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

MP18

MP18衝鋒鎗是一戰後期德國研製的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衝鋒鎗,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出現,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實用衝鋒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MP18衝鋒鎗
  • 英文名稱:MP18/I
  • 研製時間:1917年
  • 定型時間:1918年
  • 國家:德國
  • 口徑:9mm
  • 使用彈藥:9*19盧格手槍彈
參數,歷史,mp18在中國,

參數

彈藥:9x19mm 盧格 / 巴拉貝魯姆
槍重:空槍 4.18 公斤
全槍長:815 毫米
槍管長:200 毫米
MP18
射速:450發/分
彈倉容量:32或20發
有效射程:100-150米

歷史

1918年型機關手槍,即MP18/Ⅰ,是由路易斯·施邁瑟(另一位著名槍械設計師雨果·施邁瑟的父親)設計的。MP18/Ⅰ是在1917年,應德國軍隊要求而設計的一種能夠在塹壕近距離作戰時有效使用的武器。
MP18
一戰後期德軍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首創了步兵滲透戰術——經過特種訓練的突擊隊跟隨延伸的炮火從敵軍防線薄弱處滲透,避開堅固要塞,不與守軍糾纏,迅速向縱深穿插,破壞敵軍的指揮系統和炮兵陣地。
新戰術要求突擊隊員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猛烈的火力,以前裝備的毛瑟步槍顯然不能滿足要求。於是,MP18衝鋒鎗就應運而生了!
當時在伯格曼工廠工作的施邁瑟設計出了一種簡單有效的自動武器,這種武器發射當時德國的制式手槍彈——P.Patr.08,即著名的9×19盧格手槍彈。早期的原型槍在被測試時,使用的是雙排彈夾,但是軍方堅持要求採用一種32發的蝸牛狀彈鼓(TM08),這種彈鼓最初是為盧格P08手槍設計的。然而這種笨拙的彈鼓導致整支槍使用起來極為不便,而且相當不可靠,反而成為了該槍主要的缺陷。不過,仍然有30 000支MP18/Ⅰ在停戰前被生產了出來,至少10 000支被送到了前線部隊手中。
MP18
在一戰結束後不久,施邁瑟把他的槍重新換回了更方便可靠的彈夾,並為魏瑪共和國警察少量使用。
在德軍最後一次幾乎打到巴黎的“魯登道夫攻勢”中,3000支MP18衝鋒鎗居功至偉,以至德國戰敗後,《凡爾賽條約》專門寫上“禁止德國軍隊擁有。裝備MP18”的條款。它在歐洲的傳奇剛開始便結束。
MP18/Ⅰ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實用衝鋒鎗,其設計被後來的許多衝鋒槍所借鑑。

mp18在中國

在中國,MP18衝鋒鎗也產生並投入實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組織敢死隊人手一支MP18,邊衝鋒邊射擊,猛撲直軍陣地。雨點似的子彈給直軍造成極度恐懼,以為此物只應天上有。
由於它對工具機的精密性要求降到了最低,容易山寨,因而來到中國的10年間,有10餘家兵工廠生產。四川一個擁兵不過一師之眾的袖珍軍閥羅澤洲,竟設廠批量製造,更誇張的是,閩南一個鄉村土豪高為國也造出MP18
西安事變,張學良的特務連用它與蔣介石衛隊交火;飛奪瀘定橋,紅軍用它和大刀虎口奪橋;朱德的警衛班,曾以它為主戰裝備;800壯士守四行、血戰台兒莊、喜峰口大戰……它和中國軍人一起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紅軍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曾經少量的繳獲過一些國民黨軍裝備的產自德國的伯克門式9MM衝鋒鎗,該槍是在MP-18I的基礎該進而來的,但外型與MP-18I差別不大,當時俗稱“花機關槍”。該槍在紅軍時期專裝備突擊隊以作為攻堅武器。在長征途中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時就曾使用過。
MP18
由於MP18在抗戰初期便已停產,再經過八年抗戰的消耗,之後便很少再見到它的身影了。
而抗戰後期,隨著美援大量湯姆森衝鋒鎗的不斷輸入,再加上青出於藍的M3和司登式等第二代衝鋒鎗大量的輸入和仿製,M18自然就更難再現輝煌了。
於是,這支曾經紅遍了中國一代名槍,終於在抗戰中淡出了軍事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