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nilsson

harry nilsson

Harry Nilsson(全名Harry Edward Nilsson III,1941年6月15日-1994年1月15日),美國著名音樂家,歌手,詞曲創作人,紐約都會派音樂家代表人物。著名作品包括:"Everybody's Talkin'" "Without You" "Coconut" 等。

他外形粗狂,身材高大,以高亢細膩的嗓音和優美的詞曲創作著稱。

曾經因"Without You"的演唱和電影《午夜牛郎》的配樂兩度獲得格萊美音樂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利尼爾森
  • 外文名:Harry Nilsson
  • 別名:Harry Edward Nilsson III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紐約
  • 出生日期:1941年6月15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月15日
  • 職業:歌手;詞曲作家;詩人
  • 經紀公司:RCA唱片
  • 代表作品:"Everybody's Talkin'""Without You"  "Coconut"
  • 主要成就:電影《午夜牛郎》配樂
    兩度獲得格萊美音樂獎
  • 身高:188cm
生平經歷,評價,

生平經歷

美國流行音樂家 哈利·尼爾森(哈利·愛德華·尼爾森三世——Harry Edward Nelson 3)在1941年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區。高中畢業之後,他隨全家一起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夜間在一家銀行的計算機部門打零工。在這些日子裡,他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為音樂出版商作曲和製作試聽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和水星唱片(Mercury Records)簽約,並以強尼·奈爾斯(Jonny Niles)的藝名發行了第一首單曲《Donna(窈窕淑女)》。之後,他轉投開普敦唱片(Capitol Records)錄製了一系列並不成功的單曲;這期間,他還擔任了新拯救歌手(New Salvation Singers)的主唱。
60 年代中期,他以菲爾·斯貝克特(Phil Spector)的藝名寫了一些曲子,而在這些曲子被羅奈特樂隊(the Ronettes)和現代民謠四重唱(the Modern Folk Quartet)採用並灌制之後,尼爾森突然之間變得炙手可熱起來。蒙奇樂隊(the Monkees)在“玩偶(Cuddly Toy)”中,以及當時事業開始下滑的新兵樂隊(the Yardbirds)在“十個小印第安人(Ten Little Indians)”都採用了尼爾森的作曲。他的曲子還被海龜樂隊(the Turtles)、李克·內爾森(Rick Nelson)、魯魯(LuLu)、血汗淚樂隊(Blood, Sweat and Tears)以及瑪麗·霍普金所採用。
1967年,尼爾森和美國無線唱片公司(RCA Records)簽下了演唱契約。他的第一張專輯“喧囂的黑暗之舞(Pandemonium Shadow Show)”。儘管唱片凸現出了尼爾森充滿智慧的作曲能力以及對甲殼蟲(Beatles)一首單曲“你不能那樣做(You Can‘t Do That)”進行了翻唱,這張唱片在商業上是失敗的。不過聊以欣慰的是唱片在評論界取得了不錯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唱片引起了甲殼蟲樂隊的興趣。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發表蘋果(Apple)專輯的場合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及到了尼爾森,認為他是他們非常喜愛的音樂家。列儂本人甚至打電話給尼爾森祝賀唱片發行。很快,尼爾森就把在銀行的工作辭掉了,專心投入到音樂創作中來。
harry nilsson
《three dog night》再一次推動了尼爾森的事業向前發展,與此同時,one在1969年打進了排行榜的前十位,同時Nilsson的第二張LP《aerial ballet》倍受關注。兩個月後,歌曲《everybody‘s talkin 》被選為電影《midnight cowboy》的主題曲。尼爾森 因此打入前十位,並為他贏得了格萊美大獎。 Nilsson一直作為歌手/詞曲創作人 為人們所認知,然後諷刺的是這首歌卻為鄉村搖滾歌手 fred neil所做。
尼爾森 同時為otto preminger 的電影配樂---《skidoo》,由groucho marx 所演唱。當然還有其他電影的配樂包括家喻戶曉的熱門電視劇集《the courtship of eddie’s father》1970年Nilsson所發行的兩張專輯證明了Nilsson決不是那種被一種形式所拘泥的人。這兩張大碟 一張是由randy newman 所演唱,另一張則是一部兒童電視的配樂,《the point》其中包括了打進前40位的 me and my arrow。。奇怪的是,Nilsson的最佳單曲badfinger卻是由 另一個歌手所演唱。歌曲《without you》及其他上榜歌曲 《coconut》《jump into the fire》 被收錄在專輯《Nilsson schmilsson》中。這張唱片在商業上獲得了成功,成為了尼爾森最暢銷的專輯。
在70年代初期的歌曲將他精湛的技藝,活潑 感性的曲風表現的淋漓盡致, 少了很多酸澀感覺。
然而, 1973年由Gordon Jenkins 一手包辦的巴洛克流行風格的專輯《a little touch of schmilsson in the night》卻反應平平。這點並不奇怪。在disco music 當道的時候,他的曲子裡那股濃烈的tin pan alley味道很顯然有些不入流。
70年代中期與約翰 列儂在Los Angeles結識過著酒鬼的日子後,Nilsson開始變得聲名狼藉。(此時,列儂正與yoko ono 分居)。我想這樣的兩個哥們兒一起狂飲時,音樂肯定是最好的下酒物,雖然尼爾森的音樂的源頭是美國鄉村音樂,而列儂的源頭則在英國布魯斯,但通過酒精,兩人的創作卻竟然越來越相像了,我想這種在音樂上的不謀而合,用酒精加城市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解釋。不知道是不是列儂真得喝多了,以至於到後來竟然把自己的日記都給了尼爾森,可見兩人交友到何種程度。
不過相比總不安分的列儂,尼爾森還稍微安分一點,至少在他的音樂沒有太濃太烈的酒氣,甚至還有點輕鬆的寫意。在Smother 兄弟事件解決之後,這對酒鬼兄弟被踢出了洛杉磯吟遊詩人俱樂部。
此後,Lennon擔任了Nilsson下一張專輯的製作人。就在這時最殘酷的事情發生了:Lennon和Nilsson打賭誰能喊得時間最長,喊得聲音最大。這幾近荒唐的打賭導致Nilsson聲帶破裂。(Nilsson的一些朋友認為這次失聲事件實際上以一次“自毀”行為。)因為害怕Lennon放棄這次計畫,尼爾森隱瞞了失聲的實事。尼爾森用受傷嘶啞的嗓音灌錄唱片,專輯中的幾首旋律優美的歌曲中,尼爾森嗓音沙啞低沉,全然失去了往日的高亢婉轉。《Pussycats》是他發行的最後一張進入top 100的專輯。雖然Lennon在那一時期與很多音樂人有過非常成功的合作,但是沒能使Nilsson在商業上取得突破。
與此同時,他與L A 的前披頭士鼓手ringo starr 合作為little-film 做配樂《son of dracula》。儘管擁有強大的製作陣容以及美妙的歌曲,電影本身卻很失敗。
接連幾張專輯的失敗使RCA公司開始考慮是否與Nilsson續約。Lennon和Starr本著“哥們義氣”代表Nilsson與RCA談判。RCA表示有興趣和John Lennon和Ringo Starr簽定唱片契約(Lennon和Starr與EMI的唱片契約業已到期),兩人表示可以考慮但前提是RCA必須與Nilsson續約。RCA最終與Nilsson簽訂了續約契約。有趣的是Lennon和Starr都沒有與RAC簽訂唱片契約。
由於Nilsson的聲音逐漸得到了恢復。兩張專輯 《duit》《sandman》續寫了Nilsson的創作生涯。
萬幸的是Nilsson的聲音在之後恢復如初,並且沒有間斷自己的音樂創作。
尼爾森最後的RAC(美國無線電公司) 大碟《knillssonn》,一張由管弦樂配樂的pop專輯。RCA原本準備大力宣傳這張專輯,準備把它打造成尼爾森的“復出大碟”。但由於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去世,這個計畫被擱置,這張高水準的專輯(甚至可以說是尼爾森最好的專輯)沒能得到應有的宣傳。
尼爾森 心灰意冷離開了RCA,此後他在Mercury唱片的廠牌下發行了 一張LP--《flash harry》。遺憾的是這張大碟從來沒有在美國發行過。
離開RCA之後直到去世,哈利尼爾森再也沒有發行過任何一張完整的專輯。雖然有傳言他計畫發行一張全新的個人專輯準備復出,但其後哈利尼爾森再沒有發行過新歌專輯。80年代到90年代,尼爾森零零星星的為電影和他人的唱片做著些寫歌、製作等工作。
1980年在好友 約翰·列儂被殺後,尼爾森致力於推進"campaign to end handgun violence(反手槍暴力活動)此間他為迪斯尼電影《popeye》(大力水手)還有其他電影配樂並在全球發行。
90年代初期,尼爾森的健康狀況嚴重惡化,起初是糖尿病,後來因為心臟病發,在1994年由於心臟衰竭他安詳的在睡夢中去世。

評價

如果你聽過Harry Nilsson《Without You》的話,你一定會被這首作品旋律打動,Mariah Carey也翻唱過這首歌,這首歌因為Mariah Carey翻唱而成為熱門金曲,因為這首曲子,Nilsson永遠不會被樂迷遺忘。(許多人認為Mariah Carey是《Without you》的原唱,因為Carey把這首歌演繹的太完美、太有感染力了。其實Badfinger才是這首歌的原作者) Harry Nilsson不僅唱腔獨樹一格,處世風格亦是一絕。和大多數窮於應付宣傳的藝人不同,Nilsson極少在公共場合出現,也不喜歡製造新聞。自從1973年以後,他像隱士般,自顧自的從事創作,漸漸地在歌壇消失。當Mariah Carey於1994年初,再度把這首歌唱進排行榜時, Nilsson卻悄悄的告別了人間。
如果你看過《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這部電影的話,不知你是否還能想起當梅格?萊恩(Meg Ryan)和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兩人在Starbuck的櫥窗邊心情愉悅的聊著天的時候,背景聲所配上的音樂,“I’ll say goodbye to all my sorrow,And by tomorrow I’ll be on my way,I guessthe Lord must be in New York City……For the first time,I‘ll breathe free here in New York City“(我要告別所有的憂傷,於明天啟程,我想上帝一定在紐約……這是我第一次能在紐約自由舒暢的呼吸”。這首音樂正是由希妮·奧康娜(Sinead O《Connor)翻唱尼爾森。尼爾森(Harry Nilsson)的《I Guess The Lord Must Be In New York City》(我想上帝一定在紐約)。如果你覺得這首配上鄉村韻律的歌曲相當好聽的話,那么我請你有機會務必要找到它的原唱版,因為儘管奧康娜重新演繹的版本用了幾乎和原曲相同的編配,但別忘了出生於都柏林的她要唱出尼爾森這位布魯克林區土生土長的紐約人與生俱來的紐約氣質,又是談何容易的事啊!而在兩個版本的對比中,我們愈發感到奧康娜的笨拙和尼爾森的輕靈。
做為一個大都會的流行歌手,尼爾森的音樂幾乎很好地詮釋了六七十年代整個紐約主流人群的生活和心態,雖然他從來不是一個音樂的革新家,但他卻懂得如何吸收各種音樂元素到他的創作中,當這些音樂經過紐約市林立的霓虹燈光的洗襯之後,我們也就聽到了更多樣性、更豐富的紐約式流行歌曲,同時再配上他通俗易懂卻充滿智慧的歌詞,就更讓歌曲添了很多靈性,《Coconut》就是最好的例子,用古典的室內樂打底,呈現出都市的華麗和唯美,而布魯斯Solo恍惚間的滑過仿佛是天空中一朵小小的愁雲,不誇張卻真實,而從普通氣聲唱法里漸漸過渡過去的爵士顫音則為這個都市貼上最光鮮的一張標籤。
尼爾森的嗓音其實在紐約這個牛鬼蛇神匯聚的城市裡算不上有多出色,但是他的平和卻像一個老友似的總能用友情般的對話來打動你,像《1941》里沙啞卻不粗礫的嗓音,還有穩中見長的拖音,總讓人感嘆多一點太過而少一點又覺得不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