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彈道飛彈(法國-中程MRBM)

M-20彈道飛彈(法國-中程MRBM)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M-20彈道飛彈是法國研製的第三代潛射彈道飛彈,是一型兩級固體燃料飛彈。

M-20彈道飛彈是在法國M-2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經過改進而成。

M-20彈道飛彈由法國彈道飛彈研究製造公司(後改名航空航天公司)於1971年開始研製,1976年3月開始裝備,是法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主要核飛彈武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M-20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M-20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M-2彈道飛彈 
  • 次型/級M-4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71年
  • 服役時間:1976年3月 
  • 國家:法國 
  • 飛彈類型:潛射彈道飛彈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情況,技術特點,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法國是世界上自行研製生產潛射彈道飛彈的第三大國。早在二十世紀50年代就開始計畫研製戰略飛彈。1958年戴高樂將軍執政後,主張發展了戰略武器的研製步伐。主張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加快了戰略武器的研製步伐。
在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中,潛射彈道飛彈是法國二次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造沿革

1965年開始研製,經過30餘年的努力,先後研製了M1、M2、 M20、 M4等四型飛彈及與之對應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形成5艘80枚射程為4000一6000千米的戰略核打擊力量。
法國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展特點是:獨立自主研製,循序漸進,不斷提高性能,逐步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為了解決“有無”問題,只用了6、7年時間,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研製出M1型及M2型飛彈,射程為2500一3000千米,命中精度為600一1000米,相當於美國20世紀60年代裝備的“北極星”A1及A2和蘇聯SS-N-6(P-27)潛射彈道飛彈的水平,並裝備了3艘核潛艇。法國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改進提高,於1976年研製成突防能力較強的M-20飛彈,取代M2型,裝備了5艘核潛艇。
1971年初始研製,1976年3月起裝備潛艇部隊。法國海軍5艘可畏級核潛艇,每艇部署16枚,共裝備80枚飛彈。飛彈系M-2式的改進型,動力裝置相同,主要是改進了彈頭。M20飛彈射程、尺寸、命中精度與M2飛彈相同。

服役情況

1976年3月,M-20飛彈開始裝備,曾裝備可畏級第4和第5艘無敵號和雷鳴號核潛艇。1980-1984年,當可畏級核潛艇的前3艘進行大修期間,法國海軍將這3艘核潛艇全部改為裝載M-20飛彈,以取代M-2飛彈,每艘潛艇裝備16枚,共裝備了80枚,是法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主要核飛彈武器。

技術特點

M-20飛彈也是兩級固體飛彈,飛彈射程、尺寸、命中精度與M2飛彈相同,與M-2尺寸基本相同,但其核彈頭為TN61熱核彈頭,威力增加到120萬噸TNT級,但慣性制導系統做了較大改進,提高了命中精度。彈頭增加了突防措施,後來採用了新型彈頭,質量小、精度高、加固性能好。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10.7米
彈徑
1.5米
彈重
起飛重量20噸,投擲重量大於500千克
戰鬥部
單彈頭,100萬噸
飛彈射程
3000千米
命中精度
800-1000米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
動力裝置
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方式
海基水下戰略核潛艇發射

總體評價

M-4型飛彈於1971年開始研製,1978年完成了多種試驗。該飛彈共進行過曰次水下和地面發射試驗,其中12次取得成功。1984年2月29日,從“鰻魚”號試驗船上成功地進行了M-4型飛彈系統的實戰使用的鑑定、驗收和發射試驗。M-4A於1985年開始服役,M-4B於1987年開始服役。裝備於“不屈”號彈道飛彈核潛艇上,並逐步取代M20飛彈,到1991年全部代替了M20型飛彈。該飛彈裝備在法國海軍第一代“可畏”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上,每艘潛艇裝備16枚,第一代“可畏”級核潛艇已基本退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