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Strummer(朋克搖滾樂隊the Clash(碰撞)歌手)

Joe Strummer(朋克搖滾樂隊the Clash(碰撞)歌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Joe Strummer(1952年08月21日-2002年12月22日),是傳奇朋克搖滾樂隊the Clash(碰撞)的歌手,吉他手以及歌曲作者。在2002年12月22號星期天的早晨由於心臟病死於他在英國,薩摩薩特郡的家中,那一年,他5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斯特魯摩
  • 外文名:Joe Strummer
  • 國籍:英國
  • 星座:獅子座
  • 出生地:土耳其 安卡拉
  • 出生日期:1952-0.8-21
  • 逝世日期:2002-12-22
  • 職業:樂隊歌手,吉他手以及歌曲作者
  • 代表作品:Junco Parther,Ramshackle Day Parade, Mondo Bongo
  • 主要成就:成立了the Clash,這是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朋克搖滾樂隊之一
人物經歷,專輯介紹,專輯曲目,專輯評價,

人物經歷

Joe Strummer生於政治世家,很多歌曲以政治為題材,有濃烈的左派思想,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可謂是叱吒英倫樂壇,掀起朋克浪潮,1982年成功打入美國市場,樂隊於1989年解散。
朋克音樂如火如荼的發展的時候,當性手槍樂隊橫掃朋克搖滾樂壇的時候,一支朋克音樂的新生力量正在迅速崛起,這就是The Clash碰撞樂隊。朋克音樂發展為今天的這種繁榮景象,The Clash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76年,在朋克運動穩步發展的時候,幾位英國小伙子在倫敦組建了The Clash樂隊,他們是吉他手兼歌手Mich Jones、貝斯手Paul Simonor、吉他手Keith Lenine、鼓手Terry Chimes以及吉他手兼歌手Joe Strummer。同年,當他們出現在性手槍樂隊的演出現場時,個性化的朋克音樂就為他們贏得了一致好評。9月,他們參加了在倫敦舉辦的101俱樂部朋克音樂節,這次演出使他們在當時的歌壇聲名鵲起。但是Levine和 Chimes卻在這是離開了樂隊,他們走後,Topper Headon加盟The Clash樂隊,此時的樂隊才形成了組合的最佳狀態。
1977年1月,The Clash簽約CBS公司,4月份專輯《白色騷亂》推出,這是繼性手槍《聯合王國的混亂》後又一張朋克搖滾樂的力作,專輯中主唱激魂盪魄的演唱和樂隊狂風暴雨般的演奏,在朋克樂壇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顯示出非凡的實力,這張專輯也因此排在全英排行第38位。
1978年,在朋克樂壇最不景氣的時候,The Clash卻依然在努力進取。一張以《給他們足夠的繩子》為名的專輯高居全英排行榜首。專輯中那種無所畏懼、熱烈狂放的風格使他們成為英國搖滾樂壇上一流的朋克樂隊。1978年後,The Clash樂隊開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軍,在唱片熱賣的時候,大開演唱會,這正The Clash最輝煌時期的開始。1979年末,《倫敦的呼喚》專輯推出,樂隊在這張專輯中融合了搖滾樂及流行音樂的風格,對激烈的朋克樂做了一些改變,這張專輯獲得了排行榜27名的成績。80年,一式三份的專輯《桑迪尼斯塔》發行,專輯以一種向上的朋克精神打動人們,居排行榜第24位。此後,The Clash樂隊一直在為朋克運動的發展而積極努力。1982年,專輯《爭鬥搖滾》居排行榜第7位,並獲得了白金唱片獎,而在這時,Headeon離開了樂隊,Chimesy又重新加盟。83年,《搖滾凱什巴》和《我是應該留還是應該走》兩首單曲容登排行榜第8名和地50名,而6月份美國音樂節高達500,000美元的出場費,更讓The Clash樂隊處於頂峰狀態。
在一切的成功之後,浮躁的情緒也在衝擊著The Clash樂隊,由於樂隊內部矛盾越來越嚴重,使他們的音樂直線下降。1985年,隨著Stoumer和Simonor的離開,The Clash樂隊解散。
II.紀念
向Buddy Holly安息地的公路位於美國德州盧伯克市陰鬱的一角:那裡有棄用鐵道的殘跡,貨物倉庫和外表陳舊的軍用火藥庫。Holly簡樸的墳墓就位於此處的城市公墓中,在普普通通的大理石石碑上,從不遠處棉田飄來的花粉密密地鋪了一層。
除了1979年在這裡迎來了一批超乎熱情的祭拜者之外,至今這塊墓地未曾有些許變更。那次來的是4個身形瘦削的年輕人,他們身著黑色牛仔褲,黑色皮靴和皮茄克。他們在墓旁搭起了一座宛若墳墓狀的帳篷。一開始他們還算神情莊重,仿佛恐怕Holly的靈魂不歡迎他們的到來,後來就演變成了一個狂歡派對。他們以其特有的方式紀念這位盧伯克的搖滾王子,而這4個年輕人就是著名的The Clash(衝撞)樂隊。
當喧譁聲散盡後,4個人都從自己口袋中取出一片撥弦片,放在Holly的墓碑上。隨後返回當晚邀請他們的德州鄉村歌手Joe Ely家中。The Clash那次應邀訪問德州就是為了見識一下Ely的樂器,並去Holly的墓上走一走。在Ely家中,他們繼續狂歡,而其中頗具天賦的鼓手Topper Headon由於過量吸毒而神智不清。
麻煩製造者”--The Clash(碰撞)樂隊是前朋克時期具有開創意義的樂隊,也是這一時期在商業運作上最為成功的朋克樂隊。最初是一支政治反叛樂隊,然後逐漸吸收雷蓋爾及流行搖滾的元素、MTV的運作。儘管後來他們逐漸偏離了朋克的路線,但他們的首張同名專輯已經成為了朋克搖滾的聖典,而1979年的專輯《London Calling》更是以其魄力和智慧樹立了The Clash在朋克搖滾團體中的經典地位,並被眾多的搖滾評論家推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搖滾專輯之一。富有傳奇色彩的The Clash與Sex Pistols一起在1976年開創了朋克搖滾的高潮。他們極具感染力的舞台表演和對歌迷的熱忱已成為了一種經典。當其他的樂隊還沉溺於對汽車和女人的幻想時,他們已經把眼光瞄準了社會的熱點:失業、都市喧囂、種族歧視恐怖主義、黑幫火併,帝國主義,吸毒和警察腐化。
The Clash是歷史上第一支在歌中加入Rap的英國樂隊,也是第一支進入牙買加音樂名人堂的白人樂隊。當他們於1981年在紐約時代廣場演出時,引發了全城混亂。他們的第三張專輯《London Calling》(倫敦呼聲)被評為80年代美國最佳專輯;而他們的第四張專輯是三唱片,但由於樂隊堅持以單唱片的價格出售,致使The Clash陷入了破產危機。 有一種說法認為,“不看The Clash,不算知道搖滾樂”。的確,The Clash在舞台上全情投入,一下台就倒在化妝間的地板上,連一句話都說不動了。
Mick Jones生於1955年,來自英國工人家庭。其父母早年離異,而Jones從小就迷上搖滾樂,他解釋道,也許是為了逃避生活陰影的緣故吧。他對Mott The Hoople、The Stones、The Faces等樂隊很著迷,但他真正的偶像是一支美國前衛搖滾樂隊The New York Dolls,Mick認為Dolls無所顧忌的音樂態度深深感染了他。 到了1974年,他在一支名為The Delinquent(過失者)的樂隊中彈吉他。後成為Generation X樂隊成員的Tony James回憶The Delinquent時說,“他們清一色長髮過肩,奇裝異服。在倫敦各個表演場所出沒。我和Mick很快結識,我們發現了彼此的共同點,即都崇拜The New York Dolls,我懷疑他是我在英國唯一的知音。” 隨後加入The Clash的是Bernie Rhodes,在一家酒吧中,他與Mick相識了。Mick回憶道:“我樂於和看上去有意思的人相識。當時Bernie戴著一頂帽子,我便走上前去說,你是鋼琴家嗎?他說,不是,但你穿的T恤我也有一件。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Tony James當時和Mick合組了London SS樂隊,當他們問Bernie是否有意加入時,Bernie爽快地同意了,並想成為樂隊的經理人。他的經營思想很有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你們需要我,因為你們一無所有,你們沒有自己的創意,如果你們想成為The New York Dolls第二,那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
到了1978年春天,The London SS解散了。Mick、Paul Simonon和吉他手Keith Levene另組了新樂隊。Paul是個有天賦的畫家,和Mick一樣,他也畢業於倫敦的藝術院校。然而在畢業後他想當一個嚴肅藝術家的理想卻漸漸淡去了。Paul回憶道:“我當時思維混沌,只是想著不應該呆坐在畫室里過完我的一生,我想要更刺激的生活。”Paul亦是自小父母離異,缺少關愛。Paul說:“我小時候去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管,在鐵軌上玩也好,小偷小摸也好。”後來,他在倫敦一些風氣欠佳的學校中出沒,又參加了光頭黨,但也初步接觸了各類先鋒音樂。 Paul第一次應徵時,Mick花了一小時教他吉他E調和弦,但仍未奏效。於是Mick決定讓他試試貝司。直到CBS公司簽下樂隊前,Paul的技術才練到了家。Mick回憶說:“Paul後來的貝司技術令人叫絕,但開始時的確很糟糕。”
即將誕生的The Clash現在還缺一個主唱。Bernie認為The 101 ers樂隊的Joe是合適人選。在預先觀看了他的演出後,Joe正式加入。Joe根源搖滾式的吉他技術正是樂隊所要的。他的睿智、樂觀的政治遠見以後都成了樂隊的標誌。The Clash曾有一首歌叫作“I'm So Bored With You”(你真煩人),Joe提議把標題改為“I'm So Bored With The USA”(美國真煩人),歌曲的意境就大不一樣了。歌中反映的是美國文化對英國的侵略。一方面Joe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另一方面他在創新求變上也漸漸走向了極端。
在1976年時,記者Caroline Coon對The Clash進行了首次採訪,這令她印象深刻。樂隊指出,嬉皮士運動已經失敗了。他們反吸毒,反流行,樂隊的舉止體現了兩代人的思想衝撞。Coon回憶道:“我給他們照了張像,他們緊貼著牆,手臂上舉,在Joe的衣服背面寫著‘憎恨與戰爭’,這正是朋克的精神,即不要和平不要愛。The Clash政治主張強硬,充滿憤怒,並嚮往無政府主義,這和傳統搖滾不盡相同。當時成名的樂隊紛紛逃避現實,而The Clash卻勇於直面人生。” Mick表示,“我認為像Rod Stewart那樣的歌手背棄了搖滾樂的理想。他們脫離了歌迷,對欣賞他們的樂迷來說,歌手的變節,意味著欺騙。”
1977年,The Clash以10萬英鎊的身價簽入CBS唱片公司。在幾十年後的今天, 他們出版的唱片已成為朋克的經典,快速的節奏,都市化的表達,挫折感與憤怒的情緒無不被人效尤。而他們的經典歌曲也讓聽眾念念不忘:“Janie Jones”、“I'm So Bored With The USA”、“Garageland”(工地)、“Career Opportunities”(就業機會)、“London's Burning”(倫敦火災),一曲曲都讓歌迷聽後熱血沸騰。
在首張專輯熱賣之後,Topper Headon加入The Clash擔任鼓手,他的到來改變了樂隊的音樂風格,他能自由游移於瘋克靈歌雷鬼音樂之間。“有了他,我們不但有了鼓點,而且有了鮮活的生命力。”Paul如是說,Topper加入後的第一首歌名為“Complete Control”(完全控制),歌名源自Bernie的一句口頭禪:“我要得到完全控制。” Rhodes為The Clash的第二張專輯請來了Sandy Pearlman,而他與樂隊合作不愉快。作為製作人,Sand想迎合美國大眾口味,而The Clash卻不以為然。有記者指出,“The Clash嘲笑每個人,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如Sandy Pearlman,他們甚至當面取笑CBS的總裁。他們有時真可謂不知好歹。” 樂隊前經理人Johnny Green評論說:“樂隊與Pearlman的音樂理念完全不同。Pearlman的想法在Paul看來一文不值,這對The Clash來說是非常動盪的時期。” 但專輯最終還是完成了,與首張同名專輯相比較,內容更為深刻。
碟中“Guns On The Roof”(屋頂上的槍)一曲反映了樂隊的一段經歷: 那年春天,Paul、Topper和另外一些人正在排練場地等Mike來練歌,忽然有人突發奇想帶上槍去屋頂射鴿子。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射殺的是私人所有的名貴比賽用信鴿。警察冒了出來,說接到報警有一群流氓在屋頂用槍對準火車。那時正是愛爾蘭共和軍恐怖活動猖獗的時期,所以此舉非同小可。Paul和Topper於是被囚禁了起來,而Bernie似乎認為這對他們有好處。這引起了廣泛的反感,成員們和Bernie的關係從此惡化了。Mike和Bernie之間更是常常針鋒相對。樂隊面臨解散或是更換經理人的困境,此時Bernie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表示,“The Clash擅長於表達青少年的想法,但他們卻不這樣做。我苦心經營,卻不料得此結果。Joe太懦弱,Mick是個自大狂,Paul太孩子氣,而Topper卻是個鄉巴佬。現在他們想蹬了我,是唱片公司幕後操縱的,他們受了賄。”
在首次美國巡演後,樂隊開始為下一張專輯尋找素材。在Bernie離開後,大家重新齊心工作。Mick的鄉村曲風,Paul的雷鬼,Topper的迪斯科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樂隊的下張專輯請到了一手造就The Who樂隊的大牌製作人Gny
Stevens,他工作極其投入,要求也很嚴格。但到了錄音後期,他由於沉溺於酒精而常常誤事,這令此次合作未能善始善終。但Guy的確令《London Calling》專輯到達了新的高度。緊接著,樂隊的第二次美國巡演大獲成功,在42天時間內橫掃美利堅。
自從《Combat Rock》(戰鬥搖滾)專輯後,Paul Joe和Mick的關係急劇惡化。而樂隊內部的人事變動也十分頻繁:由4人變為5人,吉他手一直進進出出。Bernie也被請回來重任經理人。The Clash的內部愈來愈動盪了。在巡演時,Paul說:“我不和Mick說話,我們的合作毫無樂趣。我和Joe談起過此事,我們是成年人,沒有必要再忍受Mick的獨斷專行、喜怒無常了。在排練時,Joe直截了當地說,‘我們想讓你離隊。’Mick簡直不能相信。而我支持Joe的意見。當時,Mick一定十分難過。” 事實上,Mick的離隊是一把雙刃劍。他一走,The Clash也就不復成為一個完整的樂隊了。 Joe和Paul又使The Clash繼續維持了兩年。新召進了吉他手Vince White和Nick Sheppard。在第7張專輯,也就是由Bernie製作的《Cut The Crap》(別胡扯)後,The Clash於1985年宣告解散了,因為Joe和Bernie在音樂上的分歧也大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
而今,人們對The Clash懷念有增無減。外界曾盛傳他們將會複合,但Paul、Joe和Mick都否認了這種可能。畢竟,現在大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Paul成了全職的畫家;Mick仍唱歌,併兼製作人;Joe成立了新組合The Mescaleros。唯一的安慰是,The Clash發行了一張現場專輯《From Here To Eternity》(從現在到永遠),以志紀念。
有樂評說,有兩種樂隊:浪漫派和經典派。The Clash屬於浪漫派,他們的著裝、言談都與眾不同,他們的一切都是混亂的、無計畫的。雖然The Clash樂隊並沒有堅持走下去,可是他們對朋克音樂的造詣卻有著不朽的成就,他們無疑是一支優秀的朋克樂隊。
III.後記
有人說SEX PISTOL是英國龐克的搖滾先鋒,但是真正發揚光大的宗師地位的唯有THE CLASH!76年THE CLASH在SEX PISTOL的演唱會中擔任暖場,因而在77年獲得了一紙唱片公司的契約並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展開引領樂壇首波龐克風暴,THE CLASH為流行樂壇帶來全新的聲音與態度,有別Sex Pistol粗野混亂的無政府主義,Strummer帶領The Clash將憤怒狂暴的情緒融合到音樂及文字當中,在78年龐克音樂潮流沒落時刻,THE CLASH卻毫無疑問的交出亮眼的成績,並且朝向美國邁進。雖然這期間美國紐約市早就已經出現了龐克搖滾,但是THE CLASH 的專輯London Calling卻成功的占領美國的樂迷,將沉默已久的龐克搖滾提升至大西洋兩岸的流行風潮。
他們的專輯改變了以往龐克激烈的歌詞與用力的搖滾,融合了流行的曲式,例如在London Calling、The Guns Of Brixton(PAUL SIMON跨刀譜寫)表達出了階級與經濟掙扎的政治議題國歌,並被許多樂評認定為史上最偉大的搖滾專輯之一,不僅因為這張專輯具有完整的概念,它甚至為龐克音樂下了最完美的註解,幾乎可算是龐克音樂的聖經。英國權威音樂雜誌NME所舉行史上Punk/龐克樂團之最票選,結果出爐後The Clash 壓倒Punk 始祖 Sex Pistols並進一步成為樂迷心目中最偉大的龐克樂團冠軍寶座。
2002年12月22號下午身亡的主唱/吉他手Joe Strummer的死因為心臟停止跳動而辭世。這位50歲的龐克偶像在屋內跌倒,他的老婆Lucinda發現後試著急救,但沒有成功挽回生命。許多音樂人帶著沉重的心情哀悼Strummer的過世,U2主唱Bono在官方網站上留言:「The Clash是最偉大的搖滾樂團,他們為U2寫下最佳守則...我們本要在一月碰面,跟Dave Stewart一起完成我們為曼德拉所創作的歌,這真是太震驚了!」;同感震驚的藝人還包括了Audioslave(音魔樂團)吉他手Tom Morello及音樂玩童Moby(魔比)等藝人。

專輯介紹

1977 The Clash [UK]
1978 Give 'em Enough Rope
1979 The Clash [US]
1979 London Calling
1980 Sandinista!
1982 Combat Rock
1985 Cut the Crap
1999 紀念專輯 From Here To Eternity Live
2000 紀念專輯 The Singles
2003 精選全回顧——The Essential CLASH

專輯曲目

Disc: 1
1. White Riot Single Version
2. London's Burning
3. Complete Control
4. Clash City Rockers
5. I'm So Bored With The U.S.A.
6. Career Opportunities
7. Hate & War
8. Cheat
9. Police & Thieves
10. Janie Jones
11. Garageland
12. Capital Radio One
13. (White Man) In Hammersmith Palais
14. English Civil War
15. Tommy Gun
16. Safe European Home
17. Julie's Been Working For The Drug Squad
18. Stay Free
19. Groovy Times
20. I Fought The Law
Disc: 2
1. London Calling
2. The Guns Of Brixton
3. Clampdown
4. Rudie Can't Fail
5. Lost In The Supermarket
6. Jimmy Jazz
7. Train In Vain
8. Bankrobber
9. The Magnificent Seven
10. Ivan Meets G.I. Joe
11. Police On My Back
12. Stop The World
13. Somebody Got Murdered
14. The Street Parade
15. This Is Radio Clash
16. Ghetto Defendant
17. Rock The Casbah
18. Straight To Hell
19.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20. This Is England

專輯評價

有些人說如果你只想收兩張Clash的唱片的話,你不應該挑上面這張一共40首歌的樂隊全回顧唱片,只要“The Clash”和 “London Calling ”這兩張就夠了。但不論這兩張專輯是多么地無與倫比,有一點被忽視了,即樂隊很多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沒有收在這兩張專輯裡,包括象“Safe European Home”,“Stay Free”,“Bankrobber”,“Rock the Casbah”,“Straight to Hell”,“This is Radio Clash”和“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這些歌。這就是為什麼要出這張2003年精選的原因,這張專輯彌補了以上兩張合輯的溝壑。“The Essential Clash”是對“The Clash”和“London Calling”的總結,並且是對Clash作為一個歷史上偉大的朋克樂隊的全面回顧。然而這張合輯也不是完美的,其中很多了不起的作品錄音都有瑕疵,最突出的就是“Gates of the West”,“Jail Guitar Doors”,“The Call Up”,“Armagedion Time”,“The Prisoner”以及“Protex Blue”,而“Sandinista!”里的選歌凌亂之極,感覺就象“Sandinista! ”這張專輯本身那樣,簡直是來得莫名其妙。然而我們確實應該承認,“The Essential Clash”為我們提供了一張樂隊有史以來出過的最出色、最全面、最富有邏輯性的回顧專輯,它擁有的不僅是介紹性的價值,更值得諸位細緻聆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