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彈道飛彈

M-1彈道飛彈

M-1彈道飛彈是法國海軍首批潛地中程彈道飛彈,是一型兩級固體燃料飛彈。

M-1彈道飛彈是法國第一種潛對地彈道飛彈,是在法國S2地對地戰略中程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經過改進而成。

M-1彈道飛彈於1963年開始制定方案,由法國彈道飛彈研究製造公司(後改名航空航天公司)於1965年初始研製,1968年11月進行潛艇水下發射試驗,1971年5月由作戰潛艇水下發射成功,1971年底裝備法國第一艘飛彈核潛艇可畏號,1973年初裝備第二艘核潛艇可怖號,共32枚飛彈,1975年退役,被M-2飛彈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M-1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M-1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本型為首型 
  • 次型/級M-2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65年-1971年 
  • 服役時間:1971年 
  • 定型時間:1968年11月
  • 國家:法國
  • 研製單位:法國彈道飛彈研究製造公司 
  • 飛彈類型:潛射中程彈道飛彈
  • 造價:0.94億法郎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歷史上法國曾多次試圖在歐洲稱霸,並長期與英國爭奪全球霸權。然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法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儘管如此,法國還是不遺餘力試圖保持其世界影響力。冷戰初期,法國政府執行所謂的“大西洋戰略”,希望依靠美國和保持海外殖民地,實現恢復法國世界強國地位的戰略目標。然而,上個世紀50年代,法國在越南和 “蘇伊士運河事件”等問題上一再受挫,使其不得不反思既定的國家政策。1958年末,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統,開始在政治和軍事上謀求擺脫對美國的嚴重依賴,實行防務自主的獨立政策。核武器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政治作用的武器,在當今世界上是大國地位的重要保證。在這一政策指導下,法國於1960年2月在阿爾及利亞爆炸了第一顆核子彈,成為第四個邁入核門檻的國家。此後,法國一直致力於發展一支獨立自主的核力量。
與美蘇一樣,法國的核力量也是陸海空“三位一體”,並分為戰略核力量和戰術核力量。其中海基戰略核力量由彈道飛彈核潛艇及其攜帶的潛地彈道飛彈構成,是“三位一體”中威懾力最高、技術也最複雜的部分。法國從50年代末開始研製彈道飛彈核潛艇,先後研製了兩代共十艘。與之配套的潛地彈道飛彈共發展了七個型號(包括子型號),射程從中程增加到洲際,精度不斷提高,威力不斷加強。法國的海基核力量的特點是:艇彈匹配性好,一型艇可以裝配多種飛彈,避免一型艇配一型彈的浪費;飛彈研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小步快跑”,始終追隨美蘇的先進水平。
20世紀50年代開始,法軍在其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建立飛彈試驗場,多次進行飛彈試射。1962年時,法軍決定開始研製配備核潛艇的彈道飛彈,這也被法國認為是其海洋戰略部隊誕生的標誌。1962年3月,法國海軍把中途下馬的Q-244核潛艇的艇體繼續加以利用,艇上的一些設備和零件基本上沒有進行任何改裝,直接使用,將其改建成常規動力的“電鰻/鰻魚”號飛彈試驗艇,以便配合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電鰻”號裝備4個垂直狀態的飛彈發射筒,分為2排布置,每排2個,該潛艇僅作為水下潛射彈道飛彈的試驗平台,不屬於作戰潛艇,其先後進行過M-112型、M-012型以及M-013型等數種型號的飛彈。M-112是一種可以在水下發射的模擬彈,它主要用於檢驗飛彈發射裝置、飛彈出水時的安全性以及飛彈出水後第一級發動機點火的可靠性等問題;M-012主要是檢驗第二級發動機的可靠性,對第二級發動機的改進提供依據以及檢驗飛彈再入系統的可靠性;M-013是法國MSBS潛射彈道飛彈的樣彈。
1962年4月,隨著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法國不得不與阿爾及利亞簽署協定,逐步退出阿爾及利亞飛彈試驗場,之後法軍只能在自己狹小的國土上建立飛彈試驗場。1962年夏,法軍在比斯開灣附近的陸地秘密建立了遠程飛彈試驗場。1963年,法國在核武器空中平台方面取得突破:第一架可以運載核子彈的飛機“幻影”-4投入使用。

建造沿革

1964年3月,比斯開灣的試驗場開始試射短程飛彈,短程飛彈試射成功後,法軍開始研製第一種核潛艇遠程彈道飛彈M-1彈道飛彈。1965年5月,法國國防計畫明確認為,部署攜帶核武器的轟炸機是不夠的,存在致命弱點,法國有必要把彈道飛彈部署在核潛艇上。
1966年2月15日,M-1原型飛彈進行了第一次試射。飛彈發射後,彈著點選在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整個飛行距離達3000公里。為此,法軍在弗洛雷斯島建立了跟蹤站,及時了解M-1飛彈飛行狀況。此外,法軍還在大西洋部署了跟蹤船,監測M-1飛彈的飛行。法國研製潛對地飛彈遇到的關鍵問題之一是水下發射問題。M-1飛彈先進行縮比模型彈發射試驗,然後進行全尺寸模型彈陸上發射筒彈射試驗,用沉箱從水下彈射全尺寸模型彈,又用有真實第一級發動機的模型彈進行11次發射試驗。再由試驗潛艇從水下發射。
1968年4月至7月,法國進行了四次M-1飛彈陸上發射飛行試驗,其中兩次成功,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失敗。
1968年11月用試驗潛艇進行首次水下發射試驗,獲得成功。以後又用作戰型訓練彈及作戰使用的測試和發射程式鑑定飛彈和潛艇的適應性。
1969年3月,“電鰻”號成功進行了M-013型飛彈的首次水下發射,射程超過了2000海里。在技術專家不懈努力下,M-1彈道飛彈的作戰性能不斷得到提高,逐步走向實戰化。
1971年5月28日從作戰潛艇進行水下發射試驗取得完全成功,從而結束了研製飛行試驗。
1971年6月底從作戰型潛艇進行單發驗收飛行試驗。

服役歷程

1971年12月,M-1飛彈定型服役,裝備“可畏”號和“可怖”號兩艘核潛艇,共32枚。每枚M-1飛彈的價格為0.94億法郎。 1975年退役,被M-2飛彈取代。

技術特點

M-1彈道飛彈從水下20米處的潛艇發射。
M-1彈道飛彈採用單核彈頭,爆炸威力相當於500千噸TNT當量。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10.7米
彈徑
1.5米
彈重
18噸
戰鬥部
核彈頭爆炸威力為500kt TNT當量,單彈頭,500千克
飛彈射程
2500千米
命中精度
1000米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
動力裝置
兩級固體火箭,起飛推力441千牛
發射方式
海基水下戰略核潛艇發射

總體評價

凱旋是第二艘經過適應性改裝可裝備M51飛彈的戰略飛彈核潛艇。經過改裝後,法國的四艘彈道飛彈核潛艇都將能裝備M51飛彈。因為2010年服役的第四艘可畏號建造時就可以裝備M51飛彈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