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dFlow模具分析技術基礎與套用實例(第2版)

MoldFlow模具分析技術基礎與套用實例(第2版)

《MoldFlow模具分析技術基礎與套用實例(第2版)》是2011年12月2號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單岩、吳立軍、徐勤雁、王剛

基本介紹

  • 書名:MoldFlow模具分析技術基礎與套用實例(第2版)
  • 作者:單岩、吳立軍、徐勤雁、王剛
  • ISBN:9787302269618
  • 定價:68元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前言,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Autodesk Moldflow Insight 2010簡體中文版作為藍本,有機地融合了AMI軟體套用與模具設計的相關知識。不僅詳細介紹了AMI的軟體操作、必備的理論知識、AMI分析結果解讀,而且針對實際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問題,結合實際的套用案例,介紹了利用AMI進行產品成型分析以及設計方案最佳化的過程、方法和技巧。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應能掌握AMI的基本使用方法,並能夠較好地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驗證。

圖書前言

模具行業發展迅猛,在製造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針對模具設計和塑膠成型的CAE軟體可以協助設計人員及早發現模具和成型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能夠便捷地修改設計方案,有效地降低成本和縮短生產周期。歐特克公司研發的系列軟體為注塑成型設計和生產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法。 ,在國內外擁有大批的用戶。然而,與之不相適應的是,儘管AMI的套用範圍越來越大,但在國內比較全面的相關培訓教材卻不多,因此,本書以Autodesk Moldflow Insight 2010的簡體中文版作為藍本來講解模流分析的要領。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Moldflow簡介 1
1.2 Autodesk Moldflow Products
簡介 1
1.2.1 Autodesk Moldflow Adviser 1
1.2.2 Autodesk Moldflow Insight 2
1.2.3 Autodesk Moldflow
Communicator 3
1.3 知識準備 4
第2章 AMI分析基礎 5
2.1 注塑成型基礎 5
2.1.1 注塑成型設備 5
2.1.2 注塑成型過程 7
2.1.3 注塑成型工藝條件 9
2.2 常用塑膠及主要性質 13
2.2.1 熱塑性塑膠 13
2.2.2 熱固性塑膠 19
2.3 注射成型模擬技術 21
2.3.1 中性面(Midplane)技術 21
2.3.2 雙層面(Dual Domain)技術 22
2.3.3 實體(3D)模型技術 23
2.4 聚合物的流變學基礎 24
2.4.1 牛頓流體和非牛頓流體 24
2.4.2 聚合物流變學在注塑成型中的
套用 25
2.4.3 分子取向 26
2.4.4 殘餘應力 28
2.5 製品常見缺陷及產生原因 28
2.5.1 短射 28
2.5.2 飛邊 29
2.5.3 氣穴 30
2.5.4 滯流 31
2.5.5 熔接線和融合線 31
2.5.6 凹陷及縮痕 32
2.5.7 波浪痕 33
2.5.8 跑道效應 34
2.5.9 過保壓 35
2.5.10 色差 35
2.5.11 翹曲及扭曲 36
2.5.12 銀絲紋 37
2.5.13 噴射 37
2.5.14 裂紋 38
2.5.15 不平衡流動 39
第3章 AMI分析設計準則 40
3.1 均一方向和可控的流動形態 40
3.2 流動平衡 40
3.3 等壓力梯度 41
3.4 最大剪下應力界限 42
3.5 均勻冷卻 43
3.6 考慮熔接線及融合線的位置 43
3.7 避免遲滯效應 44
3.8 避免潛流 45
3.9 使用導流和阻流進行
流動平衡 45
3.10 合理的流道/模穴體積比 46
第4章 AMCD前處理 47
4.1 概述 47
4.2 AMCD軟體操作 48
4.2.1 Translation(轉換模組) 48
4.2.2 Simplification(簡化模組) 67
4.3 裝飾條修復與簡化 68
4.3.1 模型導入 69
4.3.2 模型修復 69
4.3.3 模型簡化 77
4.3.4 模型導出 79
第5章 AMI分析入門 81
5.1 新建一個工程項目 81
5.2 導入或新建CAD模型 82
5.3 格線劃分 85
5.4 檢驗及修改格線 86
5.5 選擇分析類型 92
5.6 選擇成型材料 94
5.7 設定工藝參數 95
5.8 設定注射位置 96
5.9 型腔布局 97
5.10 創建澆注系統 98
5.11 創建冷卻系統 99
5.12 執行分析 101
第6章 AMI軟體操作 102
6.1 檔案操作 104
6.1.1 組織項目 105
6.1.2 參數設定 105
6.2 編輯和查看 108
6.2.1 編輯 109
6.2.2 查看 111
6.2.3 層 113
6.2.4 屬性 115
6.3 建模 118
6.3.1 創建節點 118
6.3.2 創建曲線 121
6.3.3 創建曲面 125
6.3.4 創建鑲件(嵌件) 129
6.3.5 局部坐標系/建模基準面 130
6.3.6 移動/複製 132
6.3.7 查詢實體 134
6.3.8 型腔複製嚮導 135
6.3.9 流道系統創建嚮導 135
6.3.10 冷卻系統創建嚮導 137
6.3.11 模具表面嚮導 139
6.4 格線 139
6.5 分析 144
6.5.1 設定成型工藝 144
6.5.2 設定分析序列 145
6.5.3 選擇材料 146
6.5.4 設定注射位置 157
6.5.5 設定冷卻液入口 157
6.5.6 開始分析 159
6.5.7 任務管理器 159
6.6 結果 160
6.6.1 新建圖 161
6.6.2 繪圖屬性 164
6.6.3 檢查結果 165
6.6.4 重疊 166
6.6.5 其他 167
6.7 報告 167
6.8 工具 170
6.8.1 新建個人資料庫 171
6.8.2 編輯個人資料庫 176
6.9 幫助 177
6.10 相關術語 178
第7章 AMI格線劃分及處理 179
7.1 概述 179
7.2 格線類型 179
7.3 格線劃分 180
7.4 格線狀態統計 182
7.5 格線處理工具 184
7.5.1 自動修復 185
7.5.2 重新劃分格線 185
7.5.3 整體合併 186
7.5.4 修改縱橫比 187
7.5.5 全部取向 187
7.5.6 單元取向 187
7.5.7 合併節點 189
7.5.8 匹配節點 189
7.5.9 插入節點 190
7.5.10 移動節點 191
7.5.11 對齊節點 192
7.5.12 平滑節點 192
7.5.13 清除節點 193
7.5.14 交換邊 194
7.5.15 填充孔 194
7.5.16 創建柱體單元 195
7.5.17 創建三角形單元 196
7.5.18 刪除單元 197
7.6 格線缺陷診斷 197
7.6.1 縱橫比診斷 197
7.6.2 自由邊診斷 199
7.6.3 連通性診斷 199
7.6.4 厚度診斷 200
7.6.5 重疊單元診斷 201
7.6.6 配向診斷 201
7.6.7 出現次數診斷 202
7.6.8 雙層面格線匹配診斷 203
7.7 格線處理專題 204
7.7.1 單元縱橫比缺陷處理 204
7.7.2 自由邊缺陷處理 206
7.8 格線缺陷修復實例 207
第8章 AMI分析詳解 213
8.1 Molding window(成型視窗)
分析 213
8.1.1 Molding window分析目的 213
8.1.2 Molding window分析設定 213
8.1.3 Molding window分析結果
解釋 214
8.2 Gate Location(澆口位置)
分析 219
8.2.1 常見澆口類型 220
8.2.2 Gate Location分析設定 222
8.2.3 Gate Location分析結果
解釋 222
8.3 Fill(充填)分析 224
8.3.1 Fill分析目的 224
8.3.2 Fill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24
8.3.3 Fill分析結果解釋 229
8.4 Fill+Pack(流動)分析 240
8.4.1 Fill+Pack分析目的 241
8.4.2 Fill+Pack分析工藝條件
設定 242
8.4.3 Fill+Pack分析結果解釋 244
8.5 Cool(冷卻)分析 247
8.5.1 Cool分析目的 247
8.5.2 冷卻系統相關知識 247
8.5.3 Cool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53
8.5.4 Cool分析結果解釋 255
8.6 Warp(翹曲)分析 263
8.6.1 Warp分析目的 264
8.6.2 Warp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65
8.6.3 Warp分析結果解釋 265
第9章 MC產品分析(評估) 271
9.1 概述 271
9.2 CAD Doctor前處理 272
9.2.1 產品缺陷修復 272
9.2.2 產品簡化 274
9.2.3 產品導出 276
9.3 格線操作 276
9.3.1 產品導入 277
9.3.2 格線劃分 278
9.3.3 格線缺陷修改 280
9.4 分析前處理 283
9.4.1 建立澆注系統 283
9.4.2 型腔布局 289
9.4.3 建立冷卻系統 291
9.4.4 設定分析序列 295
9.4.5 選擇成型原料 295
9.4.6 工藝參數設定 297
9.5 分析計算 299
9.6 分析結果 301
9.6.1 流動分析結果 301
9.6.2 冷卻分析結果 310
9.6.3 翹曲分析結果 313
第10章 澆口最佳化設計 316
10.1 概述 316
10.2 分析前處理 316
10.2.1 創建項目及格線導入 317
10.2.2 格線相關 318
10.2.3 設定分析序列 319
10.2.4 選擇成型材料 319
10.3 澆口位置分析結果 320
10.4 比較不同澆口位置的
分析結果 322
10.5 結論 331
第11章 家族模具最佳化(流動平衡) 332
11.1 概述 332
11.2 分析前處理 333
11.2.1 產品導入 333
11.2.2 上蓋格線處理 335
11.2.3 下蓋格線處理 338
11.2.4 建立分析結構系統 339
11.3 原始方案 344
11.3.1 分析設定 344
11.3.2 評估原始方案 345
11.4 改進後的方案 349
11.4.1 分析前處理 349
11.4.2 分析計算 353
11.4.3 分析結果 354
11.5 尺寸標準化後的方案 357
11.5.1 分析前處理 357
11.5.2 分析計算 360
11.5.3 分析結果 360
第12章 條形碼掃描器工藝最佳化 363
12.1 概述 363
12.2 初步成型分析 364
12.2.1 分析前處理 365
12.2.2 分析計算 378
12.2.3 分析結果 380
12.3 成型工藝參數調整後的
成型分析 386
12.3.1 分析前處理 386
12.3.2 分析計算 388
12.3.3 分析結果 390
第13章 電源接插板(綜合運用) 396
13.1 概述 396
13.2 評估原始方案 397
13.2.1 分析前處理 397
13.2.2 分析計算 410
13.2.3 分析結果 412
13.3 結論(評估) 417
13.4 最佳化方案一(針對Q1) 417
13.4.1 最佳化措施(降低射速) 417
13.4.2 分析計算 418
13.4.3 分析結果 419
13.5 最佳化方案二(針對Q1、Q2) 421
13.5.1 最佳化措施(更改流道
系統) 421
13.5.2 分析計算 423
13.5.3 分析結果 424
13.6 最佳化方案三(針對Q3) 426
13.6.1 最佳化措施(更換材料) 426
13.6.2 分析計算 428
13.6.3 分析結果 430
13.7 最佳化方案四(針對Q4) 431
13.7.1 最佳化措施(更改流道
系統) 431
13.7.2 分析計算 432
13.7.3 分析結果 433
13.8 結論 434
附錄A AMI選單中英文對照表 436
附錄B AMI主要結果中英文對照表 441
附錄C 注射成型之問題和對策 4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