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3(美國M103重型坦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M103是一款重型坦克,全重為56.7噸,乘員為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美國M103重型坦克
  • 研製時間:1948年12月
  • 服役時間:1956年
  • 國家:美國
  • 體積:11.392/6.691*3.632*2.927(米)
  • 裝載成員數:5
  • 主炮:120毫米 M58炮
研發理由,服役狀況,基本參數,內部結構,使用性能,改進型,坦克世界中的M103,

研發理由

1945年5月9日,蘇聯紅軍在柏林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閱兵式
上的“明星”武器,便是蘇軍裝備不久的IS—3(史達林3號)重型坦克。威武雄壯的IS—3重型坦克車隊,像猛虎下山一樣,隆隆駛過柏林廣場……。它那低矮的外形、厚厚的裝甲、碩長的炮管、烏龜殼一樣的炮塔,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色陣營的朋友們揚眉吐氣,西方軍事家感到恐慌。這就是有名的“IS—3衝擊”。為了對抗“IS—3衝擊”,美國研製了M103重型坦克,英國研製了“征服者”重型坦克。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美國陸軍已經研製出幾種試驗型重型坦克,包括T29、T30、T32、T34等重型坦克等。其中,最接近成熟的當屬T34重型坦克。它是在T30重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採用60倍口徑的120毫米線膛炮,戰鬥全重達到了70噸。不過,由於T34重型坦克太重,最終也只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
坦克103坦克103
1946年1月19日,美國陸軍兵器局決定研製戰後的輕型、中型和重型坦克。而決定研製重型坦克的直接原因,便是受了“IS—3衝擊”的影響。1946年5月14日,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以“K坦克”的名義提出了新的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前面提到的幾種重型坦克樣車,都是克萊斯勒公司設計的,因而,該公司對研製新的重型坦克成竹在胸。1948年12月,美國陸軍和克萊斯勒公司簽訂了研製契約,研製代號為T43重型坦克。1951年6月,公司完成了初樣車的試製工作,並開始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各種試驗。1953年正式定型為M103重型坦克。1956年正式列入美軍裝備序列,並開始裝備美軍駐西德部隊。使用中發現M103坦克毛病不少,被認為“不適於在前線使用”。於是,又對生產出來的M103坦克進行多達150項的技術改造。

服役狀況

M103重型坦克的最終使用者是美海軍陸戰隊,一直使用到1973年退出現役。
M103重型坦克的裝備數量不詳,其中300輛參加過韓戰。
遲暮的英雄
M103重型坦克是作為M47/M48中型坦克火力支援坦克來使用的。構想在歐洲戰場上,如果遇到蘇聯IS—3一類重型坦克,便可以拿M103重型坦克與之相抗衡。不過,一來是M103重型坦克好出毛病,可靠性太差;二來是M103重型坦克有點“生不逢時”,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軍方已經在研製新型的M60主戰坦克。20世紀60年代初期列裝的M60主戰坦克已經在性能上全面接近或超過M103重型坦克。這使得M103重型坦克頗有“英雄遲暮”之感。
這樣一來,M103重型坦克在裝備部隊後不久,便從歐洲的一線戰場上退下來,轉給美國國內的海軍陸戰隊。又沒過多久,美海軍陸戰隊又將它改裝為M51型坦克搶救車,主要用於在海灘等鬆軟地面實施搶救作業。M51坦克搶救車的戰鬥全重為55噸,最大起吊能力為30噸,最大牽引力為45噸力。在結構上,將履帶上方的托帶輪從6個減為4個。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退役下來的M103重型坦克除了在阿伯丁試驗場展示外,還專門在美國的一個城市的花園裡展出。M103重型坦克那“巨無霸”級的身姿,每每令參觀者駐足。

基本參數

M103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56.7噸,乘員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2名裝填手)。車長(炮向前)為11.392米,車體長6.691米,車寬3.632米,車高(至炮塔頂)為2.927米,給人以“人高馬大”的感覺。

內部結構

駕駛室位於車體前部中央,駕駛員的上方有1扇艙門,駕駛室左右兩側儲放炮彈。炮塔位於車體中部,個頭較大。炮長位於炮塔內火炮的右側,2名裝填手位於左側,他們共用1個炮塔門。車長位於炮塔後部居中,有1扇指揮塔艙門。這種布置,加上較大的炮塔平衡尾艙,使得炮塔的前後長度增加,呈明顯的卵圓形。主炮的兩側各裝1挺並列機槍。這種布置在其他坦克上也很少見。炮塔頂部還有1挺高射機槍。車體後部是動力艙,裝有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還有1套輔助動力裝置。行動裝置每側有7箇中等直徑的負重輪、6個托帶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車長位於炮塔尾艙里,這可是件新鮮事,儘管做到了“坐得高,看得遠”,但帶來了使車高增加的缺點。

使用性能

美國軍方在M103重型坦克設計之初,就把火力性能放到首位,其次是裝甲防護,再次是機動性。M103的主要武器是1門M58型120毫米線膛炮,身管長為60倍口徑,採用立式炮閂,有雙氣室式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菸裝置,高低射界—8~+15度,由液壓機構操縱,採用分裝式彈藥,彈種有穿甲彈、榴彈和黃磷彈,也可發射破甲彈,彈藥基數38發。發射穿甲彈時,在命中角30度、射擊距離914米的情況下,可擊穿221毫米厚的鋼裝甲;發射破甲彈時的破甲厚度為330毫米:發射榴彈時的最大射程達23150米。儘管是分裝式炮彈,但由於有2名裝填手,實際射擊速度仍達到5發/分。
火控系統包括:M14型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M15式體視式測距儀、M29型炮長主瞄準鏡、M102型望遠式瞄準鏡、象限儀、雙向穩定器和炮塔驅動裝置等。測距儀和主瞄準鏡組合在一起,測距範圍為457—4572米,放大倍率為8.6倍。輔助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8倍。拿20世紀50年代的標準看,這套火控系統還是蠻先進的。
輔助武器有2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7.62毫米機槍的射擊速度為400—500發/分,最大射程3 200米,彈藥基數5250發。12.7毫米機槍的射速為450—550發/分,最大射程6821米,彈藥基數1000發,可在指揮塔內由車長遙控操縱射擊。
M103重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泰里達茵·大陸公司的AVDS—1790—7C型V型12缸風冷汽油機,最大功
率810馬力,配用CD850—4A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有2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可實現中樞轉向。資深的兵器迷可能會發現,這套動力—傳動裝置和M48坦克上的幾乎一模一樣,而戰鬥全重又增加了近10噸。這一點成為M103坦克機動性稍差的最主要的原因。行動裝置採用獨立扭桿彈簧懸掛裝置,第1、2、5、6、7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震器。履帶和M48坦克的一樣,為寬711毫米的T107型金屬橡膠履帶。坦克的最大速度33.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68千米。可以認為,M103坦克的機動性稍差,這並不是老美的坦克設計師們設計不出更好的動力裝置,而是設計指導思想不同所致。
正在進行爬坡實驗的M103重型坦克正在進行爬坡實驗的M103重型坦克
在機動性上,M103坦克的“亮點”是由於利用方向盤轉向,操縱性相當好,乘員不易疲勞。動力—傳動裝置的維修也比較方便。
M103重型坦克的車體為鑄造鋼裝甲焊接結構,車體正面裝甲厚度為110—127毫米,側面裝甲厚度為76毫米,後面裝甲厚度為25毫米。炮塔為鑄造件,但尾艙底面為焊接結構,炮塔各部位的裝甲厚度達114毫米,火炮防盾的裝甲厚度更達到了178毫米。各艙室用裝甲板隔開。單就裝甲厚度來說,M103坦克要優於IS一3重型坦克。

改進型

M103重型坦克共有兩種改進型,即A1型和A2型。A1型改進了火控系統及炮塔驅動裝置(由液壓式改為電動式),將操縱桿改為方向盤,改進了火炮的固定方式。A2型的改進主要是將汽油機改為柴油機。M103A2型的戰鬥全重增加到58噸,改用AVDS—1790—2A型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調整為750馬力,和M60主戰坦克上用的是同一種動力裝置。
匹配的變速箱也換為改進型的CD850—6A型。這樣一來,儘管單位功率略有下降,但最大速度反而提高到37千米/小時。同時,由於加大了燃油箱容量(從1014升增加到1681升),加上柴油機化,使最大行程提高到480千米。不過,在外觀上很難將A1型和A2型區分開來。如果硬要區分,A2型火炮上方的紅外大燈算得上是一個識別特徵。

坦克世界中的M103

坦克等級
9
最大生命值
1850HP
重量/最大載重量
54.39/57.5噸
價格
3640000銀幣
車組成員
1車長(通訊兵)
2炮手
3駕駛員
4裝填手
5裝填手
發動機馬力
810/860
最大速度
34公里/小時
轉彎速度
26度/秒
炮塔移動速度
32度/秒
車體裝甲(毫米)
前部203
側面51
尾方38
炮塔裝甲(毫米)
前部127
側面127
尾方51
主炮
120mm M58
載彈量(枚)
33
殺傷力(HP)
300-500
最大穿透力(毫米)
336
射速(發/分鐘)
5.36
觀察範圍(米)
390
通訊範圍(米)
7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