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ism

imagism

imagism ['imidʒizəm] n即意象派,意象主義,是在20世紀早期由英美詩人發起的反對維多利亞式傷感主義的一場文學運動,主張使用自由體、普通的語言模式和清晰具體的影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象主義
  • 外文名:imagism
  • 創始人:埃茲拉·龐德等
  • 實質內容:反維多利亞式傷感主義
  • 別稱:意象派
  • 代表作:《女孩》《佩特森》《不倒的牆》
概論,簡介,代表作,

概論

A literary movement launched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s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in reaction against Victorian sentimentalism that advocated the use of free verse, common speech patterns, and clear concrete images.

簡介

:1912年在倫敦由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 amy lowell等人創始,這些詩人不喜歡上層社會的雅詩,無論主觀些還是客觀些,他們都主張運用樸實精確的視覺意象來清晰明澈地表達詩歌內涵,他們相信在自由詩而非傳統詩中詩歌的個性可以得到更佳的表現,詩歌的新韻意味著新思,主題選擇也絕對自由。這些英美詩人的思想靈感有t.e. hulme之文學批評的影響,同時他們又是法國象徵主義(symbolism)的繼承人,意象主義與象徵主義對現代主義詩歌皆影響至深,二者都強調詩歌用詞要精確,詩人要勇於求新求變。不過象徵主義與音樂、繪畫關係密切,意象主義則傾心於雕塑。以charles baudelaire為代表的象徵主義者倡導間接迂迴的表達、幻想和靈感,即藝術是現實的逃避。ezra pound則說象徵表述有其固定的結果,就像1、2、7這些數字,意象卻似代數裡的a、b、x那樣具有可變性。”

代表作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 《女孩》(Girl)
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 《不倒的牆》(The Walls Do Not Fall)
威廉士(William Carlos Williams)《佩特森》(Paterson)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