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Michael Bishop

J Michael Bishop

J Michael Bishop是UCSF 校長,麥可.畢曉普(J. Michael Bishop)麥可.畢曉普1936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約克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J Michael Bishop
  • 職稱:UCSF 校長
  • 出生:1936
  • 國籍:美國
他的父親是一名路德教神父。1957年畢曉普在蓋提斯堡學院得到化學學士學位,同年夏天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並於196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隨後在麻省總醫院做了兩年的實習與住院醫師助理。但在哈佛讀書期間,畢曉普就已經開始了他的研究生涯並且逐漸地確定了畢生的研究方向。他先在美國健康研究院(NIH)的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Leon Levintow實驗室參加了博士後培訓,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學研究,然後去德國進修了一年。1968年畢曉普進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分校(UCSF)做助理教授,從那時至今沒有離開過這所大學。畢曉普是一名分子病毒學家,早期在NIH研究病毒的複製,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學術文章。後到UCSF開始研究一種反轉錄病毒:勞氏肉瘤病毒(RSV)的複製。1970年,Harold Varmus 做為畢曉普的博士後加入實驗室,但很快兩個人就發展為平等的“左右手”關係,在長達15年的融洽合作,他們最大的發現是揭示了正常細胞基因在功能失常時能致癌。畢曉普實驗室的研究興趣是勞氏肉瘤病毒作為一個腫瘤病毒是如何致使正常細胞轉變為癌變細胞的。他們首先找到了一些勞氏肉瘤病毒的突變體:只可以感染細胞但不能導致細胞的癌變。然後通過雜交的方法鑑定了一些基因探針存在於正常的勞氏肉瘤病毒而並沒有在突變體和其它非致癌相關病毒基因組中。而當他們進一步研究,令人驚訝地發現這些所謂癌基因竟然在正常的細胞中也存在。說明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行使正常功能,勞氏肉瘤病毒由於某種原因“截獲”這些基因,當再次感染時,病毒迫使正常細胞轉變為不可控的增殖而呈現癌變。雖然反轉錄病毒致癌只是癌變的一個原因,但畢曉普的發現開啟了對正常細胞基因調控途徑,特別是調節細胞複製途徑的研究。畢曉普1973年成為UCSF的正教授,1994年聘為加州大學教授(全UC教職只有35個人獲此榮譽稱號)。1982年獲得Albert Lasker 基礎醫學大獎,1984年獲Alfred P. Sloan獎,1989年與Harold Varmus分享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003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畢曉普1980年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癌症諮詢委員會主席。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除了工作上的同事他的妻子凱瑟琳·羅恩·普特曼(Kathryn Lone Putnam)對他幫助及影響都是巨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