測室(東亞季風活動中心)、氣候預測室、氣候模式室、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氣候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氣候變化適應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另外還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人員編制:國家氣候中心人員編制200名。
領導職數: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1正2副。
2010年7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宋連春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2011年12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巢清塵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14年5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張強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人員現狀:現有職工19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科學家1人、國家級首席專家8人、973首席科學家3人,研究員(正研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86人,具有博士學位125人、碩士學位29人。國家氣候中心有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13人。另外有一批國內外特聘專家、訪問學者、交流預報員在中心開展合作研究。

現任領導

主 任 宋連春
副主任 巢清塵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副主任 張 強
副主任 賈小龍

計算機配備

IBM高性能計算機
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工程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是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充分的調研,決定引進。這是中國氣象局有史以來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計算機引進項目。
IBM高性能計算機IBM高性能計算機
該系統由IBM P655 和 IBM P690節點構成,總計382個計算結點,包含三千多顆POWER4 CPU,具有21T的峰值計算能力,具備強大的作業吞吐能力。該系統正在進行安裝,工作進展順利,預計投入使用後將提供一個大規模的計算平台,極大的促進國家氣候中心業務和科研工作的發展。
神威Ⅰ型計算機
神威Ⅰ型計算機
神威Ⅰ於1999年9月在中國氣象局安裝運行,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目前神威機主要部件有:96個節點384個CPU的主機系統, 6台Alpha前端機,2台Alpha控制台,16台盤陣共1.28TB的容量。控制台控制主機的運行,監視和監測主機的運行狀況,給用戶開戶以及進行系統管理;前端機負責存放用戶的源程式,用戶可以在前端機上調試程式,提交作業,用戶也可以通過遠程登錄來控制作業的運行;磁碟陣列用來存儲用戶的計算結果以及在作業運行過程中用到的原始數據和臨時數據。
IBM-SP計算機系統
IBM SP系統由兩個子系統組成,分別簡稱大小SP。
大SP系統主要由控制台、10個Nighthawk nodes運算節點、2個H50 Silver nodes I/O節點、磁碟陣列組成,並通過網路互連。系統峰值速度為70GFLOPS。SP帶有36個共享盤,容量為327.6GB。SP運行AIX 4.3.3作業系統及並行系統支持環境PSSP。
小IBM SP系統,主要由控制台、2個寬節點(每個節點4個CPU)、4個窄節點(每個節點2個CPU)、磁碟陣列組成。系統峰值速度為19.2GFLOPS。
此外,可供國家氣候中心利用的計算資源還有P670系統,目前P670作為外掛節點加入到大SP系統中工作正常。
國家級氣象資料存儲檢索系統
“國家級氣象資料存儲檢索系統”存儲設備到貨,目前系統硬體已經基本安裝完畢。包括2台HP Superdome伺服器,用作實時資料庫和綜合資料庫的資料庫伺服器和數據處理伺服器;6台HP rp5470伺服器,分別用作套用伺服器、套用負載均衡伺服器、管理監控伺服器、對外共享伺服器和資料I/O伺服器。STK 9310自動磁帶庫,總容量約740TB。2台HP EVA5000磁碟陣列,總容量約64TB。
國家級氣象資料存儲檢索系統國家級氣象資料存儲檢索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